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8月17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第三次審議。與此前的草案二審稿相比,草案三審稿進一步回應社會關切,對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作出更具針對性的規定,對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作出特別保護等。
草案三審稿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具有明確、合理的目的,并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范圍。
針對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患,草案三審稿增加規定,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草案三審稿明確,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拒絕的方式。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作出對個人權益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個人有權要求予以說明,并有權拒絕僅通過自動化決策的方式作出決定。
草案三審稿還規定,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應當組織對應用程序等個人信息保護情況進行測評、公布測評結果,對違法處理個人信息的應用程序,責令暫停或者終止提供服務。
網絡暴力、網絡欺詐……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侵害青少年個人信息合法權益的問題屢有發生。草案三審稿將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作為敏感個人信息,并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對此制定專門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
一個人去世后,其他人有權利處置其生前使用的網絡賬號嗎?近年來,關于這類問題的糾紛逐漸增多。
草案三審稿明確,自然人死亡的,其近親屬為了自身的合法、正當利益,可以對死者的個人信息行使本章規定的查閱、復制、更正、刪除等權利;死者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
當前,個人信息保護面臨維權渠道窄、成本高、處罰侵權力度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用戶的維權意愿。草案三審稿進一步壓實各方責任,加強有關部門查處案件的協調配合。
草案三審稿明確,國家網信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發現違法處理個人信息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對有關責任人員可以決定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內擔任相關企業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個人信息保護負責人等職務。
發布時間:2021年8月20日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