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這是21世紀最偉大的故事,將成為人類減貧的教科書。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它默默為這個偉大的故事寫下精彩注腳——
繼2005年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將貧困人口減半后,2020年,中國再一次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8年間,全中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8年間,全國上下扶貧一盤棋中,到處都深深刻下了“我的國企”印記。
8年間,僅中央企業就定點幫扶248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且全部脫貧摘帽……千年夢想,一朝夢圓。
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勞累過度…… 這恐怕是和平年代里,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
8年間,共有300多萬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和數百萬名基層工作者先后奔赴沒有硝煙的戰場。
截至2020年底,共有1800多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2021年的第一縷陽光灑滿大地。
在全國最后一批脫貧摘帽縣——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阿妹戚托特色小鎮廣場上,鄉親們手拉手跳著“東方踢踏舞”,慶賀脫貧摘帽后第一個新年的到來。
阿妹戚托嘞,阿妹戚托嘞……
作為阿妹戚托的發源地,三寶鄉民族傳統文化濃郁,卻長期貼著貴州省極貧鄉鎮的標簽。直到2014年,貧困發生率仍高達59%。
2015年底,貴州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2019年6月,三寶鄉整體搬出大山,迎接他們的是充滿現代氣息的阿妹戚托小鎮新家園。隨著晴隆等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貴州省已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188萬人。
8年多來,全國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9899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底已全部“動態清零”。
8年多來,全國上下扶貧一盤棋中,到處都深深地刻著“我的國企”印記。
8年多來,僅中央企業就定點幫扶24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脫貧摘帽;承擔行業主管部門、地方黨委政府安排的1.2萬個各類扶貧點任務全部完成;累計在貧困地區直接投入和引進各類資金超過千億元,其中無償幫扶資金超過540億元。幫助貧困地區廣大群眾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圓滿完成了各項扶貧任務。
21世紀最偉大的故事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反貧困的斗爭史。
“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斗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實行“耕者有其田”,幫助窮苦人翻身得解放,贏得了最廣大人民廣泛支持和擁護,奪取了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為擺脫貧困創造了根本政治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為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中國共產黨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952年土改完成,消除絕大多數“絕對貧困”。3億多無地和少地農民獲得了7億多畝土地和生產資料,受益農民達到當時農村總人口的約70%。1952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量由11318萬噸增加到16392萬噸。
整個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建設帶動了大量城市就業,吸納了2000萬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支援國家工業建設。到1952年,工農業產值達到810億元,其中農業產值483.9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48.4%,農民人均凈貨幣收入達到127.9元,比1949年增長了80%。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1982年以來,連續5 年中央一號文件推進農村重大改革,以農村百業興旺推動國民經濟在1982年復蘇,隨后在1983年實現高增長。針對老少邊窮地區,中央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形成了中國扶貧區域開發和易地脫貧的減貧模式。
隨后,國務院于1986年成立扶貧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省、市、縣建立扶貧領導機構,從上到下正式成立了專門扶貧機構,確定了開發式扶貧方針,中國扶貧進入組織化、計劃化、規范化的大規模國家開發式扶貧時代,并且建立了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20世紀90年代初,鄉村整體勞動力、資本和土地收益外流,部分農民失去非農就業收入,分散小農戶市場化競爭能力減弱。對此,1994年我國提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對當時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從1994年到2000年) 基本解決。
