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華
隆務(wù)老街位于青海省黃南州同仁市。同仁是國家級歷 史文化名城,這里不僅是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接合部的中 心點,也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會地,是 一個藏、漢、回、撒拉、保安等多民族集聚的地區(qū)。“隆務(wù)”, 藏語意為“良田集中之地”,隆務(wù)老街位于城區(qū)隆務(wù)河西岸, 在不足一公里的老街上,分布著隆務(wù)寺、清真寺、二郎廟、 圓通寺,在這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伊斯蘭教、道教 共存,成為多年來民族包容與交融的典型地區(qū)。
在隆務(wù)老街,有這樣一個特殊而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 回族女子阿菲亞和藏族男人卓瑪他一生育有六個女兒,六 個女兒長大后撿棄非同族不通婚的陳舊觀念,分別與四個 民族的男人組成家庭,家中匯聚著回族、撒拉族、土族、 藏族、漢族五個民族,大家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彼此依存, 成就了一段民族團結(jié)的佳話,成為隆務(wù)老街多民族家庭的 一個典型代表。
女兒們的阿菲亞
說起隆務(wù)老街這個人盡皆知的多民族大家庭,就不能 不提到一位堅韌能干的回族婦女阿菲亞,她既是這個家族的“源”,也是女兒們堅強性格的“源”。 阿菲亞出生于上世紀 20 年代,祖上是早 年間隆務(wù)寺夏日倉活佛從異地招募來的 80 家商戶之一。
上世紀 60 年代初,嫁到甘肅的阿菲亞為了躲避饑荒帶著 3 個孩子和身孕回 到同仁縣城隆務(wù)老街投靠娘家。在那個 年代,娘家的生活同樣無以為繼,兄弟 們自顧不暇,阿菲亞只得帶著孩子借居 到附近一個叫做卓瑪他的藏族人家里。
1922 年出生的卓瑪他是同仁加吾鄉(xiāng) 人,他曾經(jīng)是隆務(wù)寺的一名阿卡,老實 忠厚不善言談,是一個善吹嗩吶的美男 子,有一手制作植物嗩吶芯的絕技。每 當(dāng)寺院舉辦宗教活動,當(dāng)?shù)氐牟刈骞媚?們爭相去看,周邊村子里流傳著“不是 去聽嗩吶,而是去看卓瑪他”的說法, 由此可見卓瑪他年輕時候的俊美。后來 寺院關(guān)閉,卓瑪他回到民間靠打零工為 生。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從甘肅拖兒帶 女回到隆務(wù)的回族女子阿菲亞。
阿菲亞和孩子們借住在卓瑪他家 里,勤快能干的阿菲亞常常幫助單身的 男主人做一些簡單的家務(wù)活,倆人逐漸 產(chǎn)生了感情。卓瑪他是個心地善良、老 實慈悲、一心只知道埋頭干活的人,他 對阿菲亞的幾個孩子也很好。傷痛的是, 阿菲亞帶來的兩個孩子因為出天花先后 夭折,只存活了當(dāng)時回同仁后出生的孩 子,她就是家里的大女兒法圖麥。
在當(dāng)時的隆務(wù)老街,阿菲亞和卓瑪 他的婚姻備受爭議,常被人們指指點點, 甚至有人說她背叛了教門,娘家人也認 為她嫁給藏族是件丟臉的事情。無處立 足但又必須生活下去的阿菲亞全家只好去了卓瑪他的老家同仁縣加吾鄉(xiāng)滿倉村 生活,那是一個在山上的藏族村落。一 直到 1977 年,全家才從加吾鄉(xiāng)搬遷下來, 先后在隆務(wù)鎮(zhèn)隆務(wù)莊村和四合吉村租房 子住,直到 1995 年,才在隆務(wù)老街修建 了自己的房子,全家人以回族的生活習(xí) 俗相依為命。
