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吉
青海省尖扎縣昂拉鄉農牧業技術服務站,青海尖扎 811299
豬滲出性皮炎是在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的患病對象為哺乳期與斷奶后仔豬,成年豬只在感染后通常不會發病,僅為攜帶體。仔豬患病后會出現覆蓋全身的滲出性、急性皮炎,因此又被稱作為“豬油皮病”“油豬病”或者“仔豬煙煤疹”,患病后若未能進行及時治療,則會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死亡,部分地區死亡率達到80%,即使被治愈的仔豬也會發生發育障礙,導致后期發育不暢,又被稱作為“僵豬”。
豬滲出性皮炎主要影響對象為哺乳期仔豬、斷奶后仔豬,其中5~10日齡的仔豬是患病率最高的日齡。仔豬患病后會出現明顯的全身性癥狀,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絕食的情況、體溫迅速增高、體重逐漸降低。患病初期五官及面部、肛門周圍皮膚、背部以及下腹部等區域皮膚出現點狀紅疹,并且呈蔓延趨勢。隨著病情的發展,紅疹逐漸轉變成水泡,顏色為淺黃色、直徑為3 mm左右,短時間內會快速破裂,隨后出現滲出性黏液,與皮屑、皮脂等皮膚分泌物混合在一起。黏液與分泌物的混合物附著在皮膚上,逐漸風干呈痂皮,痂皮堅硬厚重,因與皮膚不能完全貼合會出現恒紋的龜裂,多數情況下呈棕褐色,輕觸有油脂感,且伴有惡臭,因為上述患病的臨床醫學癥狀,又被稱作為“豬油皮病”“油豬病”或者“仔豬煙煤疹”。使用工具將痂皮輕輕剝離,可以輕觸觀察到仔豬皮膚上有紅色創面,創面內附著少量化膿性分泌物,伴有少量血液。豬滲出性皮炎在感染仔豬后存在短時間的潛伏期,隨后會迅速發病,從出現發病癥狀開始48 h內會蔓延至全身性發病,96 h后仔豬逐漸出現死亡,并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死亡[1]。
豬滲出性皮炎發病率與仔豬的機體免疫力呈反比,死亡率與仔豬的表皮病變面積呈正比,若病變面積覆蓋全身,則死亡率接近100%[2]。豬滲出性皮炎屬于接觸性傳染病,因此發病時多數呈小范圍蔓延,若有仔豬患病,會在哺乳舍與仔豬舍內造成大范圍傳染,一般來說同一時間段內多窩或者多欄仔豬患病,會導致患病同欄的仔豬集體性暴斃,引發大面積死亡,嚴重的影響了養殖場的正常生產,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根據豬滲出性皮炎的臨床醫學癥狀以及流行病學,可以清晰判斷出豬滲出性皮炎的發病迅猛,從發病初期至蔓延全身性癥狀僅需要48 h,造成治療的難度倍增,若不能第一時間發現并治療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針對該病應該本著“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理念。
豬滲出性皮炎通過科學化的飼養管理可以有效的進行控制,首先保證仔豬在飼養的過程中飼養密度適中,養殖舍內的光照時間與強度、溫度、濕度以及通風達到標準,讓仔豬的生長環境適宜。定期對豬舍進行清潔、消毒工作,避免豬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時為了提高仔豬的機體免疫力,需要保證仔豬的日糧配比科學合理。
根據豬滲出性皮炎的臨床醫學癥狀可以發現該病的治療,必須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三步,否則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病變就從皮膚深入機體內部,造成深層蔓延,這時治療的效果不足,成功率不高。豬滲出性皮炎的致病菌株種類繁多,部分的菌株具有一定的耐藥性,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直接選擇用藥,可能會造成藥效不足,影響治療效果。在正式進行治療前需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對菌株敏感的高效藥物進行治療,常見治療豬滲出性皮炎的藥物有強力霉素、恩諾沙星、丁胺卡那以及新霉素等。使用丁胺卡那注射液對仔豬進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續使用5 d,也可以使用濃度為2.5%的氧氟沙星注射液進行替代。為了配合治療,可以使用外科手段對病變部分的皮膚進行適當處理,通常使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對豬只表皮進行全面的清洗,病變區域重點清洗,然后使用碘伏涂抹病變區域。若發現豬只患病后需要第一時間對豬舍進行全面消毒,包括使用的工具、地面以及墻面,為了保證藥物的有效性,同時降低藥物對仔豬的影響,可以使用含戊二醛的復合制劑[3]。
豬滲出性皮炎的主要感染對象為5~10日齡的仔豬,其余日齡的哺乳期仔豬與斷奶后仔豬也是感染對象。豬滲出性皮炎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根據大量豬滲出性皮炎的患病記錄比較與總結,可以觀察出仔豬的飼養方式與患病率有明顯關系,仔豬飼養密度過高、仔豬飼養舍與保育舍的空氣質量不佳、飼養條件不足以及日糧供給不當等因素都會直接導致豬滲出性皮炎的患病率增加,因此加強哺乳期仔豬與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豬滲出性皮炎的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