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光,不懼路長。
在脫貧攻堅的征途上,來自國有企業的一批又一批扶貧干部, 一村一村駐點,一戶一戶走訪,一項一項落實,為貧困地區村民架起了一座一座連接理想與現實的橋梁。
致富路上領頭人
脫貧攻堅離不開產業發展,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國有企業扶貧干部來了。一步一步走,一條一條記,一件一件做。他們帶領貧困地區的人民群眾,開始奔向美好的生活。
事例一:
王鎖軍——中建路橋集團駐村扶貧干部當起了農產品推銷員
臺路溝鄉石頭囫圇村位于張北縣西南部,地處河北高山地帶,平均海拔1430米,共有4個村民小組,202戶465人,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和養殖。農作物收成不穩定、交通嚴重閉塞、生態環境脆弱,青壯勞動力短缺是這里致貧的關鍵。
來自中建路橋集團的扶貧干部王鎖軍和駐村工作隊,為了給這個村找出一條脫貧致富路,遍訪村民,廣納意見,徹底摸清村里的發展優劣勢,在此基礎上,幫助村“兩委”起草了脫貧致富計劃書。
通過集體大討論和反復科學論證,王鎖軍和駐村工作隊最終幫助村里確定了一個致富項目——胡麻油生產。有了目標,就有了更大的動力。他們開始挨家挨戶宣傳種植胡麻的好處。盡管不斷碰壁,經受各種委屈與不理解是家常便飯,但一想到駐村幫扶的“初心”,就馬上能“忍辱負重”,咬緊牙關堅持。
為形成胡麻產業鏈,幫助村民不僅能種的好,更能賣得好,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他們還專們做起了推銷員,幫助村民聯系客戶。從2019年初第一批胡麻油產出到現在,產品已在全國多個城市打開了市場。
事例二:
翟志彪——“右玉羊肉”背后的合作社牽頭人
翟志彪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老千山風電場的安全員兼老千山銀子咀風電場黨支部書記。2019年7月,根據扶貧工作安排,翟志彪到山西省右玉縣二三墩村掛職扶貧。
二三墩村位于右玉縣西北端50公里,背靠古長城,與內蒙古涼城縣接壤。全村在冊人數96戶211人,其中貧困戶21戶共38人,人均年收入僅2100元。
還沒進村前,翟志彪就知曉“右玉羊肉”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適合打出品牌優勢。經過他的調研,發現二三墩村位于兩省區交界之地,山大坡多,自然牧坡廣闊,水草豐美的獨特地理優勢,非常適合大規模生態養殖。
村里的“養殖大戶”王世英養著30多只羊,種著100多畝地,3個孩子都在上學,一個高中、兩個大學,家里的全部收入剛夠孩子們的學費和生活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王世英很想多養點羊,再放幾只牛,增加收入,但苦于沒有資金。翟志彪了解情況后,組織5戶有同樣想法的家庭,協助村支部牽頭成立了村養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翟志彪積極聯系當地金融機構,幫助養殖戶辦理小額貸款,擴大養殖規模,短時間將散戶養殖提升為具有1000多只羊、80多頭牛的規模養殖。同時,翟志彪溝通協調集團公司的電商平臺幫助銷售羊肉。有了穩定高質量的銷售渠道,進一步增強了村民的信心,養殖合作社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為村民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事例三:
孫玉偉——“蜜蜂書記”采蜜忙
2018年12月4日,孫玉偉作為中建集團派出的扶貧干部,掛職甘肅省康縣張家河村第一書記初來乍到,孫玉偉立即“問計于民”,主持召開張家河村全體黨員大會,尋求致富良方,并通過入戶走訪詳細調研了全村的人員結構、產業現狀。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孫玉偉規劃了一個以“香菇配蜂蜜”特色產業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帶動全村精準脫貧。
優質土蜂蜜是張家河村一大特產,因是中華蜂采得百花所釀成的蜜,故稱“百花蜜”,質優味美、營養豐富。但以前村里沒有銷路,導致“酒香也怕巷子深”,只能賣給中間商,利潤微薄。此外,張家河村氣候溫和濕潤,常年雨量充沛,十分適合食用菌生長。于是,孫玉偉與村委會商議,決定將蜂蜜養殖與食用菌種植發展為村里的支柱產業。
“5個大棚2年時間就回本錢,第3年就賺錢?!睘榱俗尨迕駞⑴c到集體經濟中來,孫玉偉每天走街串戶,給村民講解食用菌的未來發展前景并分析收益。食用菌生長周期短、見效快,孫玉偉算了一筆賬,建造5個香菇種植大棚整體投入成本約13萬元,一袋香菇按照市場價10元算,扣除人工費等成本可以凈賺4元,五個大棚年產1.5萬斤,每年凈收入可達6萬元。
收益算清后,村民很快就響應了孫玉偉的號召,加入到蜜蜂養殖和香菇種植中來。僅一年時間,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益??粗涿叟c香菇特色產品大豐收,村民喜笑顏開,再沒有了曾經的煩惱。
事例四:
呂寶龍——內蒙古一機集團駐村書記“點菜式”扶貧,開胃又解渴