阿菲亞是一個性格要強、能干潑辣 的人,為了養(yǎng)活孩子們,她吃過最多的苦, 遭過最多的罪。為了能給孩子們一個安 穩(wěn)的家,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
全家在加吾鄉(xiāng)居住的時候,村里的 人看不起她,說她是回族,常會有意無 意地刁難她。那時候生產(chǎn)隊里有公用的 耕牛,農(nóng)忙時節(jié)每兩家使用一頭,有一 次鄰居家用過耕牛以后故意把牛放跑了, 阿菲亞帶著孩子們在加吾鄉(xiāng)的溝溝腦腦 里奔波了三天才找到耕牛。找回來,那 家人又把耕牛牽走不讓她們使用,阿菲 亞就跑到鄰居家去,硬是把耕牛搶了回來。
阿菲亞樂于助人。有年她住院,同 病房有一個來自澤庫縣西卜沙鄉(xiāng)的牧民 媳婦,因為家里很窮只能頓頓吃開水拌 炒面,阿菲亞就經(jīng)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給 她一些。出院后,兩家人成為關(guān)系很好 的朋友。牧民叫周格,有時候他來同仁 辦事還會在阿菲亞家里短住一兩天,阿 菲亞騰出地方給他們打地鋪,哪怕家里 再困難也會蒸幾籠包子待客。1987 年夏 天,周格家的日子逐漸好起來,就邀請 阿菲亞等去澤庫做客,走之前村里人幫 助阿菲亞準備了很多燒饃饃和蔬菜作為 帶給周格一家的禮物。到了澤庫后,熱 情好客、知恩圖報的周格送給阿菲亞一 拖拉機活羊,阿菲亞把一部分羊賣掉用以貼補家用,留一部分自己家吃,還給 臨走前幫忙燒饃饃的村民們每家送了一 只羊后腿,善良慷慨的阿菲亞得到了周 格家族更加豐厚的情感和物質(zhì)回報。
不識字的阿菲亞是個心靈手巧、聰 明能干的人,除了回族婦女擅長的茶飯 手藝外,還自學(xué)了裁縫,每到晚上就開 始做衣服做鞋子以補貼家用。她還自己 摸索學(xué)會了看一些簡單的小病,在隆務(wù) 老街居住的時候,有一次阿菲亞看見一 名藏族婦女抱著嬰兒坐在路邊哭,就上 前詢問原因。婦女說“:加毛,丫頭病哈了, 醫(yī)院里救不活。”阿菲亞說 :“抱過來我 看看。”藏族婦女不信任她,說 :“醫(yī)院 里都救不活,你能救活嗎?”但還是解 開包裹放下孩子給阿菲亞看。阿菲亞試 著給孩子放血,熬了一些瀉火的湯汁喂 給孩子。一周之后,孩子奇跡般地好了 起來,藏族婦女拿著酥油和糌粑來答謝 阿菲亞。從此以后,阿菲亞在老街的名 聲就大了,人們夸獎她“上炕裁縫,下 炕廚子”“山上是山上的名聲大,街道里 是街道里的名聲大”(本地方言,意為能 干厲害,名氣很大),說的就是阿菲亞的 聰明和能干。
80 年代初,阿菲亞在家里養(yǎng)了一頭 牛,出售牛奶和酸奶維持生計,卓瑪他 則常年打工,先后在養(yǎng)路段、印刷廠、 屠宰廠打工,后來還去一些單位和工程 隊守門守工地,憑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取 全家人的生活所需。在長年累月的辛苦 中,阿菲亞的六個女兒先后出生,逐漸 長大,成為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多民 族大家庭的核心人物。
時光飛 逝,轉(zhuǎn)眼就到了新世 紀。
2010 年,卓瑪他在吾屯的三女兒家去世, 女兒們按藏族習(xí)俗給他舉辦了葬禮,骨 灰撒入黃河。2011 年,阿菲亞因患直腸 癌追隨丈夫而去,享年 83 歲,一個執(zhí)著 堅韌辛苦了一輩子的回族女人從此就只 能活在女兒們的記憶里,成為被后輩追 憶的一個傳奇。
苦出來的六姐妹
