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仁健
摘 要:游戲與幼兒教育共始終,是幼兒學習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實習場理論為幼兒園設計合理的游戲模式提供了有利的支撐,為混齡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促進學生從“真游戲”中,體驗“真實生活”,完善幼兒的認知,從而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培養他們的社會情感認知能力和感受能力。
關鍵詞:實習場理論 混齡教育 游戲 實現路徑
1 背景
教育的真諦是現實生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實現自我,追尋到內心的幸福。教育回歸生活世界,教育回歸其應然目的,是現代教育提倡的價值追求。這種教育價值訴求也與實習場理論設計不謀而合。眾所周知,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和目標,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同伴交往對幼兒的社會學習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人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人真正的成長是社會性的成長,幼兒只有在社會中不斷與同伴進行交往才能不斷完成社會化,否則“狼孩”的悲劇將再次上演。在幼兒園教育中,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學習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2 實習場理論與實習場理論指導下的混齡教育
2.1 實習場理論
現實生活才是幼兒學習成長的肥沃土壤。美國使用主義代表人物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質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實習場”是由美國當代學者森杰在建構主義環境設計理論背景下提出的,該理論指出“實習場”既不是一個簡單的實驗室場所,也不是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所,而是一種基于具體的社會案例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環境。在實習場中,幼兒面臨的問題和進行的實踐活動同其走向社會面臨的問題在許多方面是一致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育認知至社會認知的過渡。由此可見,“實習場”設置是一種特殊的學習環境,其強調學習者在此環境中學到的知識并不是孤立的、虛構的、非真實的,而是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實踐情景密切相關的,讓幼兒真正體驗社會生活促進其社會化,提升學習情景與現實生活的一致性,為幼兒的成長提供安全而又真實的成長環境。
2.2 實習場理論指導下的混齡教育
幼兒園游戲是對幼兒進行社會化訓練的有利途徑之一。游戲教學現已成為幼師關注的焦點,“實習場”理論的本質要求與游戲教育的內涵不謀而合,成為研究幼兒園活動的主流理論。知識來源于人的生活實踐,一般以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形式呈現,實習場理論意圖是在一個真實的或擬真的知識境脈中,讓幼兒進行計劃、交往、協商、實施的體驗式活動,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獲得知識,獲得直接經驗。因此,實習場作為一種具有“在做中學”、“情境性”、“與社會生活相關聯”特征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走進生活,給予孩子參與實踐的機會,并通過發現和運用知識經驗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實習場情景的混齡班級提供了真實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角色。混齡班級的構成為幼兒創設了人類社會的真實實習場。在這種混齡背景下的實習場中,幼兒園開展了以實習場理論為指導的混齡幼兒游戲活動,教師對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的具體活動內容指導方式,活動目標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環節混齡教育開展的具體方式和指導策略,力求保證不同活動環節能實現自然過渡。
2.2.1 體驗真實娃娃家
俗語說:“民以食為天”。幼兒教育也應以食物作為其知識經驗的基礎。混齡幼兒園的活動以小廚房為起點,為班級創設真實生活場景,內設各種廚房設施,例如電飯煲、碗筷、杯子、烤箱等。混齡游戲開始前,經過相互協商或者在教師的輔助下進行角色分工,協調混齡班“家人”之間的分工,實施相應的游戲計劃。混齡班”家人”在娃娃家里進行煮飯、做菜。在做菜時,混齡班家人有明確的分工,混齡家人小組的幼兒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事項,例如洗菜、淘米等;中組幼兒負責一般難度事項,例如使用廚具切菜;大組幼兒負責掌勺,中組幼兒來回端出大組幼兒做出的菜品,整理餐廚垃圾。混齡幼兒在這期間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生活,在真實的小娃娃家中參與真實的任務,進行真實的操作。做出了簡單的面點食品,幼兒在活動中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本領。
2.2.2 體驗社會職業實習小場所
在園中設計相應的生活小場景,幼兒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真實生活情景。例如,我們以“新年”為主題,設置新年系列活動,讓幼兒開展新年活動物品置辦一條街,三個年齡段的幼兒結伴逛街購物時,無形中結成了自然互動環境。體驗新年的習俗,同時進一步強化異齡兒童之間的交往、陪伴、互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分享、學會情緒管理、學會與同伴相處,真正體驗到移情,促進情感發展,幼兒利他行為游戲中體現越來明顯有效。
通過實習場理論指導,混齡教育中的游戲活動可以更好地讓幼兒在社會活動情境體驗真實的生活,獲得直接經驗;幼兒通過解決活動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從而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獲得全面綜合性進步,利他行為得到進一步發展提高。
3 總結
實習場理論認為學習者是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與自己從事的活動、同伴之間的交往與互動中學習知識,促進幼兒自身的社會性發展。實習場理論為混齡幼兒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的支撐,而混齡活動安排有效地克制了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弊端,同時也緩解了多子家庭幼兒相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
課題名稱:間斷性混齡教育背景下兒童利他行為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HJG20089。
參考文獻:
[1] 張博.學前混齡教育應成為我國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導刊,2010(2):40.
[2] 張婕.國內外關于混齡教育的研究綜述[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143.
[3] 張玉萍,蘇彥捷.混齡編班對四歲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7(6):1397-1401.
合肥幼教集團高新區第三幼兒園 (安徽省合肥市 23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