為實現貧富差距再平衡,2001年國家制定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鞏固扶貧成果、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重點扶持集中在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的貧困人口。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2015年,黨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
繼2005年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將貧困人口減半后,中國再一次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
“這是21世紀最偉大的故事之一,將成為全球減貧的教科書。”有國外專家這么評價。
向貧困發起最后總攻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
從東北邊境到西南邊陲,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根據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不同的致貧原因,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向貧困發起最后總攻——貧困有多復雜,幫扶就有多精準。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以“五個一批”為主體,千千萬萬的扶貧舉措將一個個貧困堡壘攻克。
發展生產脫貧一批——變“輸血”扶貧為“造血”幫扶
今年年初,一部脫貧攻堅劇《山海情》刷屏,引發各界熱議,也將我們帶回曾經“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
《山海情》劇中尾聲處,已經成為縣領導的馬得福向國內外嘉賓推介閩寧鎮已享盛名的紅酒。現實中,閩寧鎮所在的賀蘭山東麓由于其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優勢,成為業界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黃金地帶之一。釀酒葡萄種植和紅酒產業已經是閩寧鎮移民脫貧致富的一大法寶。
產業扶貧,一頭連著農民群眾的“錢袋子”, 一頭連著鄉村振興的后勁。有專家指出,只有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脫貧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穩定發展、高質量發展,才能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防止返貧和新的貧困發生。
加快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將是“十四五”時期的一大重點。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城,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我心安處是故鄉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020年12月3日披露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困境不再,“我心安處是故鄉”照進現實。“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
2016年,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改則縣察布鄉察布村多瓊通過改則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圓夢新居”,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從前,在牧區過著逐水草而居,靠天養畜的日子,家庭年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多瓊夫婦有了穩定的工作,家庭年收入從過去的幾千元提高到了幾萬元,三個兒女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一家的日子越來越幸福。
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國家能源集團定點幫扶貧困村是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曲麻萊縣地處三江源核心保護區,是“黃河源頭第一縣”,也是長江北源流發源地。由于氣候惡劣,曲麻萊縣牧草生長期短,長勢緩慢,又因過度放牧,鼠蟲害、人為破壞造成草原退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而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缺乏勞動技能,生產方式單一,自身發展能力較弱。
在專家們的科學指導下,國家能源集團曲麻萊縣禁牧還草綜合治理項目全面啟動。
“黃河源頭保護工程”的核心是退牧還草,在退牧戶中選聘生態管護員,參加生態保護工作。第一批共有162名貧困牧民建檔立卡,當上生態管護員,每月領取1800元工資,年收入可達2.16萬元。牧民變“牧工”,此舉改變了直接發放扶貧補貼的種種弊端,調動了貧困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和生態管護,既提高了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讓自己賴以生存的草場得到休養生息,又通過辛勤勞動獲得了報酬,實現了生態保護和扶貧績效雙豐收。
