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林
兒子:我真想打麥克一巴掌!
父親:為什么?怎么了?
兒子:他把我的筆記本扔到垃圾箱里了!
父親: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
兒子:沒有!
父親:真沒有?
兒子:我發誓!我根本沒碰他!
父親:那好,麥克是你的好朋友。聽我的,別計較這件事,再說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時候,你也欺負弟弟,然后還責怪別人。
兒子:我沒有!是他先動手的……不和你說了!
兒子:我真想打麥克一巴掌!
父親:孩子,你生氣了?
兒子:我真想狠狠打他那張臉!
父親:你這么生他的氣啊?
兒子:你知道那個壞家伙干什么了嗎?他無緣無故搶走我的筆記本,扔進垃圾箱里。
父親:哦。
兒子:我猜他懷疑是我在美術課把他捏的鳥弄碎的。
父親:你這樣想啊。
兒子:是啊!他哭的時候一直盯著
父親:哦。
兒子: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
父親:你知道不是你。。
兒子:我不是故意的,那個蠢彼得把我推到課桌的時候,我根本沒辦法。
父親:彼得推了你啊。
兒子:是啊,好多東西多掉地上了,我沒有故意摔碎它……
父親:是,你真的沒有故意弄碎他。
兒子:沒有,但是他不相信我
父親:你覺得你告訴他真相,他會不相信你嗎?
兒子:我……我應該告訴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覺得他也就應該向我主動道歉,不該把我的本子扔到垃圾箱里。
這是美國家庭教育十大暢銷書之一——《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第一章“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中的一個案例。
仔細閱讀兩段對話,你會發現和孩子產生共情后,溝通效果是多么神奇。這讓我想起一句英語諺語——如果你站在我的鞋子里……意思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教育孩子,化解矛盾父母首先要用心聽,而且還要“站在孩子的鞋子里”去聽,不加任何評判地去聽。這就是共情。當我們認同孩子的感受時,其實就等于在我們和孩子之間奠定了安定和信賴的基石。不管孩子是興奮歡喜還是灰心失望,認同孩子的感受就等于是在告訴他:“你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我尊重你的感受。”
我6歲的兒子也有一些毛病,有時我也很糾結。看了這一章之后我也嘗試著把這種方法用于和兒子交流中。
一次周末和兒子逛街后回家,下車后我們手拉手往家的方向走去。才走了一小段路,孩子的步伐就慢了下來,我知道他又是想用慣用的伎倆讓人抱,就故意不去理他,終于兒子蹲了下來,頭耷拉著,喃喃著:“我走不動了,我的腿疼。”說真的逛了那么長時間,我的腿也有些酸疼,兒子才五歲,作為媽媽我真想滿足她的愿望,可是理智告訴我。我不能抱也不能助長他的壞習慣。
我遲疑了一會兒,沒說話,沒有抱他的意思,兒子傷心地抱著路邊的大樹嗚嗚地哭起來了,鼻涕、眼淚、灰塵都混合到了一起,小手一抹,小臉馬上就變成了小花貓……那情景要多可憐有多可憐。我的眼淚也快要下來了,還是一狠心,安靜地陪著他,讓他痛快地發泄了一會后,蹲了下去,張開手,把孩子扶過來,摟在我懷里,輕輕地拍著他的后背,和他頭貼著頭說:
“寶貝累了,對不對?”
兒子帶著哭腔回答:“對!”哭聲變小了些。
“寶貝走了一上午,能不累嗎?來,我們坐一下吧。”我拉著孩子在旁邊的臺階坐下。
孩子的聲嘶力竭哭泣逐漸變成了抽泣,他吸了吸鼻子坐下了。
“要是媽媽能有一支魔法棒就好了,我用它來給你變一張床,讓我的寶貝躺一下,該多好!” 這時候孩子情緒已經慢慢平靜下來,嘴角往上揚了一些。不一會兒,兒子拉著我的手說:“媽媽,我們走吧!”睫毛上還掛著晶瑩的淚珠。
要知道以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往往習慣于用高高在上的態度對待兒子的吵鬧,孩子煩心,我們鬧心。問題反倒沒有解決。這次成功安撫,讓我很驚訝地感受到認同并接受、理解孩子感受的結果是多么美妙呀!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認同孩子的感受,使孩子感到有人理解他們?當孩子處在情感的波峰低谷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在情感上與孩子親密連結?其實秘訣就是——“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說白了就是,別人開心的時候,你與他們一同開心;當別人憂傷的時候,去分擔他們的憂傷。
我是一個家長也是一個老師,在班級管理上,我面臨的是一群比我兒子大不了多少的學生。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可以不認同孩子的想法、做法,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一群孩子領著一個小女孩進辦公室來,前面的聆泣不成聲。
我迎過去問:“怎么啦,聆?”
