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員會
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牧民的生態福祉。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自治區發改委”)于2020年7月,通過實地觀摩,對全區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全區認真貫徹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部署,不斷加大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支持力度,自治區發改委于2018年起,安排前期費用3500萬元,支持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編制全區人居環境整治三年實施方案,支持87個旗縣編制人居環境整治三年實施方案。為推進簡化項目審批備案和招投標程序,通過調度解決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審批備案及招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放管服”要求,2019年自治區發改委編制印發了《關于精簡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審批備案和招投標手續的通知》。為做好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管護機制建設工作,推進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持續發揮作用,根據《關于深化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自治區發改委和財政廳會同農牧廳、住建廳等15個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村牧區公共基礎設施管護的通知》,明確了地方政府、行業部門、村集體各方的管護責任。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分類管護機制、完善管護配套制度,多渠道籌措管護經費。通過政策支撐和項目資金支持,我區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13個百分點,96%的行政嘎查村建立起生活垃圾收運體系。
責任落實還不夠到位。部分旗縣還存在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關注工程實施情況多、關注工程實施效果不夠的現象普遍存在,難以保障實施效果的長期可持續。另外,部分旗縣在思想上存在松懈,工作積極性仍需提高,工作節奏仍需加快。各級責任部門壓力傳導不夠,導致部分工程進度緩慢,未能如期完工。相關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不夠有力,存在責任落實不明確、推諉扯皮等現象。
資金保障需進一步增強。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工作涉及農村牧區的經濟社會事業方方面面,農村牧區基礎設施不完善,特別是環境衛生治理所需的垃圾與糞污收集、轉運、存儲、處理設施設備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工作的開展和工程的開工。雖然各地均加大了資金投入力度,但由于地方財力有限,仍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影響農村牧區環境衛生設施的后續管護和運行。
長效管護機制有待鞏固完善。各旗縣區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相對較好,后期運行管護、工作服務、監督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不夠,人員配置、科學管理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市場作用需要進一步得到發揮,后續長效運行管護機制需要進一步加強,例如環保設施的長效管護機制、政府投入機制、資金保障機制、高效治理評估機制等。
群眾參與度需進一步提升。我區屬寒冷干旱地區,農牧民居住分散且公共衛生意識和環保意識淡薄,改廁積極性不高,內生動力不足,且有的地方水沖廁所建設難度大,垃圾污水處理成本高。受傳統生活理念、習慣的影響,群眾主動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不高,不少群眾認為這是政府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政府已經花錢買單了,自己不愿投工投勞投錢。還有個別農牧民群眾只希望從人居環境整治中賺取雇傭工資,卻從來都沒把環境治理當成自己的事情,很少主動、積極參與到政府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去,未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強化目標導向,高位推動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各盟市政府及旗縣區政府要加大對人居環境整治后期管護工作的督查考核力度,并與各類創建活動掛鉤,將考核結果作為獎補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紀委監委可將此項工作作為監督問效重要內容,納入整治責任機制,明確責任人,通過責任狀加以約束,對不作為的責任者進行懲罰懲戒,做到真抓實干馬上就辦。
繼續加大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資金投入力度。目前,資金短缺是提升農村牧區人居環境質量的制約瓶頸。農業農村部2020年4月印發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中明確支持社會資本投資的12個重點產業和領域中包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加大相關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所需要的資金規模進行科學核算,確保資金投入后能夠實現預期成效。創新籌資方式,既可采取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以工代賑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合理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費用,讓人居環境整治成果長期發揮作用。
強化長效建設管護機制。農村牧區人居環境保護和完善需要多方力量協力完成,要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只有各方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攻堅克難的信心,才能有效改善當地村容村貌,讓內蒙古農村牧區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一座座金山銀山。要不斷鞏固完善長效管護機制,采取第三方參與模式,建立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評估與監督機制,對參與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的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治理效果、滿意度、存在問題進行全面科學的評估,以尋求完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的途徑與措施,確保整治成效的可持續性。加強基層管理能力建設,不斷完善規章制度,推動各旗縣區增強以用為本、建管并重意識,配套建立維修服務體系,不斷鞏固完善村莊道路、垃圾和污水處理、公共廁所等長效管護制度。探索建立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推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長效常治。
加大宣傳引導力度,激發農牧民內生動力。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宣傳教育,聯合快手、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引導農牧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和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制度方案和美好前景,做到全民動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努力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采取積分兌換、紅黑榜、美麗庭院評選等方式,充分調動農牧民參與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積極性。用好“一事一議”和各項籌資籌勞政策,積極鼓勵農牧民投資投勞,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充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使村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