因為特殊的家庭關(guān)系,阿菲亞和卓 瑪他的六個女兒都各有三個名字,分別 是官名、經(jīng)名和不常用的藏族名字,她 們在母親和父親的呵護下逐漸長大成人。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在阿菲亞 的嚴格調(diào)教下,女兒們從小就開始承擔(dān)起 家庭的責(zé)任,她們要學(xué)會和面做飯,學(xué)會 割草喂牛,學(xué)會去送牛奶,去菜場撿拾 菜葉瓜皮,自理能力很強。年齡稍大一 點后,女兒們就出門去打工掙錢,去工 地上干小工,去單位守大門,去給別人
家的孩子當(dāng)保姆,女兒們的收入雖然微薄, 卻是這個貧寒家庭的一筆重要收入。
大女兒法圖麥,藏族名字卡毛措, 是阿菲亞跟甘肅前夫的孩子,卓瑪他視 如己出。法圖麥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 母親訓(xùn)斥她,從來不打罵孩子的卓瑪他 護過來,強悍的母親一拳打落了父親的 門牙,卓瑪他疼大女兒勝過疼自己的親 生女兒們。
法圖麥像母親一樣堅強能干,吃苦 耐勞。小時候總是天沒亮就去背糞,吃 完飯以后去林子里撿拾燒柴,除了做家 務(wù),還要照顧妹妹們,吃過很多的苦。 她才 15 歲剛剛懂事就去了生產(chǎn)隊干活,幫母親掙工分,后來還當(dāng)了三年的保姆, 一個月能掙 15 元錢,再后來去同仁的建筑公司干活,每個月能掙到 58 元錢。之 后,她還領(lǐng)著妹妹們?nèi)ジ煞鬯⒑陀推岬?活,盡自己所能幫助父母維持這個貧寒 的家庭。19 歲的時候,法圖麥嫁給了父 親是山東漢族、母親是吾屯土族的王靈 根。如今,他們的子女均已長大成家, 辛苦了一輩子的法圖麥和丈夫終于可以 喘口氣了。
二女兒再乃拜,藏族名字索南措, 出生于 1965 年,和丈夫一起在隆務(wù)老街 開了一家“老街土火鍋”,過著自給自足 的日子。
再乃拜是個性格和善、心靈手巧的 孩子,13 歲的時候就能幫助母親縫衣服, 還會織毛衣、搟面條、蒸饃饃,是母親 最為得力的小幫手。再乃拜曾經(jīng)有過一 段長達十余年的失敗婚姻,離異后獨自 帶著女兒生活。數(shù)年之后她認識了現(xiàn)在 的丈夫,兩人齊心協(xié)力開店掙錢,終于 掙到了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再乃拜是家中 女兒里最有想法的,心思細膩,考慮問 題很周全,姐妹們有什么事情都喜歡去 找她商量,如今她的“老街土火鍋”成 為姐妹們常聚的一個根據(jù)地。
大大咧咧、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三女兒古雅, 藏族名字扎西卓瑪,她同樣繼承了母親 性格里的要強和能干,十幾歲的時候就 去給人家做保姆,大一點后,又去附近 工地上當(dāng)小工,每天能掙 2.50 元錢的工 資。在磚瓦廠打工時,她遇到了現(xiàn)在的 土族丈夫尕哥,尕哥是大姐夫王靈根的 親弟弟。當(dāng)時母親堅決反對古雅的親事, 古雅索性不告而別搬到丈夫家居住,在生了兒子之后才被母親所接納。古雅的 丈夫常年在工地上攬活,開推土機。他 還有兩個弟弟在吾屯下寺當(dāng)阿卡,學(xué)畫 唐卡,是古雅幫著帶大的。后來古雅還 承擔(dān)了照料父親卓瑪他的責(zé)任,她把父 親接到自己家里照料了七八年,一直到 父親去世。古雅每天的日子既忙碌又辛 苦,要操心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要照顧 患腦溢血偏癱的公公(已去世),農(nóng)忙 時節(jié)還要去田里干活,是家里的頂梁柱。 她性格潑辣,吃苦耐勞,干活踏實,在 吾屯村名氣很大,村里的女人們開玩笑 說 :“我們打架打不過古雅,干活也干不 過古雅。”
古雅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其中 一個女兒嫁給了吾屯的土族畫師,畫唐 卡的兒子則迎娶了曲庫乎鄉(xiāng)江龍村的藏 族媳婦,還有一個女兒在藏醫(yī)院上班, 一家人過得十分和美。