內蒙古一機集團呂寶龍是駐包頭市固陽縣大圐圙村第一書記。自2017年擔任大圐圙村第一書記以來,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勞務、農產品等市場結構性需求導向,先后引進生豬養殖等農牧產業,為村民提供數10個就業崗位,不僅解決了村里的閑置勞動力,而且為村民提高了經濟收入,基本形成了“點菜式”發展模式,建立健全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為后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由“輸血”變“造血”。
截止2019年底,大圐圙村由過去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提升到8000元,翻了2.6倍多,從根本上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問題。
事例五:
羅明元——讓上花村煥新顏的“美容師”
走在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上花村的小道上,哞哞的牛叫聲隨處可聽見,誘人的三紅蜜柚遍布山間,粗壯的大血藤迎風搖曳,累累的翠李綠得喜人,碩大的食用菌朵朵可愛……上花村的產業隨處可見,生機盎然。村民都夸:“這都是羅書記的功勞?!?/p>
村民口中的羅書記何許人?羅書記,本名羅明元,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貴州省分行的一名職員,2016年被選派到天柱縣高釀鎮上花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三年多來,羅明元把落后的上花村變為先進村。
上花村有13個村民小組699戶2761人,羅明元剛駐村時建檔立卡貧困戶284戶1048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7.95%,是天柱縣典型的深度貧困村。以前村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靠年輕人外出廣東、浙江等地務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殘居多,產業基礎十分薄弱。
“外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村民要脫貧,發展產業是出路?!绷_明元說。羅明元駐村后的第二件事就是發動村民發展產業走脫貧致富路。2016年,羅明元發動返鄉創業青年龍志勇,吸納社員15人,創建上花村永棟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放養黃牛37 頭,社員年人均收入4000元;2017年,羅明元發動致富帶頭人吳育勝流轉土地116畝,種植三紅蜜柚8000 株,解決村民就業20人,年人均務工收入6000余元;2018年,發動圭大、克烈、良瑞、瑤江、座寨、卜洞、硝洞、春花等8個出列村,整合資金569.5萬元,流轉土地106畝,種植香菇90多萬棒,發展食用菌產業,覆蓋8村310戶1225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截止目前,上花村的產業有烤煙、大血藤、稻花魚、食用菌、肉牛、生豬、土雞、土鴨、蜂蜜等10余種。村民走上了在家門口就能脫貧致富的產業發展之路。
金色童年織夢人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是教育扶貧。
“扶志、扶智、扶技”。對于受幫扶的貧困村來說,國企扶貧干部是致富領頭人,更是幫助村民群眾從思想上拔掉“窮根”的織夢人。
事例一:
高鋒——“愛心書屋”圓林洞村孩子的夢
高鋒是南方電網廣東中山供電局派駐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南街鎮林洞村的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
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是鄉村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高峰在了解村民們的需求后,確定以“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為立足點,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走近村民講黨課,務實事,從文化精神層面及時補位、造血幫扶。
一方面積極提升鄉村文化基礎建設,改善林洞村的村容村貌,營造農村新風尚。另一方面則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讓林洞村的孩子們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把文化、教育、科技等與滿足村民求知求富求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做到既扶技能又扶素養,既扶志氣更扶信心,推動行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愛心書屋的成立,搭建了一個傳遞溫暖的平臺,讓村里的孩子可以有更多機會閱讀到課外書了?!贝逦瘑T歐宗慶說。