數據顯示,2018至2020年,國家能源集團共計投入生態扶貧資金5000萬元。2019年11月5日,曲麻萊縣麻多鄉33戶牧民的2665頭(只)牛羊遷出黃河源頭核心區,域內15萬畝草場實現歷史上首次禁牧。
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志
2016年起,《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全面啟動實施,精確瞄準教育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定點幫扶廣西百色市凌云、樂業兩縣。
“白鷺班”是中廣核在打造教育扶貧上的一大重點,從2017年起,生源不掐尖、不去尾,凌云縣“白鷺班”累計招收當地的貧困學生862名。“白鷺班”將扶貧與“扶志、扶智、扶技”相結合,通過文化課、“白鷺大講堂”“民族文化課堂”“白鷺夏令營”、英語支教、技能培訓課等形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致力于培養少數民族家庭脫貧致富的頂梁柱。
“白鷺班”取得了積極建設成果,形成了良好的扶貧成效與正面的社會反響,國務院、教育部、廣東省、深圳市等有關領導先后予以充分肯定,并提議中廣核將“白鷺班”推廣至其他幫扶地區。
“在扶志方面,我們著力增強孩子們的自信,開拓他們的視野。”中廣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長利介紹,中廣核組織大國工匠喬素凱等優秀員工,到學校開展大講堂,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樹立遠大的理想。
在扶智方面,中廣核建立教學考核激勵機制,對表現優秀的教師、學生進行獎勵,強化對“白鷺班”教師的培訓,還邀請他們到深圳參加培訓工作會議。此外,為培養孩子們對外語的興趣和學習,中廣核還組織外籍員工到貧困地區支教,“很多孩子從未出過縣城,都是第一次見外國人,這樣的新鮮感增強了他們學外語的興趣。”
“在扶技方面,側重技能訓練,希望孩子們獲得專長,讓一技之長成為打不破的‘金飯碗。”對此,中廣核組織學生在課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參加國家職業技能考試。截至2020年10月,共有261名學生順利通過考試,并取得了國家電工職業技能鑒定證書。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今年53歲的慕保記是河南省武陟縣龍泉街道南賈村人,妻子和女兒都是重度精神殘疾,需要時刻照看。2019年3月,慕保記家被識別符合條件入住精神衛生醫養中心。在這里,他們可以享受“醫療、康復、護理、文娛、生活照料”五位一體的服務。如今,除了妻子女兒,慕保記還負責看護另外兩個人,每個月管吃管住,月收入2000元。
全國共有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范圍,實現“應兜盡兜”。
走在脫貧攻堅最前列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它默默為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為中國國資國企寫下了精彩注腳。
為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五級書記抓扶貧”,從頂層設計到層層抓落實,黨的主張凝聚成上下一心的力量,推動脫貧攻堅結出豐碩成果。許多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交通事故、自然災害、勞累過度、突發疾病……這恐怕是和平年代里,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8年間,累計300多萬名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和數百萬名基層工作者奮戰在沒有硝煙的戰場。截至2020年底,1800多人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邱軍是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掛職副縣長,主抓定點扶貧工作。他的辦公室在華池縣政府三樓左起第三間,走進辦公室,不大的房間干凈整潔,各類資料書籍分門別類。桌上放著邱軍生病前剛修改好的《2020年中央定點幫扶自評報告》。
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個小白板,“1.2019年奶牛項目、回收、企業;2.2020年肉牛養殖、廠、牛;3. 石油伴生氣項目、可研、園區……”6條內容是邱軍列出的階段工作重點。
“這里面有已經完成需要持續關注加強的工作,也有還在籌備中的工作。”長期配合邱軍工作的華池縣政府干部魏建飛說。
邱軍所寫的“奶牛、肉牛”,正是他一直關注、推動的城壕鎮養牛產業。2018年12月,邱軍來到華池縣后,擔任起華池縣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很大的城壕等鄉鎮的包片領導和城壕鎮包鄉領導。看到這里的落后面貌,他并沒有急著“開方子”,而是細致排摸,查清貧困“癥結”所在。
城壕鎮位于華池縣南部,山大溝深,產業單一,當時,城壕鎮有建檔立卡貧困村8個,貧困人口1297戶5243人,貧困發生率41%。
考慮到城壕鎮有大面積的天然草場,以及優質的水源和空氣,經過充分論證,邱軍提出辦奶牛飼養場,帶領群眾養牛致富。
為打消群眾顧慮,邱軍利用央企幫扶資金作為政策補貼,確定了“企帶戶養”的產業發展模式。他和鄉村干部在田間地頭、窯口院外挨家挨戶講政策、算對比賬,動員城壕鎮162戶貧困戶養殖奶牛810頭。
為進一步解決養牛群眾后顧之憂,邱軍又對接正大集團,在城壕鎮、柔遠鎮搞起肉牛養殖,養殖企業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構建起企業與農戶抱團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
2020年,城壕鎮新建1 處肉牛養殖場,招引蘭州正大有限公司托管代養,不僅讓群眾變“股民”享受分紅,還帶動6 個村集體增收15萬元以上,城壕群眾發起了“牛財”。
