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義光
今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最大的理論成果,就是明確提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并用“12個必須”高度概括其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其中,“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成為新時代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根本指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增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支撐。
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吸收,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中華文化是一個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榮的文化共同體,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增強文化認同,要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下功夫。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又要與時俱進、積極推進文化創新,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新內涵。
中華文化既包含了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逐步交流交融形成的文化共性,也體現了各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因此,認同中華文化與認同本民族文化并不矛盾、不能對立。我們要正確認識到,中華文化認同與本民族文化認同并行而不相悖,無論是把漢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忽略多民族文化,還是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都是不對的,都要堅決克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展現了中華文化不同時期的特色與精髓,既特征鮮明又一脈相承。要將文化認同培育與當前的“四史”教育深度融合起來,貫通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整體性解讀,增強共有歷史文化記憶,凝聚共同理想信念追求。要深入挖掘能夠彰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理念、信仰追求的歷史事件與典型人物,突出其文化符號意義,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和傳承之志。要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幫助人們認識、感受中華文化對自身和世界的影響,進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馬克思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敝腥A文化是建立在中華民族共同利益之上的觀念意識形態。從根本上講,夯實文化認同的利益基礎,就要在解決當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過程中,持續關注和改善各民族成員的生活,有效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要通過合理分配社會資源逐步縮小貧富差距,通過制度優化促進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全力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聚焦經濟自主發展能力和內生動力較弱的多民族聚居地區,避免因貧困代際傳遞可能引發的深層次社會矛盾。要以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為支撐,發展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進一步提高各族群眾的可持續自我發展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睔v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強,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覺自信??梢哉f,有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決定著文化自身的繁榮發展,而且關系到國運興衰、民族沉浮。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這種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獲得了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提升文化認同的底氣,文化自信既是思想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根本標志和最終目的。要保持對中華文化理想和價值、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行文化創造、推動文化進步,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努力做到以堅定的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認同,在提升文化認同的底氣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以城鄉社區為平臺,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開展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從空間到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的進一步交融。依托網格化管理,優化多元族群社會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機制,通報信息、掌握情況,幫助解決各族群眾勞動就業、醫療保障、子女就學、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讓城市更好接納各民族群眾,讓各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社區。組織開展好“我為群眾辦實事”“結對子”等多層次、寬領域、多樣化的群眾性民族聯誼活動,不斷增強各民族感情交流。教育引導各族群眾追求現代文明生活,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
充分發揮正面宣傳引導作用,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久久為功,馳而不息。挖掘民族團結進步的身邊事,強化典型宣傳的示范作用和持久效應,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化風成俗。創新方式方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融入家庭家風家教,凝聚推動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偉力。適應當前思想文化多元化、傳播途徑網絡化、受眾水平分散化的新特征,中華文化認同應由單一的宣傳“灌輸式”轉為文化傳播“滲透式”,由“以我為主”轉向“以受眾為本”,文化載體從平面式走向立體式,從講道理走向講故事,從而使傳播內涵更為豐富,傳播效果符合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