2020年9月17日, 在高峰的牽頭下,由中山供電局為林洞村籌建的“愛心書屋”正式揭牌成立了。該書屋由中山供電局員工自發愛心捐款,集資建設,共計籌得愛心圖書1000冊,書屋內購置了書架、足球、跳繩、圍棋、飛行棋等文體物資,為村民們打造精神樂園,解決村民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等問題。
“我們很開心啊,以前天黑了就回家睡覺,很少出來。有一天高書記說大家一起來跳舞,我們都不愿意,沒想到他先扭了起來,大家就跟著跳了。”跳著廣場舞的曾姨對著靦腆的高鋒說道,“現在我們經常組隊出來跑跑跳跳,身體健康了不少?!?/p>
廣場上發出滋滋雜音的手推音響播放著舞曲,高鋒領舞下的村民們,正伴隨著歡快的節奏,邁著步伐,向著美好生活出發,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事例二:
胡成——在高原上客串老師送知識
胡成是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格爾木光伏發電公司副總工程師,當他得知集團公司選派扶貧干部駐村的消息時主動請纓,選派到青海省曲麻萊縣麻多鄉巴顏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
巴顏村距曲麻萊縣城240公里,全村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含氧量只有海平面60%,交通客運不通,全村不通電,也沒有通信網絡信號,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胡成是個閑不住的人,看到藏族牧民家的孩子學習有困難,他就義務當起了老師,利用周末時間,給學生補課,教他們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目標,培養正確的“三觀”,讓他們擁有積極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教會他們下載APP,在網上學。恰好這次疫情期間,這些知識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客串老師的時候,不管是本村還是鄰村的孩子,胡成有求必應,目的只有一個,希望每個孩子都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真正讓教育脫貧惠及每個學子。學生才仁巴丁說,經過胡成輔導,物理和語文成績有明顯提高。
胡成還經常到縣教育培訓中心,與在那里學一技之長的學員談心。胡成對學習烹飪的村民西尕拉毛說:“政府花費心血為大家搭建了學習的大舞臺,國家能源集團每年投入400 萬元培訓經費,你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有了一技之長就能找到工作,以后一家人生活就不成問題了。”
胡成還給予學成后的村民們就業方向的指導,有效地激發了他們愛學好學的熱情。他鼓勵牧民拓寬增收渠道,說服牧民外出務工,使建檔立卡戶明白國家補貼只能保證基本生活,不能發家致富,要想過上好日子,同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只有靠自己努力。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烹飪的西尕拉毛、學修車的索南扎丁、學裁縫的來措等人都找到了理想工作崗位。
事例三:
藍波——為安寧村的孩子帶來夢想和希望的年輕人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定點扶貧村是廣西省柳州市融安縣安寧村,藍波是該公司派駐安寧村的第一書記。
藍波在大學學的是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妥妥的一枚理工男。初到安寧村時,藍波的心情有些忐忑。其實,心情忐忑的不止他,還有安寧村的群眾:“這個年輕人能給村里干什么?”“我們有事跟他說有用嗎?”——畢竟這是一個剛30出頭的年輕人。
駐村一段時間后,藍波觀察發現,雖然村子已經脫貧了,但村里部分孩子的狀態變化不大,學習熱情不高,父母操心生計,對孩子的學習關注不夠,導致這些孩子學習成績普遍比較差。
作為一名碩士畢業生,藍波深知知識的力量,他覺得扶貧工作不能光盯著大人,忽視了孩子。要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有了這個想法后,藍波很快就付諸行動。他先是通過柳州供電局組織了多批青年志愿者一起搭建起線上線下教學平臺,義務幫貧困生輔導功課。村里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
但藍波覺得,輔導功課能為孩子們一時提高成績,而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里種下夢想和希望。為此,他和青年志愿者組織了“圓夢微心愿”活動,定期到安寧小學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我想給奶奶添一件棉衣”“我想聽聽演唱會”……稚嫩的童聲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棉衣、書本,這些城市里孩子們不會缺乏的東西,在貧困地區卻是孩子的心愿?!?/p>
心愿清單物資很快就籌集完成,但演唱會怎么辦?