四女兒索菲婭,藏族名字卓瑪才讓, 是家中六個女兒中第一個有條件去上學(xué) 讀書的,也是女兒們中唯一讀到高中的 孩子。像母親一樣潑辣能干的她說起話 來快人快語,承繼了母親性格里的精明 和能干。
索菲婭高中畢業(yè)后就去餐館端盤子 掙錢,一個月能掙 180 元錢。后來經(jīng)姐 姐介紹,嫁給了撒拉族丈夫馬文清。索 菲婭從 1995 年開始開鋪子,先后開過電 器店、蔬果店以及小超市,但日子依舊 緊張,全家 4 口人只能在外面租房子住。
后來,索菲婭投資 7000 元,開始加工風(fēng) 干牛肉的生意,她白天跑去各攤點收肉, 晚上叫姐姐們來家里幫忙切肉晾曬,曬 干后再拿到附近超市去出售,沒想到風(fēng)干肉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每年都能掙 十幾萬元。后來,她和丈夫在隆務(wù)老街 上修了一院房子,全家 4 口人總算結(jié)束 了長期租房的歷史。
五女兒海杰,藏族名字昂毛,是同 仁縣水泥廠的下崗職工,現(xiàn)在隆務(wù)鎮(zhèn)某社 區(qū)工作。她在水泥廠工作時,認識了現(xiàn)在 的漢族丈夫曹生輝,在母親反對、姐姐們 也不同意的情況下和曹生輝辦了一個簡 單的婚禮,育有兩個子女。海杰與漢族 丈夫曹生輝結(jié)婚二十余年來,從未因民族、 性格和文化方面的差異而吵過架,海杰 是家里的賢內(nèi)助,長期以來,她侍奉老人、 教育孩子、料理家務(wù),把全家人照顧得 細致入微,受到了親戚和鄰里的一致贊揚。
家中最小的妹妹、初中畢業(yè)的六女 兒開素麥,藏族名字切真措,是同仁鋁 廠的下崗職工,結(jié)婚后一直在家里相夫 教子、侍奉公婆,目前靠在外打工過著 自食其力的簡單生活。
歡樂祥和一家親
全家人一路跌跌撞撞地打拼,各種 奔波和辛勞,終于換來了今天的安穩(wěn)日 子,所有吃過的苦、流過的淚都成為六 個女兒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也將六 姐妹的血肉親情捆綁得更加緊密。
六姐妹在的人生路上相愛相幫的故 事,雖然普通卻總能打動人心。她們有 過彼此間的相互依存,也有過瑣碎的抱 怨和爭執(zhí),但是有些東西隨著時間的流 逝化解了,也有些東西在歲月的打磨之 下愈發(fā)動人。目前六姐妹和她們的丈夫 以及子女孫輩全部加起來,家庭人口已經(jīng)達到了 40 人,有回族、藏族、撒拉族、 土族和漢族五個民族。如果再加上舅舅、 姑姑及他們的后人,這將會是一個龐大 的數(shù)字。
六姐妹與她們的母親阿菲亞均能 說一口流利的藏語,這得益于在父親的 老家加吾鄉(xiāng)滿倉村的生活經(jīng)歷,搬家到 隆務(wù)時,六姐妹才學(xué)會了說“街道上的 話”(意為隆務(wù)方言)。三女兒古雅,除 了會說漢語和藏語外,還會說吾屯的土 語,常常是在家里跟父親說藏話,跟母 親說“街道上的話”,跟丈夫和婆婆說土 話,語言能力超強。
四女兒索菲婭記得許多細碎的家庭 瑣事,她上初中時的學(xué)費是 15.80 元,需 要母親東拼西湊才能拿得出來。有一次 索菲婭調(diào)皮,不小心撞碎了教室的玻璃, 班主任讓她賠錢,捉襟見肘的家里拿不 出一毛錢,母親哭著去求老師也沒用。 后來是二姐提前預(yù)支了在工地上打工的 錢,交給老師才免去索菲婭被責(zé)罰。
