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亮,張金玉,馬曉媛,王 晉,計 越,吳逝寒,王喜偉
1.吉林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長春 130062;2.吉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62;3.柳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柳河 134300
1.1 由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對養殖、交易、屠宰、無害化處理和巡查環節開展非洲豬瘟流行病學調查;由林草部門組織對野豬發病、死亡情況開展非洲豬瘟流行病學調查。
1.2 報告或發生疑似疫情時,由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選派2名以上畜牧獸醫專業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或獸醫流行病學調查人員,攜帶采樣器械,趕赴現場開展疑似疫情排查。
1.3 確診疫情時,由疫情所在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當地獸醫人員在省級和國家級專家的指導下,對有流行病學關聯的人員、車輛、可疑污染物、疑似感染生豬等風險點開展初步調查、追蹤調查和溯源調查。
1.4 排查發現生豬不明原因死亡或出現疑似非洲豬瘟臨床癥狀時,要立即采取限制移動控制措施,并逐級報告。
1.5 參與日常排查與緊急調查的人員符合下列要求。
1.5.1 一個潛伏期內沒有接觸過非洲豬瘟病死豬及其污染物。
1.5.2 所駕乘車輛沒有去過非洲豬瘟疫區。
1.5.3 參照DB11/T 456的規定做好個人防護,避免人為造成病原擴散。
2.1 養殖環節
2.1.1 采取現場觀察、電話詢問、微信視頻或查看監控視頻的方式,逐場、逐戶了解生豬臨床健康狀況。
2.1.2 通過詢問生豬養殖場(戶)和查閱記錄的方式,獲取生豬的銷售、補欄來源、發病、診療、死亡、散養豬與野豬接觸情況,以及場舍消毒情況等信息,分析非洲豬瘟發生風險。
2.1.3 查疫苗的采購記錄或領取記錄,以及生豬的免疫記錄、發病記錄和死亡記錄,了解生豬養殖場(戶)在規范免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情況下,生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否超出正常范圍。
2.1.4 詢問生豬養殖場主或查看場區內防鼠(蚊、蠅、蜱)設施設備配備情況,了解防鼠和蟲媒控制措施實施情況,分析由媒介傳播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
2.1.5 以明察暗訪的形式,了解生豬養殖場(戶)飼喂餐廚剩余物情況。發現飼喂餐廚剩余物的,應立即對其開展溯源調查(見3.2.3)。
2.1.6 無菌采集生豬養殖場(戶)生豬的眼鼻拭子、肛拭子和豬糞環境樣品,飼喂餐廚剩余物生豬的抗凝全血和泔水桶內殘留物進行病原學檢測,評估生豬感染和環境帶毒情況。
2.2 交易環節
2.2.1 通過查證驗物的方式,獲取交易生豬來源信息,排除非洲豬瘟疫區生豬交易帶來的風險。
2.2.2 觀察入場交易生豬是否有疑似非洲豬瘟臨床癥狀或不明原因死亡,發現異常的,立即采取控制措施。
2.2.3 詢問交易市場負責人、生豬銷售和購買人員,并查看消毒記錄,全面了解交易市場消毒情況和生豬運輸車輛消毒情況,以及一個潛伏期內的生豬運輸車輛行動軌跡,分析交易風險和車輛可能帶來的風險。
2.2.4 無菌采集交易生豬眼鼻拭子和肛拭子,或抗凝全血,以及生豬運輸車輛環境樣品進行病原學檢測,評估生豬和車輛帶毒情況。
2.3 屠宰環節
2.3.1 核查入場生豬檢疫票據,獲取屠宰生豬來源信息,排除疫區生豬帶來的風險。
2.3.2 觀察宰前待宰生豬臨床癥狀,有無疑似非洲豬瘟臨床表現。
2.3.3 觀察同步檢疫過程中生豬臟器變化,有無疑似非洲豬瘟病理變化。
2.3.4 查看入場生豬運輸車輛來源記錄信息、屠宰場內外部消毒記錄,評估發生和傳入風險。
2.3.5 無菌采集運輸車輛、待宰圈、進豬通道和屠宰車間環境樣品,待宰生豬眼鼻拭子和肛拭子,或抗凝全血樣品進行檢測,評估車輛、環境污染情況和生豬帶毒情況。
2.4 無害化處理環節
2.4.1 查看無害化處理記錄或無害化處理補貼記錄,了解無害化處理場點病死豬數量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增多的,由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開展調查,查清原因。
2.4.2 巡查河道兩岸、低洼水泡地帶,發現隨意拋棄的病死豬,由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組織開展調查,查清死豬來源、所在地及周邊區域豬病流行情況。
