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河南省汝州市畜牧局,河南汝州 467599
豬冠尾線蟲病由有齒冠尾線蟲寄生在豬的腎臟部位而引起,腎盂、腎周圍脂肪、輸尿管壁等處是重點寄生部位,對豬的臨床生產造成很大危害。該病在我國呈地方流行,但分布面積很廣,感染豬生長發育緩慢,母豬可出現不孕,已經成功配種的可導致流產,有時還會引發大面積的死亡[1]。為了能幫助大家更科學地對該病進行防治,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冠尾線蟲是線蟲的一種,由于寄生在腎臟部位,又稱腎蟲,蟲體粗壯,形似火柴桿樣,兩端較細,外觀為灰褐色,體壁半透明,甚至能看到內部的器官。雄蟲長約20~28 mm,雌蟲稍大,長度在30~50 mm之間,蟲卵為橢圓狀,灰白色,兩端鈍圓,內部含有數十個卵細胞。蟲卵的大小大概為60~70 μm×100~130 μm。性成熟的蟲體在結締組織內的包囊中寄生,包囊有管道與泌尿系統連通,成熟的雌蟲在寄生部位產卵后,卵隨輸尿管外排至環境中,適宜環境下可孵化出第一期幼蟲,適宜環境為溫度20~30 ℃,相對濕度在50%~70%,氧氣充沛等,一期幼蟲經過72~96 h的再發育,蛻皮兩次就變為三期幼蟲,此時便具備了感染性。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報道,但高溫高濕的夏季報道最多,主要由于適宜環境為蟲卵發育和成熟提供條件造成的。
經口感染是本病傳播的主要途徑,豬拱土時,土壤中已經發育為第三期的幼蟲進入消化道,首先在胃部脫去鞘膜,之后鉆入胃壁,經過約72 h的發育蛻變為第四期蟲,并經胃部血管到達肝門靜脈,之后再進入肝竇內。皮膚感染是本病次要感染途徑,幼蟲直接鉆入皮膚,在皮下組織或肌肉內經過3~4 d發育變為第四期幼蟲,之后經血液循環到達肝臟部位。幼蟲在肝臟內部可停留90 d以上,期間經過第4次蛻皮變為第五期幼蟲,此時蟲體可穿透肝被膜進入腹腔中,逐漸移行至腎臟部位,形成包囊后逐漸性成熟而成為成蟲。成蟲通過機械刺激、排泄化學性有害物等對腎臟組織造成破壞。需要說明的是,只有移行至腎臟部位的蟲才能夠存活,進入脾臟、肌肉、脊髓、心臟等部位的蟲體最終會以死亡而告終,腎臟是冠尾線蟲的最主要靶器官[2]。
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一旦寄生在組織中,就能導致感染部位發生機械性損傷和化學性損傷而導致炎癥,出血、化膿、紅腫等是病灶常見表現。感染豬在疾病初期精神萎靡,生長發育不良,被毛粗亂,體表皮膚無光澤,部分豬有貧血現象,可視黏膜蒼白,后期還可能有黃染。病豬常臥于一角,后肢無力,行動遲緩,隨著疾病發展后腿變得僵硬,無法站立,兩個后腿常拖地而走。疾病后期多數豬排尿次數增加,但每次尿量不多,尿液不澄清,里面含有白色絮狀物或膿汁。經皮膚感染的豬體表會有皮炎癥狀,皮膚表面有丘疹和紅色小結節。如果為妊娠期的母豬感染則會出現流產,空懷期母豬感染表現發情不規律,配種后受精率下降[3]。種公豬感染后性欲下降,逐漸失去交配能力。未經有效治療情況下大部分豬可因衰竭而死亡。
該病的傳播主要為三期幼蟲經口和皮膚侵入,臨床防控時一定要從避免病從口入和防止皮膚損傷等途徑采取措施。圈養豬要保持地面衛生,豬糞及時清理,使用發酵床養殖的豬也要定期翻床墊料。保持豬舍環境的干燥和通風,散養豬盡量減少到土質松軟的地方以減少拱土行為,運動場地定期撒2%的漂白粉或生石灰粉。飼槽、用具等保持潔凈,飼料小推車、清糞工具、推糞車等閑置時在太陽下暴曬。豬場在引入種豬后購置商品豬時一定要查明來源,禁止從曾發生過本病或有疫病流行的地區購入。不同批次的豬禁止混養,對于飼養種豬的豬場要有計劃、分批次進行種豬淘汰。妊娠母豬出現流產后,在使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或者經分子生物學檢驗排出病毒感染的,可考慮確診本病。豬場一旦發現病豬第一時間隔離治療,已經進入中后期的豬無治療意義,因即使用藥將蟲體殺滅,尸體也會長期存在腎臟部位而產生危害,建議盡早淘汰處理。母豬配種前最好做一次驅蟲處理,防止妊娠后感染。獸醫人員加強巡場,發現尿液有異常的第一時間檢查,確診為病豬的應全場大面積消毒。
對冠尾線蟲敏感的藥物有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維菌素等,使用后在12~24 h內即可將病蟲體殺滅。上述三種藥物中,左旋咪唑和丙硫咪唑目前只有口服制劑,臨床以拌料給藥為主,但對于癥狀顯著的病豬,其采食量嚴重下降,拌料給藥效果不明顯,只能采用注射給藥,故對于癥狀表現明顯的豬推薦用伊維菌素注射液進行治療。需要提醒的是,本病的治療一定要盡早,用藥越晚后期繁殖的蟲體越多,容易對腎臟產生器質性的病變,這種病變是不可逆的,即使蟲體被殺滅腎組織的損傷后期也難以完全康復,仍會影響豬的生產性能。需要提醒的是,臨出欄的商品豬用藥后要注意休藥期,防止藥殘超標而影響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