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婷婷,雒成林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攢竹穴最早見于《針灸甲乙經》,為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二個穴位,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額切跡處。
《經穴秘密》對該穴位釋義為:攢者,聚集之意也。竹者,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
攢竹穴的別名在古籍中的記載較多,共有14個別名,分別是眉頭、眉本、眉柱、眉中、眉上、員在、員柱、失光、始光、始元、夜光、明光、光明、小竹。
攢竹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面部,當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足太陽脈氣所發。淺層布有額神經的滑車上神經,眶上動脈、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面神經的額支和顴支,針刺部位安全。其定位在文獻的記載中多描述一致,均以解剖定位。如《素問·氣府論》載:“兩眉頭各一,謂攢竹穴也。”《針灸甲乙經》載:“在眉頭陷中者”。《太平圣惠方》載:“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醫宗金鑒》載:“眉頭陷中攢竹取。”《類經》載:“刺眉頭,足太陽之攢竹穴也。”《儒門事親》載:“攢竹痛,俗呼為眉棱痛者是也。”
一般認為攢竹穴用毫針針刺或者三棱針點刺法,攢竹穴的針刺深度、針刺方向說法不一。多為針一分到三分,有沿皮透魚腰、透睛明,可灸、不宜灸看法不一致,但現代臨床應用較少用灸法。
根據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可治療目病、鼻鼽衄、善嚏、面赤腫痛、頭痛、項強不可左右顧、腰背痛、痔痛等。《靈樞·經脈》云:“沖頭痛,目如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針灸心悟》云:“攢竹穴,能疏泄膀胱經之氣。”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第二個腧穴,能疏泄膀胱經氣機,可治療膀胱經所屬病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可見,攢竹穴可以治療膀胱經病證,多為腰部以上病證。此外,有大量的古籍文獻記載攢竹穴的主治作用,現代臨床研究對攢竹穴的應用非常廣泛。
4.1.1 目病 膀胱經的經絡循行起于目內眥,且攢竹穴位于眼周附近,分布在眼周的神經豐富,攢竹穴可治療各種眼病。《千金翼方》云:“攢竹主目視不明,目中熱痛及”;《類經圖翼》《百癥賦》中載:“目中漠漠”;《針灸大成》記載攢竹穴配合他穴治療目中漠漠、眼赤腫、沖風淚下不已、風沿爛眼,迎風流淚、怕日羞明、眼瞼瞤動、目赤膚翳等多種眼病。《續名醫類案》記載了張子和治女童目忽暴盲不見物,刺其鼻中、攢竹穴,與頂前五穴,大出血,目立明。現代研究發現,攢竹透刺睛明可能通過促進視覺剝奪大鼠視覺發育早期和中期視皮質17區nNOS陽性神經元和nNOS蛋白表達,從而抑制視神經在視覺剝奪早期和中期受到損傷[1]。
盧紅燕[2]臨床應用攢竹穴位注射配合抗病毒藥物治療8例單側眼部帶狀皰疹患者。鄒德輝等[3]基于數據挖掘技術探析針灸治療干眼選穴規律,發現針灸治療干眼選穴頻次排名中攢竹占第二位,可見,攢竹穴被廣泛用于治療干眼癥。
4.1.2 頭痛 攢竹穴位于眉棱骨處。針刺攢竹穴可以治療頭痛,根據近部選穴原則,且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過頭部。《脈因證治》云:“太陽頭痛兼項痛,足太陽所過攢竹痛也。”《針灸大成》記載攢竹穴可治療多種頭痛,單穴治療“腦昏目赤”,與他穴配合治療“醉頭風、頭風冷淚出、傷寒頭痛”。《玉龍賦》云:“兼頭維,治目疼頭痛。”
王劍新等[4]選取24例創傷性頭暈頭痛患者,治療組在治療前將帶濾墊的活血化瘀藥物的電極置于攢竹穴,治療2~7 d后癥狀消失者20例,癥狀明顯減輕者4例,有效率100%。侯成欽等[5]采用攢竹穴穴位注射維生素B12治療神經性頭痛35例,治愈20例,有效12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3.1%。李惠芳[6]觀察攢竹穴治療慢性鼻竇炎急性發作頭痛,攢竹穴用捻轉瀉法,佐以合谷穴,針后痛減,次日又針一次,頭痛痊愈。
4.1.3 面神經麻痹 《針灸大成》記載攢竹配穴治療面腫,《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攢竹配穴治療面赤面痛。現代臨床研究多用于治療面癱。趙帥等[7]運用攢竹透睛明穴治療周圍性面癱眼瞼閉合不全,經治療后痊愈1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7.3%。史慧蓮等[8]運用針刺攢竹穴治療面癱所致眼瞼不閉,最快治療3次,最慢者7次,均完全閉合。胡仲波[9]運用攢竹透魚腰合艾灸大椎穴治療頑固性面癱,治愈20例,好轉12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