“黃把她的書包劃破了!”一起來的同學七嘴八舌,聆還在哇哇大哭。說起黃,我就頭疼,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犯錯了,即使是老師親眼看見,他還要和老師辯幾個回合。看來今天不用干活啦,又得“包公審案”了。我合上了還沒改完的作業,準備一場“小持久戰”啦。心里暗想,下節課的作業評講得改期咯!”
“哦?這樣啊。”我故作驚訝。
“我的那個書包還是這學期才買的呢!”聆邊哭邊說。
“那是很傷心哦!”孩子一定也很難過,這個時候就要跟孩子情感上有連接。我摸摸她的頭,找了個凳子讓她坐下。
“我又沒惹他,他用剪刀劃我的書包。”她邊小聲抽咽邊坐下。
“他用剪刀剪破你的書包?”
“對,上美術課時。他拿著剪刀遞給后面的濤,我的書包就掛在椅子背后,剪刀一下子就把我的書包劃了。”
“這樣啊,你去拿給我看看。”孩子停止了哭泣。我看了一眼書包,一個九成新的書包帶子上很刺眼地張著一個二三厘米的大嘴,似乎在嘲笑我們。
“老師知道你肯定很舍不得!”我感嘆著。“這樣吧,我給他爸一個電話,讓他負責給你修理好吧。”
孩子遲疑了一下,低聲說:“不用了。”
“讓他給你修修是應該的啊,別怕!。”
“不用啦,他是不小心的。我的書包帶當時也出了好多的位置。”
“這樣啊,你真是一個寬容的孩子,我替黃謝謝你啊!我去問問黃,批評他幫你報仇啊,告誡他下次不能這樣啊!”
旁邊的同學聽我這樣一說,笑了。緊張的氣氛緩解了,聆也“噗嗤”一聲笑了。一笑泯冤仇啊。
回想起聆這個同學,我的眼前浮現出一幕又一幕,可以用“任性”“眥睚必報”“小肚雞腸”來形容她:周末在家和爸爸斗嘴后,她離家出走,親朋好友找到凌晨兩點才在一肯德基找到她;中午放學回家晚了,媽媽批評了她幾句,她就消失了,老師、同學、家長找了一下午,晚上才尋到她的影兒;一個同學不小心打濕了他的本子,他竟然他把別人的練習冊塞到潲水桶里。今天竟然能這么快地原諒了別人,太難得了!
真沒想到幾分鐘就搞掂了這件事,有些竊喜。孩子們走了,我又拿出了作業本來改了,如期在課前改完了作業。
下一節課,我去到教室,看到黃正低著頭,肯定是同學已告訴他了,他竟然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也是必然,別人都不追究了,他還有什么好辯解的啊。
事后我回憶了整件事的過程,也許正是我認同了孩子的感受,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也就很自然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說的過程中也分出了對錯并原諒了別人。很多時候,孩子她只需要自己的傷心被認同和肯定,新的書包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你說出他的感覺,你跟他站在同一條線的時候,他就感覺他的情緒被你了解,你真的關懷他,你真的了解他的時候,他的情感會滿足。就像我們大人發牢騷一樣,你一定知道說什么話對于改變你的境況是沒有任何幫助的,牢騷發完了以后,該怎么干還是怎么干,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傾聽者、同情者,他們認同你會讓你覺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其實,孩子跟我們是一樣的,所以,在孩子向你傾訴或者展示自己的感受時,認同他的感受,孩子會很感激你。
后來,我把我的一些想法給聆的媽媽講了一下,建議她在與女兒的相處時是否也可以試試認同孩子的感受的溝通方法,媽媽也愿意試試,幾個月后,和聆媽一次偶遇,媽媽說他們的關系正在悄悄改變……
傾聽孩子,共情療法。所有的爸爸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站在孩子的鞋子里去聽聽試試吧。
珠海市香洲區實驗學校 (廣東省珠海市 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