索菲婭在做風(fēng)干牛肉生意之前,以 開鋪面為生,后來孩子出生無法兼顧生 意,不得已將鋪面轉(zhuǎn)手,生活陷入困難。 妹妹海杰在自己每月只掙 2000 塊錢的情況下,每月給姐姐 200 元錢,幫助姐姐 度過了那一段艱難的日子 ;家中最小的 妹妹開素麥經(jīng)濟比較困難,姐姐們看在 眼里掛在心頭,經(jīng)常會塞給她一點零花 錢,有時候還叫妹妹出來一起吃飯,改 善一下伙食,這些,最小的妹妹開素麥都 默默記在了心里 ;五女兒海杰的兩個孩子 小的時候,夫妻倆都要上班,又沒有多余 的錢請保姆,就把孩子送到二姐再乃拜家 里,再乃拜一邊照顧生意一邊幫著妹妹帶孩子,直至兩個孩子上學(xué) ;有一年三女兒 古雅的兒子出了車禍,古雅要照顧吾屯家 中的老人,要種地,還要操心喂牛等家務(wù), 實在是分身乏術(shù),不能每天都守在醫(yī)院里, 二女兒再乃拜主動幫助妹妹照護孩子,整 整在醫(yī)院守護了五十余天,孩子才脫離危 險恢復(fù)健康……
二女兒再乃拜回憶起這樣一件久遠的 往事,父親卓瑪他在世的時候,一直有個 心愿想去西藏拜佛,但因為家中沒有兒子, 沒人陪他一起去而始終未能如愿。2005 年, 二女兒再乃拜夫妻前往隆務(wù)清真大寺咨 詢,作為穆斯林可否陪藏族父親一起去西 藏朝拜,清真寺給出了肯定的回答。8 月, 二女婿馬昇昇湊了 5000 塊錢帶著岳父出了 門,他們從西寧乘坐火車到了格爾木,然 后乘坐格爾木至拉薩的大巴到了西藏,馬 昇昇陪著岳父去了布達拉宮、大昭寺、小 昭寺、甘丹寺等朝拜,還去八廓街、羅布 林卡等處游覽,二十余天后從西藏返回青 海,馬昇昇又帶岳父去塔爾寺拜佛,等他 們回到同仁,不僅用完了隨身攜帶的一百 多條哈達,父子倆身上也只剩下最后 20元錢。長達 28 天的辛苦旅程,成為卓瑪 他晚年最暖心的回憶。
按照不同的民族習(xí)俗,每個家庭都 有著不同的生活習(xí)慣和傳統(tǒng),在春節(jié)、 端午、中秋、古爾邦節(jié)、開齋節(jié)、藏歷 新年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姐妹們都會為彼此 的家庭送去祝福。每當(dāng)遇上親戚間的婚 喪嫁娶,雖然民族習(xí)慣不同,但大家都 彼此牽掛,互相往來,從不曾缺席過任何一次重要的家族事務(wù)。還是在父母在 世時,家里人就養(yǎng)成了這種特殊的生活 習(xí)慣,比如到藏歷年的時候,女兒們會 想著給父親過一個祥和的藏歷新年。當(dāng) 地的藏土族有在端午節(jié)轉(zhuǎn)經(jīng)祈福的習(xí)俗, 姐妹們也會攜家?guī)Э谇巴嵬团c兩位土 族女婿歡聚。遇上穆斯林節(jié)日,父親雖 然不參與,但也從不干涉女兒們過節(jié)。 父親和母親雖然信仰不同,性格差異也 很大,感情卻很好,靠著相互扶持度過 了漫長而艱苦的幾十年。
…… 如今,在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街坊鄰居們時常能夠看到戴蓋頭的回族 婦女們在油鍋前忙碌著炸馓子、油餅、 麻花等特色食品,為前來拜年的親朋好 友做上一頓清真美食。也能看到開齋節(jié) 上兩位土族女婿忙前忙后招呼客人的憨 厚笑臉。還能看到漢族、回族、撒拉族 和土族親戚們圍坐一桌,盡情享用手抓 羊肉、酸奶、涼面、面片的相聚場面。 他們聊著已經(jīng)過世的父親母親,聊著小 時候去別人家當(dāng)保姆的往事,聊著兒女 們長大后的各種煩心事,聊著關(guān)于生活、 關(guān)于工作、關(guān)于全家人齊心協(xié)力打拼出 來的尋常日子……全家人用愛與堅韌、 用善良和包容詮釋著“民族團結(jié)一家親” 的時代內(nèi)涵,用真切的民族大愛維系著 這個普通的多民族大家庭。
歲月無涯,人間有愛,長眠地下的 阿菲亞和卓瑪他一定能夠感受到女兒們 深深的懷念和牽掛。
施 建華 青海省作協(xié)會員,黃南州作協(xié)副主席, 出版散文隨筆集《臨水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