2019年,華池縣整縣脫貧。當華池縣發展勢頭正旺的時候,2020年11月17日,在距離掛職期滿的最后40天時間,邱軍病倒在了扶貧工作崗位上,經過50多天的搶救,未能轉危為安,不幸逝世,年僅39歲。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他們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詮釋了扶貧干部的擔當和情懷。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監管”,僅國務院國資委機關就先后有27名機關干部奔赴脫貧攻堅一線掛職。
平鄉縣掛職副縣長的田寶新:協調中國建材集團、央企扶貧基金等共同出資,在平鄉建廠生產共享單車,產生了較好的產業帶動效應,提升了平鄉自行車產業影響力。
平鄉縣艾村駐村第一書記石永煊:因地制宜創新扶貧工作思路,創造性組建農機經營村集體經濟,申請利用國資委撥付的27.48萬元特殊黨費,購置了兩臺大型拖拉機和旋耕機為村民提供耕田服務。做到了黨費購買、支部管理、黨員操作、盈利歸公、返還扶貧。不僅解決了全村三分之一土地農忙時節的農機使用難題,而且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充分保證了扶貧屬性。
開展扶貧項目40余個、扶貧活動100余次,直接投入幫扶資金3000余萬元……河北省平鄉縣、魏縣是國務院國資委的定點扶貧縣。2018年9月,兩縣正式通過國家脫貧驗收,脫貧摘帽后,國資委仍然在持續推進鞏固兩縣脫貧成果。
鄉村振興的最美畫卷
回看歷史,就像一幅不斷展開的畫卷。
“我們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腳踏實地加油干,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習近平主席在二0二一年新年賀詞中,描繪了從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到大步邁向鄉村振興的愿景。
——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 玉米) 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是吉林省農業生產標準化和綠色發展的代表。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吉林考察,首站來到這里。憑欄遠眺,肥沃的黑土地上,廣闊的玉米帶連成一片綠色的海洋。他走進田間地頭,詳細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等情況,充分肯定了“梨樹模式”的好經驗好做法,強調要認真總結和推廣,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梨樹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緯度高、光照足、氣候濕潤,再加上肥沃的黑土,非常適合玉米作物生長。近年來,梨樹縣成功探索出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的免耕播種技術,深層次解決了因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和土壤嚴重沙化的難題,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隨著“梨樹模式”的深入推廣,土壤狀況得到不斷改善,梨樹縣糧食產量逐年提高。梨樹鎮泉眼溝村種植龍葵的農戶較多,農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高興地算起了收益賬:“今年我家用自己的地種植1公頃龍葵果,純收入2萬元以上。與別人合作包地6公頃,收入7萬元。”
——這是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
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就業。
2019年,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和美社區居民申燕,在街道辦組織的多場技能培訓中,選擇了加工生產電感線圈,經過幾天時間,她就熟練掌握了相關技術并進入扶貧車間正式上崗。
扶貧車間相對自由的管理模式,正好符合申燕的擇業要求,她可以將原材料帶回家,在家里制作電感線圈。與申燕一樣,在該扶貧車間工作,且以居家就業的方式領取材料在家加工的居民有100人以上,他們主要是年齡較大或需要照顧家庭難以外出的勞動力。
從大山深處搬到城市生活,從每日為自己勞作到為別人勞作獲取報酬,他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年齡比較大的勞動力,工作能力和找工作能力都較欠缺,扶貧車間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有別于農村生產同時也不同于大廠的工作環境,起到了一個生活習慣過度的作用,讓搬遷群眾漸漸從思想上、行動上認可此處的生活方式,達到“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這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湖南省雪峰山深處的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羅武村,村規民約“一年一更新”。
“嚴禁無證駕駛、酒后駕駛”——2017年,村規民約里增加了這樣一條。
“過去全村沒一條水泥路。2016年路通了,村里的小車也越來越多。”村支書陳維卯笑著解釋。
“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破除陳規舊俗”——2018年加入的這條村規民約現在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
“嚴禁毒魚、電魚、炸魚;嚴禁釣泥鰍、捕殺蛙類”——2019年6月,村里打造鄉村旅游項目時,這一條也被寫進了村規民約。截至2021年1月,全村已有8家民宿和10多家農家樂。
“擺脫貧困、迎來鄉村振興,不僅生活變了樣,大家的精氣神也變了樣。”陳維卯說,羅武村的村規民約以后肯定還會不斷修改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