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大爺 S博士
今天,龐大的中國已經不可能讓全部身家性命都依附于國際市場,未來對沖全球去中國化的趨勢、保持經濟較高速度增長的動力何在?
2020年,中國邁過了兩個檻——一個是GDP突破了100萬億元;一個是人均收入比照2010年翻了一番。
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在不久前修改了“中國超越美國”的時點:中國勢將在2028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時間節點較其先前的預期提前了五年。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同樣將預測時點提早到了2028年。
世界正在重新想象中國。
今天,龐大的中國已經不可能讓全部身家性命都依附于國際市場,未來對沖全球去中國化的趨勢、保持經濟較高速度增長的動力何在?
第一個動力來自農村,鄉村振興,被認為是應對全球化危機的壓艙石。
從建國之后到今天,中國經濟城市化是靠著三個剪刀差而發展起來:一是早期用農工產品剪刀差來完成工業化的積累;二是改革開放之后用城鄉收入的剪刀差來形成勞動力低成本的“人口紅利”;三是城鄉資產的剪刀差,城市通過廉價征地從農村和農民手里獲得土地,低買高賣完成擴張。
中國經濟能有今天,離不開農村和農民的支撐。而下一階段,中國更需要農村的消費力,而關鍵就在于提高農民收入。
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引用過一個來自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數據,這些年國內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設施性資產,算總賬是1300萬億元,意味著差不多人均100萬元。通過鄉村振興實現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溫鐵軍認為就在于能否有效激活沉淀資產,把沉淀資產變成可以使用的資產。
城市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三大資本目前都處于過剩階段,農村要如何對接這些需求,才能讓農民有更多的收入,這考驗中國改革的勇氣和智慧。
目前市場在呼喚宅基地的改革,讓宅基地變成財產,讓農民可以從買賣中獲益;也呼喚農田所有權交易,這被認為是農村改革中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大動力就是產業升級,它也許同樣是史詩級的。
上一次給中國供應鏈布局帶來如此巨變的,是蘋果公司。
2007年,當中國代工廠接過了iPhone的全球代工,全產業鏈的改造升級也從此時開啟。蘋果給中國電子產業鏈指明了升級路徑,在此之上,中國也誕生了小米、OPPO、vivo等一系列民族品牌。
中國消費互聯網的興盛,甚至可以與美國掰一下腕子,這都可以追溯到蘋果在中國落地那一刻。中國曾寄希望汽車工業能夠達成的使命,結果卻是由蘋果意外地撬動了。
21世紀,當中國智能手機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的時候,當年入世時,中國代表團拼盡全力要保護的中國汽車產業卻像極了扶不起的阿斗,保護期過去了,依然經不起自然界的風吹雨打。
但是,中國汽車有希望得到第二次為自己證明的機會,去直面最殘酷的挑戰和競爭。因為,這一次,特斯拉來了。
特斯拉上海工廠帶給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的變局,或許還會大大超出蘋果帶來的影響。在汽車產業鏈上誕生一系列民族品牌,這一次只用了短短數月,我們就見到了蔚來、小鵬等,發展路徑已經大大壓縮了。
汽車產業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遠大于一塊小小的手機。
物聯網的技術變革還會帶來什么巨變,這是相當值得期待的產業升級。
中國現在的挑戰,還很多。任重道遠,唯有砥礪前行。
摘編自“智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