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麗
當前我國“三農”工作的歷史性任務已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這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實現全面鄉村振興,使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就要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活農村經濟潛力。非公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有制經濟相比具有更強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對市場的敏感性。在內蒙古鄉村振興進程中,以非公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實現非公經濟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良性互動,既是更好激發鄉村活力的必由之路,也為非公經濟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沃土、拓展了空間,必將為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強大動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以資源為依托、以技術為驅動、以創新為引領、以人才為支撐、以政策為保障,也需要各市場主體為其注入新動力、激發新潛能。非公經濟雖然具有較強的市場活力,但其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既包括外部環境的制約,也包括自身短板的限制。這些因素都導致非公經濟難以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其最大作用。
一是融資成本高。內蒙古地區的非公有制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融資難度大、融資成本高,涉農涉牧企業尤為如此。由于農村牧區的金融體系不健全,可為涉農涉牧項目提供融資業務的金融機構十分有限,抵押貸款限制條件多、程序繁雜、手續費用高、辦理周期長。企業向民間借貸融資,則面臨評級標準混亂、抵押認證受限、貸款利率較高、風險難以控制等問題,加大了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難度。二是地區營商環境亟待優化。涉農涉牧項目往往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政府優惠政策有限且落實效果欠佳,難以激發企業投資積極性。一些政府部門未能充分發揮其協調、引導、服務的作用,在政策解讀、咨詢等方面工作不到位,項目審批、證照辦理等環節復雜,辦事效率低、工作方式落后,未能建立良好的政商關系。
非公有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處于產業鏈和供應鏈低端,競爭力較弱,這種“小、低、弱、散”的特點,導致大部分非公有制企業在人才技術、管理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一是缺乏人才,管理水平較低。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匱乏,且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導致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較低,發展規劃缺少長遠性和前瞻性,難以抓住政策機遇。普通技術人員和工人同樣供不應求,由于農村牧區勞動力外出打工者居多,留守的婦女和老人則普遍不具備產業工人的勞動技能,造成農村牧區勞動力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二是難于創新,競爭力不足。內蒙古地區的非公經濟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高新技術行業、科技金融等領域鮮有涉足。對于非公有制企業而言,創新成本過高,任何技術的革新都需要相對較長的周期,需要有人才、資金、信息、技術等作為支撐,同時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而大多數非公企業自身規模較小、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差、生命周期較短,多存在著保守經營、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創新能力和動力,常處于產業鏈供應鏈低端,在行業中競爭力不足。
內蒙古地區的鄉村振興任務十分艱巨,不僅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更要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新路子,守護好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因此,政府要引導非公經濟主體合理有序參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為內蒙古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完善金融體系,拓寬融資渠道。一是推動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協調好非公有制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系,加大對非公有制企業支持力度。對于鄉村振興中的重點產業項目,如農產品加工、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建設等相關項目,可適當開通綠色通道,簡化審批手續、降低貸款利率等,減輕企業融資負擔。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涉農涉牧項目,規范農村牧區金融服務組織。二是提升農村牧區金融服務科技水平。充分發揮“科技+金融”的作用,加強數據平臺建設,拓展金融業務覆蓋面,提高農牧民和企業申辦業務的效率,鼓勵金融產品創新,尤其要重視農牧業保險產品的開發,降低涉農涉牧企業經營風險。
強化政策保障,增強企業信心。一是做好產業規劃、強化政策引導。政府部門要因地制宜做好鄉村振興產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政策導向,鼓勵、引導非公經濟參與鄉村振興項目,給予政策和法律層面的制度保障。同時,要打破農村牧區生產要素流動壁壘,加快農村牧區產權制度改革,尤其要促進土地流轉、靈活入市,為非公經濟進入農村牧區市場開辟道路。在政府引導下,由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共同制定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大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基建的投入,提高農村牧區數字化網絡化程度,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促進涉農涉牧企業在農村牧區開發新模式新業態。二是在建立親清政商關系、提高政務服務水平上久久為功。各級政府要多花時間和心思真誠地為非公有制企業服務,加快建設涉農涉牧鄉村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政務部門與非公經濟主體之間的溝通,暢通信息交流渠道,實時了解非公經濟主體遇到的難處,切實解決非公經濟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問題,為非公經濟參與和服務鄉村振興做好堅實后盾。
完善人才保障體系,發揮能人作用。一是完善人才保障體系。近年來,農村牧區勞動力外流嚴重。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要把人招回來、引進來、留下來。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及培育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環境,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技術人才等返鄉創業。二是發揮能人引領作用。要加強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隊伍培育建設,引導他們樹立家國情懷、家鄉情懷,承擔社會責任,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尤其要利用好鄉賢人士在農村牧區的道德引領作用。
抓住戰略機遇,提高創新能力。一是非公經濟要發揮市場靈敏性高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瞄準市場機遇,對接國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導向,依托鄉村資源優勢,借助鄉村振興窗口期,做好項目規劃,將企業發展規劃與國家政策連接起來。二是非公經濟要堅持技術引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競爭力。要充分發揮科技力量,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農牧業,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農牧業,利用電商平臺拓展農牧產品銷售渠道。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發農村牧區經濟潛力。此外,還要重視“小精專特”企業的發展壯大,深耕細分領域,打造專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