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榮濤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豐富、意義深遠,作為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綱領性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根基,是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動力。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背景下,必須深刻認識并不斷挖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要切實“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并將其置于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核心內涵的高度。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將其寫入黨章。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各項工作。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為新時代黨的興藏興疆方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列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調研時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共同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
這些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準確把握我國民族問題發展規律做出的科學性總結,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視,為做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中華民族共同體融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為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全面肯定和高度認同歷史上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進步與貢獻。歷經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間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親密關系,更凸顯出各民族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寶貴遺產,更是我國各族人民踵事增華的巨大優勢。民族工作要突出這一優勢,多元中立主導,多樣中謀共識,多元與一體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不斷增進各族人民強烈的情感認同和責任擔當,庚續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精神品格,以更加自信自強的姿態奮勇向前。
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在那山河破碎、水深火熱的苦難歲月,中華民族書寫出永不屈服的抗爭史;在那一窮二白、百業待興的起步階段,中華民族拼搏出改天換地的奮斗史;在那摸索前行、全面改革的發展階段,中華民族開創出日新月異的發展史。百年共同抗爭、百年共同奮斗、百年共同發展的過程中,中華兒女早已心連在一起、血流在一起、力量凝聚在一起,中華民族用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巍然屹立,堅不可摧。回顧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人深刻地領悟到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并肩作戰走過了百年風雨,同甘共苦走進了嶄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正確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和廣大青少年深刻認識多民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我國的一大特色,更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必須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深刻把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特點,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根基;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大團結大聯合,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必須牢固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精神引領,不斷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這既是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工作目標和努力方向,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事業的重要要求。
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只有切實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人民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實現最美中國夢。
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愛國主義歷來是炎黃子孫的崇高美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世代傳承、歷久彌堅。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成為我們每一個公民最基本、最深沉的情感認同。全國各族人民都要強化國民意識,胸懷愛國主義,把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尊嚴,同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作堅決斗爭。
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就是認同自己的民族歸屬,認同自己和自己所屬的族群都屬于中華民族這個更大的共同體。
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更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集中體現了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促進中華文化蓬勃發展,構筑各民族共有美好精神家園。
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帶領人民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要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和國內外形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守正創新、接續奮斗,從世界歷史的高度,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輝煌的篇章。
新中國成立前,中華兒女飽經風霜卻仍滿懷希望,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兒女歡天喜地,踏平坎坷,闖出一片嶄新天地。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斗,走出一條康莊大道。新時代新征程,中華兒女滿懷豪情,揚帆起航,共筑復興偉大夢想。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結合黨和國家的發展歷程,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緊緊聯系起來,明確提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更需要我們在黨的領導下,匯聚起各民族團結一心的磅礴力量,戰勝更大挑戰,抵御更大風險,攻克更大難關,創造更大價值,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