程曉群
摘 要:本文對“大概念”與“大主題”的基本內涵進行了闡述,進而對“大概念”與“大主題”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優化建設方法進行細致的分析,希望能夠借此為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大概念 大主題 初中歷史教學
1 引言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包含著很多細碎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在學習時也會因為其雜亂、細碎的特點而受到阻礙。對此,“大概念”與“大主題”能夠很好地起到對知識點的導向和串聯作用,所以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點,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結構,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核心素養。
2 “大概念”與“大主題”的基本內涵
從廣義上來說,“大概念”與“大主題”指的是以認知結構化思維指導為基礎所進行的課程設計理念,為了避免學生所學內容的過于零散和繁雜,教師可利用歷史學科基本知識框架中核心性的概念與主題,來將相關知識、原理、技能和活動等課程內容要素來進行整合。在“大概念”與“大主題”之下,還可以分為很多個小概念和小主題,以這樣的形式來形成結構性的內容體系。從狹義上來講,“大概念”與“大主題”同樣也是站在課程結構化的角度上,要求學生對于核心概念要從本質上進行理解,主要指的是對于不同層級知識概念、教學主題在理解之后而進行的一種推論式表達。總的來說,狹義上的“大概念”與“大主題”需要建立在核心概念的脈絡體系之上。而且,它所代表的并不是一種事實或是技能,而是對事實性知識或者技能的一種抽象化描述和提煉,是對具體化知識的一種高度概括,是對學生在遺忘大部分所學知識細節后仍然能保留下來一部分的解釋說明[1]。
3 在“大概念”與“大主題”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優化建設方法
3.1 明確核心概念與教學主題
在初中的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教學的核心概念和教學主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已經將每一大塊的核心概念內容予以明確,也將每一章節的教學主題予以確立,教師只需要根據教材對于課程的安排來執行教學方案即可,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的發散性思考,并對每一章節的“大概念”與“大主題”予以明確,這樣也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順利穩定的開展教學活動。
舉例來說,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上,第一大章節就提到了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內容,這就是“大概念”與“大主題”的具體體現之處,教材通過對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農耕生活以及華夏之祖的講述來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內容。學生通過每一小章節的具體內容,對“大概念”與“大主題”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充分的讓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集結化,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識體系結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
3.2 遵循科學的歷史教學原則
歷史教學原則應當依照歷史的發展軌跡來進行,教師無論是通過照本宣科還是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來進行課程的講解,都要遵循歷史的發展軌跡,從中華文明的起源一直到中國的近現代史。我國的發展軌跡都是環環相扣的,每一個時代都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但都與上一個時代有著一定的銜接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循著這一發展軌跡來學習,這樣不僅條理脈絡十分清晰,而且還能在自己的整理下將整個歷史的發展線索予以串聯,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
還是拿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來舉例,從第一大章節的中華文明的起源,一直到最后一大章節的政權分離與民族融合,雖然在大塊上分辨不出來歷史的發展軌跡,但在小章節上卻有所體現。第一大章節中講到華夏之祖對于我國朝代歷史的開創,這也就是歷史發展的開端。最后一大章節中講到三國的分足鼎立,也就是將歷史延伸到了東漢時期。這便充分地體現出了在“大概念”與“大主題”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設計原則。
3.3 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并不發達的階段,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多采用教材搭配板書的形式,教師在教材的輔助下,將當時的歷史環境以及歷史事件通過板書的形式表達給學生,這不僅需要教師自身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而且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如果二者有一方存在問題,就會導致學生無法領會教學內容,并且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升。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教學模式也逐漸增加,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來進行歷史知識的講授,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有著提升課堂趣味性以及提升課堂效率的優勢,學生可以在“聽”的模式下增加“看”的模式[2]。舉例來說,在講解到三國的分足鼎立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三國歷史的視頻片段,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讓書本上靜態的內容轉變為屏幕上動態的內容,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在“大概念”與“大主題”下歷史知識的脈絡走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4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和新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方向已經由單純的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慢慢轉變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下,社會的用人趨勢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個人擁有一技之長,還需要擁有一定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樣才能滿足企業的工作需求。基于此,教學模式也逐漸開始改革,對于歷史教學來說,不僅要保證學生的成績,還要在“大概念”與“大主題”的背景下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歷史核心素養。
舉例來說,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中,有關于秦王掃六合的教學內容,在這段內容中,充分的描述了秦王通過政治及軍事手段掃滅其他六國最終一統天下,成為了我國第一個建立統一國家的君王。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點,還要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秦王在這一過程中所秉承的精神以及所運用的手段,將這些內容加以轉化并為學生所用,借此來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核心素養。
4 結論
總的來說,初中歷史教學離不開“大概念”與“大主題”的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也能夠將所學知識加以串聯,自主的形成一套獨有的知識體系,并能夠借此來提升自身的歷史能力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的內涵與實施[J].教育研究,2020,41(10):53-61.
[2] 李松林.以大概念為核心的整合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10):56-61.
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西苑學校 (山東省煙臺市 2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