4.1.4 急性腰痛 足太陽膀胱經經脈循行:“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故可治療腰痛。現代臨床研究多用于治療急性腰痛。
嚴曉春等[10]根據運動針灸療法,采用子午流注納甲法開穴,并于患者作出最痛姿勢時配合針刺攢竹穴,治療急性腰痛35例,痊愈30例,顯效5例。何清[11]運用針刺攢竹、陽陵泉穴加手法推拿治療急性腰扭傷66例,腰肌損傷痊愈率78.6%,韌帶扭傷痊愈率76.5%,關節扭傷痊愈率71.4%,有效率100%。曾良志[12]觀察針刺攢竹、風府穴配合腰部運動治療急性腰扭傷,發現針刺攢竹、風府穴鎮痛效果肯定,且針刺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患者對手法刺激的耐受性優于針刺人中、后溪組。
4.1.5 痔痛 古代醫家認為,單穴攢竹可治療痔痛。《針灸甲乙經》《外臺秘要》載攢竹穴治療痔痛。《普濟方》《圣濟總錄》載攢竹穴治療痔痛。
4.1.6 踝關節扭傷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靈樞·經脈》記載:“膀胱足太陽之脈……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韓新強[13]運用針刺攢竹穴治療踝關節扭傷18例,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3例,2次治愈5例,3次治愈8例,4次治愈2例。
4.2.1 呃逆 攢竹穴為治療呃逆的經驗要穴。調理氣機則氣機通暢,呃逆自除。足太陽膀胱經夾脊與膈、脾胃相連,重刺激可治療呃逆。《備急千金要方》中載攢竹可治療呃逆。攢竹穴所處的皮下有面神經、滑車上神經分支,刺激此穴不僅可調節氣機升降出入,降逆止呃,使呃逆速止,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強刺激局部神經,直接興奮大腦皮層的高級中樞[14]。現代醫學認為,呃逆是一種神經反射性動作,其反射弧經第3、第4脊髓頸節,受延髓呼吸中樞控制,使迷走神經興奮,且與大腦皮層有關[15-16]。
趙寧俠等[17]選取110例手術后呃逆患者,指腹按壓攢竹至呃逆止后繼續按壓1 min,配合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治愈率100%。夏陽[18]通過針刺攢竹為主治療呃逆58例,痊愈32例,顯效18例,有效8例,有效率為100%。張志艷等[19]選取60例中樞性頑固性呃逆患者,治療組給予按壓攢竹穴治療,對照組給予巴氯芬治療,治療組有效率為98.1%,對照組有效率為81.5%。李偉洪等[20]將60例頑固性呃逆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針刺攢竹、天鼎穴為主治療,對照組采用巴氯芬治療,治療5 d后觀察療效,治療組愈顯率96.7%,對照組愈顯率70.0%。錢東[21]對血液科31例住院的呃逆患者,治療組給予按揉攢竹穴聯合托烷司瓊,對照組給予胃復安肌肉注射治療,治療組治愈率為100.0%,對照組有效率為60.0%。
4.2.2 哮喘 攢竹穴,有局部治療作用,還具有調氣、行氣和降氣作用,攢竹穴治療呃逆、咳嗽是其降氣作用的體現[22]。《普濟方·針灸》記載,攢竹穴善嚏,小兒喘不得息;《黃帝內經》云:“時作噴嚏的,應補足太陽的攢竹穴。”向丹等[23]運用針刺攢竹穴治療小兒哮喘,治療組有效率95.12%。王海榮等[24]運用針刺攢竹為主治療哮喘76例,治愈29例,顯效36例,有效8例,有效率96.1%。
4.2.3 神志病 《針灸大成》載其治療心邪癲狂;《針灸甲乙經》載其治療小兒癇發,目上插……癲疾互引反折,戴眼及眩,狂走不得臥,心中煩;《名老中醫李仲愚臨床經驗》中用其治療腦炎、腦膜炎。《針灸資生經》用其治療癲發螈、尸厥癲邪、神狂鬼魅。《普濟方·針灸》用攢竹穴治小兒癇。《千金方》曰:“主癇發瘛疭狂走,不得臥,心中煩。”
4.2.4 汗出寒熱 《針灸大成》《備急千金要方》《古今醫統大全》《普濟方·針灸》記載攢竹穴配合他穴治療汗出寒熱。
4.2.5 降血壓 姚衛海等[25]運用針刺攢竹穴即時降壓,針刺組31例中,顯效21例,有效7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0.3%。
綜上所述,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且臟腑背俞穴位于足太陽膀胱經上,針刺攢竹穴可調氣降氣,能疏泄膀胱經之氣,進而達到調理全身臟腑氣機作用,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26]。攢竹穴主治病證以膀胱經經脈循行所過,主治所及,以及足太陽膀胱經病證為主,無論單獨使用,還是配合其他穴位使用,均具有很好治療效果。武連仲教授[27]研究的循經刺、交經刺、通經刺、對刺,“鼻三針”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等現代研究,擴大了攢竹穴的應用范圍,使本穴更為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但臨床對腧穴應用的開發往往需要實驗理論數據的支持,并遵從腧穴針刺的治神理念,方可增強療效,而現代對攢竹穴的實驗研究較少,因此,應擴大實驗研究,拓寬攢竹穴的臨床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