藍波和志愿者帶上了吉他等樂器,現場為孩子們辦!此外,他還聯系柳州供電局組織“安寧村小朋友暑期看電網”活動,讓孩子們走出大山,到城市里看看。
事例四:
廖文廣——通過一對一結對幫扶,提升教學質量,創造隆安縣30年教育史未有之變化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部有個遍布碎峭巖的丘陵地帶——大石山區,這是國家級貧困縣隆安縣所處的環境,它也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治理縣。
孤峰殘丘,自然環境惡劣、耕地面積稀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隆安千年貧困的原因。
2017年初,中糧集團員工廖文廣接下了這個貧困發生率達18.5%、傳統農業貧困縣的對口扶貧任務。
作為貧困縣,隆安縣的教育經費非常短缺,貧困學生相對集中的初中、高中學校存在大量軟件、硬件短板。中糧集團將1/3 的幫扶資金用在隆安縣的教育扶貧上,通過提升初高中的軟硬件建設,間接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廖文廣利用幫扶資金為隆安縣中學購置了18套“交互式教學一體機”、建設了集合66個云課堂終端的網絡教室,將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為隆安2800多位貧困學子提供開放式的網絡學習平臺,以及海量優質數字化的學習資源。除了軟件的提升,廖文廣還實施激勵教育,激發貧困學生的學習動力,對隆安中學50名貧困學生實施一對一結對幫扶。另外,用“中糧助學金”資助108名貧困大學新生,手牽手呵護隆安縣的貧困學生,解決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減輕貧困家庭負擔。
在隆安縣那桐鎮初級中學,廖文廣針對該校教育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實施新建教學樓、運動場重建項目工程,為該校新建一幢4層12個教室的教學樓,修建200米塑膠跑道及重建3個籃球場,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教學環境。
“在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錢,都將獲得沉甸甸的回報,雖然這些教育幫扶措施回報暫時無法量化,也無法厘清教育幫扶在其中發揮多大的作用,但功成不必在我?!绷挝膹V對隆安縣教育事業的點滴進步都由衷自豪,他逢人便說,仿佛自己就是地道的隆安人。
經過方方面面的努力,隆安縣中學和那桐鎮初級中學的教學質量得到穩步提升。在高考中,隆安縣中學已經連續兩年(2019年、2020年) 有兩名學生以優異成績分別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而考上985重點大學的學生更比往年大幅度增加,這份教育成績單在隆安縣近30年教育史上從未有過。
美麗家園建造人
多年來,在旅游扶貧政策指導下,鄉村旅游熱了起來。空氣清新,環境舒適的農家樂成了鄉村脫貧致富的選項之一。
但是,有些地區不通電、不通網,或處于深山老林,或是地震活躍帶,有的荒漠化嚴重,有的飽受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干脆就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更不要說發展鄉村旅游了。這些因極度偏僻而致貧的地區, 怎么辦……
事例一:
王平——白靈山上步履艱,“三顧茅廬”只為村民更好的生活
中國電信鹽源分公司副總經理王平被派駐到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泡爾灣村擔任第一書記。
此前,泡爾灣村的村民大多居住在4000多米高的白靈山上,氣候寒冷、交通不便,過著原始的種植放牧生活。白靈山也是縣城主要的水源涵養地,為保護水質,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政府對泡爾灣村作出整體易地搬遷到山下平壩進行集中安置的決定。
王平了解到白靈山上楊拉倮等10余戶村民不愿意搬遷。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他揣上饅頭,背上開水,冒著嚴寒,沿著陡峭的山路向白靈山挺進。辛苦爬行3個多小時后,衣衫濕透,不料卻撲了個空,楊拉倮不在家,家人說他下山給孩子送衣物去了。