2.4.3 無菌采集無害化處理場點病死豬的脾臟、淋巴結等組織樣品進行病原學檢測,分析病死豬是否死于非洲豬瘟病毒感染。
2.4.4 無菌采集非洲豬瘟病死豬掩埋點頂部及四角覆土樣品,如周圍有水源和蜱類吸血昆蟲,同步采集水樣和吸血昆蟲樣品進行病原學檢測,評估非洲豬瘟病毒擴散、水源污染和吸血昆蟲帶毒情況。
2.5 巡查環節
2.5.1 通過走訪來掌握野豬出沒區域周邊生豬的具體養殖分布、養殖數量、發病和死亡情況。
2.5.2 向林草部門了解野豬分布、遷徙和死亡情況,以及鈍緣軟蜱等蜱類蟲媒存在與分布情況。
2.5.3 詢問林草部門野豬毀壞基本農田補助情況或林區周邊村民、養殖人員,了解野豬下山覓食情況、與家豬接觸情況。
2.5.4 采集下山野豬遺留在農田或村落周邊的糞便,以及周邊生豬的眼鼻拭子和肛拭子,或抗凝全血進行病原學檢測,了解野豬帶毒情況和生豬感染情況。
2.6 處置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養殖、交易、屠宰、無害化處理和巡查環節排查過程發現生豬、野豬異常死亡或出現疑似非洲豬瘟癥狀的,應立即報告,按農業農村部《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第五版)》的規定處置。
3.1 疑似疫情
3.1.1 詢問生豬養殖場(戶)疑似感染豬種類、感染數量、存欄量、病死前異常表現、發病過程、補欄、人工授精、調入調出等情況。
3.1.2 核查記錄信息,了解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情況和病豬治療情況。
3.1.3 現場查看疑似感染場(戶)場區布局、飼喂泔水情況,以及周邊養殖環境,分析感染來源的因素。
3.1.4 觀察病豬和死亡豬臨床變化,與GB/T 18648中描述的臨床指標相比較,是否符合非洲豬瘟臨床癥狀標準。
3.1.5 在排除炭疽情況下,可解剖觀察脾臟、腎臟、頜下淋巴結、腹腔淋巴結等臟器病理變化,與GB/T 18648中描述的病理指標相比較,是否符合非洲豬瘟剖檢病變標準。
3.1.6 無菌采集現存活豬,優先采集發病豬抗凝全血,以及死亡豬脾臟、扁桃體、淋巴結、腎臟、骨髓等組織樣品進行病原學檢測。
3.2 確診疫情
3.2.1 初步調查
3.2.1.1 向發病場(戶)所在鄉鎮獸醫工作人員獲取發病場(戶)具體地點信息,并利用具備指南針功能的手機等設備,獲取發病場(戶)經緯度等地理信息。
3.2.1.2 向疫點生豬養殖場(戶)負責人或飼養管理人員了解最先發病生豬位置,不同圈舍發病順序,或者通過排查疫區和受威脅內可疑病例,結合非洲豬瘟的潛伏期,推算首發病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發病過程。
3.2.1.3 詢問當地政府機關人員、畜牧獸醫部門人員、林草部門人員,并查看疫情所在地地圖,了解當地山川、河流、公路、鐵路等地形地貌和交通干線,養殖分布,野豬分布,分析疫情潛在擴散風險,為疫區和受威脅區劃定做準備。
3.2.2 追蹤調查
3.2.2.1 對首發病例發生前21天內,以及疫情發生后采取控制措施前這一時間段,從疫點調出的生豬及相關產品、運輸工具、密切接觸人員去向、生產用具、設備、飼料外賣或借出、糞便外運或外賣、媒介動物(犬、貓、鼠、吸血昆蟲等)進行追蹤調查,分析疫情是否擴散。
3.2.2.2 對疫點邊緣外延3 km的疫區和疫區邊緣外延10 km的受威脅區開展風險排查。疫點周邊有野豬出沒的,受威脅區的排查范圍擴大到50 km。
3.2.2.3 了解疫區和受威脅區內屠宰場分布及屠宰后生鮮肉品銷售去向,交易市場生豬臨床狀況及交易生豬去向。
3.2.2.4 臨床監視疫區和受威脅區內生豬養殖場(戶)生豬臨床表現,掌握疫情動態。
3.2.2.5 對與疫點有流行病學關聯的生豬養殖場(戶)、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交易市場、農貿市場無菌采集樣品進行病原學檢測,評估擴散程度。
3.2.3 溯源調查
3.2.3.1 對首發病例出現前21天內,引入疫點的豬只(包括仔豬和種豬)、生豬產品(包括冷凍精液)、獸醫制品、安裝設備、泔水、含有豬血或蛋白的飼料、運輸工具、人員往來情況等進行溯源調查,分析疫情可能來源途徑。
3.2.3.2 詢問當地畜牧獸醫部門了解縣域特別是疫點所在地生豬養殖及規模化程度和分布情況,屠宰場點分布情況,結合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信息,進一步分析疫點發病來源因素。
3.2.3.3 了解一個潛伏期以來省內肉品供應、省外肉品調入,以及國外肉品調入本省情況,特別是疫情所在地肉品調入情況。
3.2.3.4 對飼喂泔水引發疫情的,要調查泔水來源,泔水供應單位肉品來源,運輸泔水車輛軌跡。
3.2.3.5 由林草部門對疫情所在地野豬發病、死亡情況開展風險排查,發現死亡的,立即采取措施,并按規定采集病原學樣品送檢。
3.2.3.6 對有流行病學調查關聯的生豬養殖場(戶)、屠宰場、交易市場、運輸工具、風險物品等采樣病原學樣品進行檢測,分析疫情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