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方,胡遠,侯克鵬,張瑋,黃和平,郭林寧
(1.玉溪大紅山礦業有限公司, 云南 新平縣 653405;2.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93;3.云南亞融礦業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在地下開采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區,采空區的存在導致其周圍的巖體應力重新分布,圍巖失衡垮塌。在重力的作用下,這種垮塌失衡不斷擴展到地表,使地表發生大面積的變形和崩塌,嚴重威脅到礦區地表周圍環境及建(構)筑物的安全[1-2]。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漸提高,許多礦山在滿足生產的同時,加大了環境保護,尤其是加大了對已破壞地表的修復。國內許多學者對塌陷區回填進行了研究,吳榮高等[3]采用相似模擬試驗,模擬地表塌陷坑內堆存添加固化劑的尾礦過程中的受力變化規律。孫偉[4]利用災害鏈式理論建立了銅坑礦地表塌陷災害鏈式減災模型,得到了塌陷區處置體的強度特性、滲透-崩解特性,以及回填后處置體的協調變形特性。張友志等[5]利用PFC軟件對處理塌陷區的多種回填工藝進行模擬,得出效果最好的方案為全部膠結回填。呂志文等[6]對東際金(銀)礦塌陷坑提出了地面整平、覆土、復綠等綜合治理方案,治理塌陷區。徐士申[7]在大紅山鐵礦建立地表變形監測系統,通過分析監測結果,提出地表塌陷坑回填的治理措施。
大紅山深部礦石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使得原始礦體的原巖應力改變,大量的礦石崩落,形成塌陷漏斗,漏斗中的巖石迅速充填采空區,其中充填空區的圍巖散體與原有礦體相比,密實度與強度都要小很多。空區上部巖石楔形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靠近地表的原巖體內產生拉應力,最終導致拉伸斷裂的產生擴展形成塌陷坑[7-8]。根據生產要求,礦山每年有大量掘進廢石回填地表塌陷區,回填散體的運動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時間與空間問題,散體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運動狀態不同,所在位置也不同,由于塌陷區與礦山露天采場、排土場位置相接近,回填散體可能會直接影響排土場、露天采場的穩定性。基于此,有必要利用數值模擬的方法來探究廢石回填散體的變化規律,分析塌陷區廢石回填恢復治理對排土場、露天采場的影響與控制作用,并對系統整體穩定性作出評判。
迄今為止,鐵礦一直在地下開采和生產。Ⅱ1礦體主體高程為400 m~705 m,采用高分段大間距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通過多年的開采,采空區的面積不斷擴大,巖層活動頻繁,地壓危害區域不斷擴大,形成了大量裂縫和塌陷坑,目前裂縫范圍達0.36 km2,某些區域的最大下沉高度約為9 m[9],塌陷坑平面如圖1所示。

圖1 地表塌陷范圍
通過現場巖體結構面調查、巖石力學實驗及巖體質量分級等工作,確定了宏觀巖體力學參數(見表1),供數值模擬分析過程中采用。
利用 FLAC3D軟件建立了大紅山鐵礦研究區域的三維幾何模型,模擬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頂板或上覆巖層變形與破壞的演化過程。模型共計3 285 100個單元和3 357 780個節點,如圖2、圖3所示。本次模擬過程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分別進行一期工程400 m以上礦體的開挖、二期工程370 m分段、340 m分段的開挖和340 m以下全部礦體的開挖。

表1 礦巖巖體力學參數

圖2 整體模型

圖3 模型典型剖面
在模型中的塌陷回填區域兩端設置了監測點,10號監測點布置于回填體中部近地表,7號、9號監測點布置于靠露天采場一側,11號、12號監測點布置于硝水箐排土場一側,提取典型剖面(A37線)的z方向位移云圖,觀測監測點豎向的位移變化(見圖4)以及應力的變化(見圖5),分析不同監測點在地下開采活動時的劇烈程度與影響范圍。

圖4 位移監測點結果

圖5 應力監測結果
典型剖面位移分析表明,礦體全部采完后,垮落松散體及回填體沉降區域位于采空區上部,波及范圍達900 m標高附近,地表露天采場及排土場區域沒有出現沉降位移。
由圖4可知,每個監測點上豎向的位移變化始終為正值,說明隨著采礦活動的進行,地下散體沉降塌陷沒有波及到地表,采礦結束后,隨著地下充填體的逐步密實,地表能保持穩定狀態,不會對露天邊坡及排土場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由圖5可知,每個監測點代表的區域應力值始終為負值,說明該區域沒有出現拉應力破壞情況,結論與圖4位移監測結果保持一致。
為了研究塌陷區回填排土場對硝水箐-南部廢石場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做了2個剖面(Ⅰ、Ⅱ),如圖6所示,采用極限平衡法對其穩定性進行分析。

圖6 剖面線位置
本次計算分別考慮不同工況條件下的安全系數,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安全系數計算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
(1)在自重條件下,塌陷區未回填、塌陷區回填后和塌陷區回填排土場邊坡安全系數均大于1.20;在自重+地震工況條件下,塌陷區未回填、塌陷區回填后和塌陷區回填排土場邊坡安全系數均大于1.15,整體邊坡穩定性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2)Ⅰ、Ⅱ剖面在不同工況條件下,塌陷區未回填的安全系數均大于塌陷區回填后的安全系數,說明塌陷區回填排土場對硝水箐-南部廢石場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
(1)礦體全部采完后,垮落松散體及回填體沉降區域位于采空區上部,波及范圍達900 m標高附近,地表露天采場及排土場區域沒有出現沉降位移。
(2)通過模型內部位移及應力監測點的變化情況可知,監測點上豎向的位移變化始終為正值,地表區域無沉降發生;應力值始終為負值,沒有出現拉應力破壞。結果表明,隨著采礦活動的進行,地下散體沉降塌陷沒有波及到地表。采礦結束后,隨著地下充填體的逐步密實,地表能保持穩定狀態,不會對露天邊坡及排土場的穩定性造成影響。
(3)分析塌陷區回填排土場對硝水箐-南部廢石 場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可知,在自重+地震工況條件下,塌陷區回填后,整體邊坡安全系數均大于1.15,整體邊坡穩定性滿足相關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