經與鄰居走訪交談,王平了解到村民跟楊拉倮不愿意搬遷的原因。這里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故土難離,加之山上有自家種植的花椒要照看,也方便放羊。楊拉倮是鄰居眼中的能人,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是搬是留,大家都看他的意思。
摸清村民的想法后,王平拿出“三顧茅廬”的決心與韌勁,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白靈山,與楊拉倮拉家常,宣傳黨的扶貧政策,介紹已搬遷村民的生活改善情況,告訴他搬到山下可以住上新房子,方便孩子就近上學,村里也會幫助找工作,解決后顧之憂。同時,王平還側面找他的親戚幫忙做工作。
山上氣候多變,上山時是大太陽,一會就遇瓢潑大雨,滯留在山上的王平干糧吃完了,只能刨幾個土豆烤熟充饑。第一書記的堅持,親戚的勸說,最終打動了楊拉倮,他和山上的村民一起搬到了山下的新家,開始了新生活。王平和村兩委到縣城及周邊多方協調聯系,介紹村民們到餐館、工廠打工,或根據時節幫助產業大戶采摘蘋果、花椒,收割煙葉等掙錢,確保村民生活有保障。
事例二:
和曉宏——進組入戶動員整組搬遷
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嘎拉博村是中國電信怒江分公司的定點幫扶貧困村,和曉宏被單位委任為公司辦公室(扶貧辦)副主任,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掛聯戶幫扶工作,還要完成全單位扶貧工作的統籌協調。
在扶貧工作中,和曉宏經常進村入戶,少則三四五,多則五六天,與駐村工作隊村干部一起,白天進組入戶,開展貧困戶人口、收入、產業、宅基地定位等基礎信息數據采集工作,為農戶安裝社會扶貧APP軟件。晚上回到村委會,整理資料、填寫表格、信息數據系統錄入,往往忙到深夜才休息。
和曉宏多次入村調研,積極協調嘎拉博村的生產便道建設、農戶產業發展等事情。和曉宏負責的4戶掛聯幫扶貧困戶都住在嘎拉博村偏僻的馬古當小組,屬于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涉及整組搬遷。一開始,大部分農戶都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不愿意搬遷,和曉宏與同事們進村入戶反復做動員工作,最終,他的4戶聯系戶均已住進安置點的新房里。
不僅如此,和曉宏還及時聯系協調有關單位和駐村工作隊,為掛聯戶余學清爭取到護林員崗位,為李向東爭取到河道管理員崗位,讓他們搬遷后,能夠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事例三:
肖杰才——江華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全靠拼命三郎的“加法”
在江華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中,時任湖南建工集團一公司總經理肖杰才面對15個安置點、近30萬平方米的施工任務,提出用“加法”應對,加大指揮調度、加大人員力量、加大資源調配、加大作業時間,并在各工區啟動轟轟烈烈的勞動競賽,獎優罰劣,掀起施工高潮,確保整體工期目標全面實現。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懈的努力換來了項目進度,但肖杰才卻因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突發急性重癥胰腺炎,出現了腹痛難忍、持續嘔吐等典型癥狀,住進了縣人民醫院。
入院當日,因病情緊急需轉院至湘雅二醫院,在途經項目部門口時,肖杰才還示意停車,與項目負責人交代后續工作。轉院途中,病痛稍微緩解就馬上拿起電話詢問工作落實情況。住院期間,他又放心不下項目進度,多次與公司領導、項目負責人交流,叮囑注意事項。
那次住院,“整整31天,肖總廋了近20斤,手卻因打針腫得不成樣子,還驚動了家人。”一公司員工回憶說。
無情未必真豪杰。這位拼命三郎,在帶領一公司員工摸爬滾打的征戰中,慢慢溫軟起來。
“肖總做事雷厲風行,為人豁達大度,挺會為別人著想?!蓖聜兒苣芨惺艿竭@一點。
