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培濤
山東省臨沂市種畜場,山東臨沂 276001
臨沂地區截止到2020年5月2日,乳房炎平均發病率高達7%,明顯降低奶牛產奶量,因乳房炎給牧場帶來的經濟損失巨大。2020年5月2~25日,通過對該地區乳房炎發病率高的牧場進行現場排查,同時對發病高的3座牧場進行了乳房炎病原菌檢測。針對識別到的問題,制定了整改措施,并輔助牧場進行整改。3周后,該地區乳房炎平均發病率降低到了3.5%,牧場平均產奶量降到50 kg。
每日進行臥床維護,及時清除臥床上的牛糞和尿液污染物,至少進行一次疏松,墊料每周至少填補一次;保證墊料充足、干燥、潔凈,疏松深度15 cm以上,以膝跪試驗感覺不到疼痛為標準;泌乳牛臥床寬度(兩臥欄間距)1.20~1.25 m,長度(頭枕或擋胸管到臥床后沿)1.75~1.90 m。運動場墊料應保證無異物(石塊等)、干燥、潔凈,每天疏松一次,疏松深度15 cm以上[1]。
高乳房炎發病率的牧場嚴格執行“牛走料到”的飼養管理要求,泌乳牛擠奶回到牛舍前,應投放好新鮮TMR日糧,確保奶牛擠奶后30 min處于站立采食狀態,保證乳頭孔括約肌完全閉合,減少臥床衛生不佳感染乳房炎的風險。
每周對擠奶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對重點部位檢查頻率可以增加至1周2~3次。每月要求設備廠家到牧場進行設備參數的驗證。設備重點排查的關鍵點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項目):主管道真空壓力為40~42 KPa;脈動頻率60次/min;橡膠管件,奶杯內襯進口2500頭次更換、國產2000頭次更換,脈動管每年更換1次;脫杯流量500~800 mL/min;收杯延遲時間6 s;重復套杯比例≤5%。
嚴格按照擠奶標準操作流程執行。簡要流程描述如下:擠奶員到崗更換工作服-擠奶員配置乳頭藥浴液-啟動擠奶設備-趕牛工溫柔驅趕奶牛到待擠區-擠奶牛上廳-前藥浴(保持30 s殺菌時間)-擠前3~5把牛奶(觀察牛奶性狀是否有異常)-一次性紙巾擦拭乳頭-上杯(同時調整奶杯組的角度)-聽取內襯是否有漏氣聲音(及時調整)-自動脫杯(關注擠奶控制面板奶牛出奶量,判定是否需要二次套杯)-充分后藥浴-趕牛回牛舍[2]。
牧場應嚴格按照藥浴液配比方法進行配制,配比過程使用量杯、量筒,藥浴液配制使用原則為現配現用,藥浴杯每班次刷洗后倒置。乳房炎發病率高的牧場,如使用主要成份為聚維酮碘的藥浴液,配比原則為前藥浴1:1.5配比,后藥浴使用原液。
使用牛體衛生評價表進行牛體衛生評價,體表玷污覆蓋率超過50%的牛占整個群體的比例≤5%,重點排查牛舍臥床、糞道衛生、運動場舒適度、擠奶趕牛通道衛生、待擠區衛生,發現不符合項,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提高牛體后軀衛生。產后護理時進行第1次剪尾毛,泌乳中期(120~150 d)進行第2次剪尾毛,如果牧場前期沒有在產后護理中修剪尾巴,第一時間進行修剪,提高奶牛后軀衛生潔凈度[3]。
通過管理和培訓,禁止趕牛工和擠奶員使用棍棒、拍手、大聲吆喝等方式驅趕奶牛,減少奶牛在待擠區、擠奶平臺大量排便污染奶牛肢蹄和乳房衛生,防止出現“雙高峰”泌乳曲線。
一個泌乳期乳房炎復發次數≥3次的牛只,及時進行淘汰。反復發生乳房炎的奶牛,存在傳染其它奶牛的風險,飼養價值不大時,必須及時淘汰。另外,治療療程超7 d未痊愈的乳房炎牛只,淘汰處理。
干奶前進行CMT檢測,CMT檢測“++”以上牛只,進行乳房炎分級并給予積極治療,治療痊愈后選用進口品牌干奶藥,嚴格按標準干奶程序進行干奶。簡要操作流程如下:干奶操作一般選擇中午擠奶后進行,待奶杯自動脫杯后,手工將殘留牛奶擠干凈,應用酒精棉片對乳頭進行徹底消毒,再選用干奶藥的短針頭進行干奶,藥物注入后,沿乳頭向上捋,使干奶藥充分進入,之后進行后藥浴(原液),轉入干奶牛舍,再重點關注3~4 d內干奶牛的食欲及乳房外觀變化。
新產牛首次擠奶應充分進行乳頭清洗、按摩和藥浴,使用手推車擠奶設備進行擠奶,設備參數設置同擠奶廳設備。重點關注手推車擠奶機設定的壓力和衛生狀況,以及相關橡膠管件的更換頻次。手推車擠奶機不具備自動脫杯功能,要求新產牛擠奶時人員不得遠離,應時刻關注集乳器內奶流量的大小,適時摘除擠奶杯組,防止出現過擠、血乳或乳頭孔外翻等事故。
乳房炎是奶牛養殖中的常見疾病,且危害嚴重。預防控制乳房炎,需要牧場從臥床、運動場舒適度及衛生、擠奶設備的維護和保養、標準擠奶操作、藥浴液配比、牛體衛生、牛尾毛處理、無應激趕牛、干奶操作、久治不愈乳房炎牛只的處理等各方面做起,從而降低牧場乳房炎的發病率,提高奶牛養殖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