在寒風冷冽的凌晨,肖杰才總會領隊帶著施工人員給每一位晚上堅守在崗位的工人送去驅寒的姜茶,一碗碗熱騰騰的面條“加個蛋”,小小舉動大大地溫暖了每一位員工的心窩。項目趕工期間,由于管理人員增加,在臨時租用的民房里沒有熱水器,他又要求項目部及時提供熱水,讓大伙在緊張工作之余,能夠沒有生活之憂。
經過兩年的大規模建設,湖南建工集團一公司所承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項目實現了順利交付,共完成了46個安置點、55萬平方米、產值13億元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使得近4000戶困難群眾有了溫暖的新家,寫下了新時代國企擔當的生動實踐。
搬遷群眾住得好不好,房子有沒有出現質量問題,肖杰才始終牽掛在心。他常常利用工作間隙走進搬遷戶家中,與當地老百姓聊家常、問訴求,特別仔細傾聽對房屋質量問題的意見,掌握入住滿意度情況。
事例四:
沈先祥——為村民安居,不再一場大雨讓房子脫一層“皮”
布拖,在彝語中是“有刺猬和松樹的地方”,位于涼山州東南部,是一個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區半農半牧縣。偉木村坐落在距布拖縣城65公里的大山之中,轄5個村民小組,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378人,貧困發生率超過四成,屬于典型的國家深度貧困地區。
2018年,沈先祥從中國電建成都院監理工程師,轉換到扶貧干部角色。來到偉木村之前,他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當他第一次走進偉木村,便意識到脫貧攻堅的艱巨遠沒有想的那么簡單。
村里到處是用泥、石塊和木頭砌成的土坯房子,早已破舊不堪,一場大雨就能讓房子脫一層“皮”。當地以農作物為主要經濟來源,天災年一旦出現,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為了生活,村民選擇在外流動,導致勞動力嚴重缺失,病貧戶、老貧戶和返貧戶在村里相當常見。
目睹小山村一貧如洗的現狀,走在梁子上硬生生踩出來的小道上,沈先祥十分痛心。剛到偉木村,駐村工作隊租用兩間民房作為扶貧辦公點。為了迅速進入狀態,沈先祥不等不靠,自掏腰包購買了電腦、臺燈、桌子等辦公必需品。
沈先祥明白,只有沉下心,與彝族同胞打成一片,才能更好精準扶貧。
他記不清走過多少次泥濘的道路,爬過多少回村民趕場翻越的山頭,住過多少日岌岌可危的土坯房。夜晚,每當沈先祥記錄完當天的扶貧日記,不蔽風雨的土屋總是讓他愁緒滿懷,扶貧計劃的第一步逐漸浮現腦海:安居才能樂業,首先要幫村里建造安全用房。
偉木村地處金沙江大峽谷,地勢險惡,山上水源匱乏,建設難度大?!按蜈A攻堅戰不容易,但絕不能輕言放棄”,沈先祥在村中召開的規劃選址會上鼓舞大家。即使已是秋天,這里的紫外線依舊強烈,沈先祥忙碌起來連口水都顧不上喝,臉龐掛滿汗水,胳膊曬得黝黑,他無數次爬上半山勘測選址。做工程監理的專業經驗,讓他在扶貧道路上更得心應手。
“脫貧攻堅,關鍵是人,核心在行動”,每當遇到難題,沈先祥總是這樣激勵自己和工作隊的同事。通過近半年的籌劃和準備,偉木村安全住房、村幼兒園、村衛生室、村文化壩子的建設全面啟動。
“丁真現象”推動人
近幾年來,短視頻與直播帶貨熱起來。2020年冬天,20歲的“甜野男孩”丁真“乘風”走紅,成為一月吸粉近700萬的“頂流”。丁真的爆紅,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理塘縣。某票務公司數據顯示,理塘的搜索量因“丁真現象”增加了620%。
正是“丁真現象”,讓無數扶貧干部找到了扶貧新路。
事例一:
段玉平——“紅色旅游”為改則縣帶來新生機
2016年7月,中國移動江蘇公司鹽城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段玉平響應國家號召,前往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對口支援。
到達改則縣的當月,段玉平在參觀先遣連革命遺址時得知:1950年,由136名官兵組成的“進藏先遣連”從新疆翻越昆侖山,將五星紅旗插上改則縣。由于高原反應和補給中斷,先后有63名官兵壯烈犧牲。
作為分管旅游的副縣長,段玉平想結合這段歷史規劃紅色旅游。由于時隔久遠,搜集相關歷史資料并非易事。尋訪知情人、查找相關資料,一年多時間里,段玉平奔波千里,終于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建起了改則縣先遣連革命紀念館。
這段熱血歷史,也一直鼓舞著扶貧路上的段玉平。進藏后,他記憶力衰退,視神經衰弱,左心房左心室肥大、三尖瓣血液回流……但他說:“有機會在祖國最需要共產黨員奉獻的地方工作,這是一種特殊的歷練。”
他說過的話,都在行動里。組織收購牧民用珍貴草藥手工做的藏香,注冊商標后銷售,打造“麻米藏香”品牌;建設“旅游產品商店”,集中展銷羊毛衫、圍巾等土特產品。截至2018年底,改則旅游產業盈利超100多萬元。說起那里的特色商品,段玉平到現在都如數家珍。他經常向身邊的親朋同事推銷改則的土特產品。2020年,鹽城國壽、鹽城中石化等愛心企業,感動于段玉平的援藏事跡,還主動購買了10萬多元的扶貧產品。
事例二:
馮光明、王曉峰——一企一村,北京建工四建牽手延慶下垙村共走致富路
下垙村位于延慶區東北部白河堡水庫的南岸,平均海拔在610米,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村子地處生態涵養區,農作物及果品的口感都甘甜純正,皆為純綠色有機食品。
在香營鄉政府的統一部署和當時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駐村第一書記馮光明的協助下,積極引進社會資源,于2018年5月份流轉土地409畝,其中村里60余個農業戶,留下了50余畝的“鄉愁”之地,繼續延續著農民對土地的那份情緣。
從這開始,作為對口幫扶的四建公司的職工們有了口福。第一年,村民們自己種植的谷子熟了,馮光明在村子里一轉悠,得知村民們留下自己吃的之外,還剩下1500多斤呢!馮光明心想:要是把綠色有機的小米賣給四建公司食堂,既能讓廣大職工吃上純正的綠色食品,還能使村里鄉親們增加收入,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說干,就干!馮書記的一個電話打回公司,第二天,兩輛面包車就開進了村子里,把大家剩余的小米以有機食品的高價全部收走了,現金當場點清。村民們樂了,吃著下垙村粘稠濃香、口感極佳的小米的四建公司職工也是贊不絕口:“嘿,這才是小米的真味道!”隨之帶來的是,能不能咱個人也買點,給家里的老爹老娘也嘗嘗鮮啊!
當這話傳到了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李長曉的耳朵里,李主席也是靈機一動,隨即與下垙村黨支部和駐村第一書記馮光明進行聯系,雙方達成了口頭“農產品銷售幫扶協議”,明年村里接著種小米,余糧由四建公司工會全收購,當作對職工們的節日福利發放給職工。
第二年秋天,四建公司總部和許多京內項目部的職工們不僅在單位吃上了下垙村的綠色有機小米做成的早餐粥,而且在國慶節的職工福利里加上了一袋5斤裝的下垙村的小米。掂量著小米的那份手感,四建職工的滿足感寫在了臉上。
小米吃進胃里,香在心頭。這年新任第一書記的王曉峰在延慶區種子站的啟發下,又號召村民種上了甜糯玉米。8000多元的種子錢,四建公司按扶貧項目支出給掏了。這不,2020年是個豐收年,四建公司京內的各項目部工會主席們就紛紛開著車到下光村去拉老玉米。配上王曉峰書記在現場的視頻直播,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近40000根老玉米就到了廣大職工的手里和各項目部的大食堂里,村民們的手里又有8萬元現金進了口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居家的村民們在第一書記的組織下,請來了師傅,手把手地教起編織的手藝。村里的大嬸、大媽們也是聰明,沒兩天工夫手工編織的手藝就學到了手。不到一個月,200多雙色彩艷麗、花型精美的拖鞋就擺在了曉峰書記的面前。
“主席,公司工會能買咱村的村民編織的拖鞋嗎?”王曉峰的電話直接就打給了工會主席。工會主席也正在為女職工們的節日禮物在發愁,雙方是一拍即合。三八節,200多名四建公司女神們的腳上就穿上了來自下垙村的“幫扶拖鞋”,這個消息在建工集團內的兄弟單位間傳開,下垙村的拖鞋有點供不應求,到五一節,總共710多雙拖鞋,陸陸續續地到了集團公司機關、三建公司等單位女工的腳上,4.2萬余元的銷售款進了大嬸大媽們的口袋里。
談起這兩年“一企一村”的消費幫扶,公司工會主席李長曉說:“和下垙村進行結對消費幫扶,既幫助了村民脫低致富奔小康,也豐富了咱們企業職工的福利,這是一舉兩得的大好事,我們要繼續做下去!
事例三:
周麗鋒——“帶貨主播”為黃花菜拓寬銷售鏈
黃花菜的種植,改變了河南省三門峽市北溝村村民以往依靠煙葉種植的單一增收模式。但黃花菜銷售問題如何解決,可難壞了北溝村的村民們。
水電十一局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組織駐村干部外出考察學習,完善黃花菜產業購銷鏈條,同時積極從企業內部想辦法,采取“以購代捐,消費扶貧”的方式,訂購黃花菜干品53萬元,有效解決銷售難題,確保群眾收益。
與此同時,2020年7月1日,一場熱鬧的“致富黃花、愛心扶貧,水電十一局在行動”直播活動在北溝村文化廣場拉開帷幕。
“黃花菜具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的作用……大家放心,我們推介的這些黃花菜都是無公害、綠色食品。你們多多下單就是對我們脫貧攻堅最大的支持。”水電十一局駐盧氏縣杜關鎮北溝村第一書記周麗鋒變身“帶貨主播”,為北溝村村民自己種植的黃花菜代言。
“這是我第一次網絡直播帶貨,特別緊張。帶動農村群眾脫貧致富,這是我選擇駐村第一書記這份工作的初心。今天又恰逢黨的99歲生日,把我們北溝村村民種植的黃花菜銷售出去,提高大家伙的收入,讓他們的生活越過越好,就是我送給黨的生日禮物!”說到這兒,周麗鋒笑開了花。
事例四:
張勇——以訂單農業為助推器,當好市場“開拓員”
大雄村,四川省定貧困村,位于開江縣講治鎮福臨山區,由于基礎建設薄弱、農產品銷售困難、村民思想觀念僵化等因素,一直制約著該村的經濟發展,導致貧困戶難以擺脫貧困。如今,該村入村道路寬敞平整,村民住進了干凈整潔的新房,種養殖業發展迅速,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川煤集團派駐的第一書記張勇的辛勤付出,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頭。
“張書記,你如果能解決我家喂養的熟食豬、跑山雞的銷路問題,那就太好了,這樣我們就能安心喂養,沒有后顧之憂了!”張勇在一次入戶走訪時,與貧困戶張光祥拉家常了解到。
常居城市的人都知道,熟食豬、跑山雞一直深受城里人的喜愛,大雄村的畜禽都是用糧食喂養,不僅綠色健康,而且定期防疫,吃著安全放心,于是決心要為大雄村畜禽銷售打開一片市場。
2018年5月18日, 通過“ 訂單農業”的形式張勇將張光祥家的兩頭豬賣了去,價格8元/ 斤,比市場價5元/ 斤高出3元,兩頭大肥豬675斤共計5400元,比市場價高出2000多元。張光祥拿到錢后,非常激動,一個勁的表示感謝。
“訂單客戶”笑道:“這是你們應該得到的,我們在城里面想買這種豬是相當不容易的,即使能買到,價格也比這個價格高,我們雙方都能得到實惠,明年你再喂兩頭,我們還會在你們家來買豬肉”。
要做好“訂單農業”,必須對本村情況底數摸清,于是張勇將各養殖戶家中的畜禽數量、飼養周期與川煤集團職工、市場客戶購買意向等情況進行匯總分類,按照“訂單式”農業的模式,組織供需雙方簽訂購買協議。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不但讓養殖戶吃上了“定心丸”,而且激發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2018年至今,張勇為大雄村成功簽訂農產品購買協議60份,訂約高山大米16萬斤、跑山雞1830只,羊200頭,生豬50頭,蜂蜜500斤,實現了“訂單式”農業的循環發展。
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實現了供需雙方合作共贏,即使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撤離大雄村,這種合作關系依然存在,要讓“訂單農業”成為大雄村致富增收的穩定渠道。
通過發展“訂單農業”,推動大雄村村民自身“造血”功能,因地制宜,深挖生態資源優勢,打造生態綠色品牌,提高村民收益,讓“窮鄉僻壤”變“金山銀山”,助推大雄村向高質量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