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林,于全君,戎姣,莊倩,井夫杰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支氣管炎是兒科常見的肺系疾病,是支氣管、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1]。臨床上治療方法頗多,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兩種,內治法一般選用咳喘平顆粒、清肺止咳口服液等,但存在藥物口感較差,嬰幼兒服藥困難等問題[2]。中醫外治法主要有推拿療法、刺血療法、耳穴療法、貼敷療法、中藥灌腸療法、中藥外洗療法、經皮給藥療法、霧化吸入療法、拔罐療法、穴位注射療法及綜合療法,臨床報道較多,現將近10年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支氣管炎的臨床文獻綜述如下。
1.1 推拿療法小兒推拿這一名稱首見于漢代,宋代奠定了基礎,鼎盛于明清。運用推拿手法可以刺激穴位、經絡,使氣血暢通,陰陽和調,從而達到扶助正氣,祛除病邪的目的。針對小兒支氣管炎的治療,能夠鼓舞患兒正氣,增強抗邪能力,以鼓痰外出。鄒欣茹[3]運用捏脊療法,遵循“輕-重-輕”的原則,調節臟腑狀態、改善免疫功能,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75例,有效率為93%。鐘挺等[4]依據三字經流派小兒推拿理論,應用脾經、小天心、四橫紋等穴位,取穴少而精,治療小兒脾虛型毛細支氣管炎45例,有效率為95.6%。高玉敏[5]以開天門、推攢竹、揉太陽、膻中、中脘、足三里、豐隆、清肺經、推六腑、三關、脾經,治療小兒支氣管炎30例,有效率為96.67%。董麗艷[6]以揉小天心、補腎水、揉二馬、揉板門、逆運內八卦、清肺經、推四橫紋、揉小橫紋、清天河水,治療小兒支氣管炎36例,患兒咳嗽、喘憋、氣促緩解,有效率為100%。
1.2 刺血療法人體五行之中,脾胃屬土,居于中央,具有樞紐轉輸的作用。肺居于上焦,主肅降,中焦不通則上焦之氣不能下行。基于對小兒支氣管炎“肺失宣降”基本病機的認識,臨床多采用點刺四縫穴治療此病。四縫穴具有退熱除煩、散結消脹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咳喘等呼吸系統疾病。中焦樞紐之氣暢通,則上焦之氣亦可下行。
董麗艷[6]發現,針刺四縫穴可調理脾胃的運化及轉輸功能。陳冰澤[7]應用針刺四縫穴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兒45例,有效率為97.6%。馮豪等[8]應用針刺四縫穴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30例,有效率為86.7%。楊奇云等[9]分析得出點刺四縫可有效緩解喘息性支氣管炎的喘息狀態。
1.3 耳穴療法《類證治裁》曰:“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若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矣”。耳與臟腑經絡聯系密切,臨床常用肺、氣管、三焦、腎等穴位治療,達到宣肺止咳、調理三焦的目的。李維軍等[10]應用耳穴壓豆療法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兒40例,選用氣管、咽、肺、腎上腺、大腸,有效率為97.5%。趙輝等[11]運用耳部光針治療小兒急慢性支氣管炎64例,采用半導體激光治療機作用于肺、氣管、三焦、腎等穴位,有效率為98.5%。
1.4 貼敷療法貼敷療法本著“治未病”“發時治標,平時治本”的原則,運用辛溫開泄的藥物貼敷肺臟相絡屬腧穴,激發全身經氣,起到溝通表里、調和營衛的作用。急性支氣管炎和毛細支氣管炎使用穴位貼敷治療頻次最高,肺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緊貼肺部,可調節肺部經絡之氣;膻中為氣會穴,豁痰散結,降逆平喘。葉建林等[12]選用炒白芥子、生姜、延胡索、細辛、甘遂、冰片制成芥子咳喘膏,芥子咳喘膏出自古籍《張氏醫通》,可以抑制咳嗽中樞,止咳平喘[13],選肺俞、膏肓、定喘穴,治療小兒支氣管炎患兒60例,治療組咳、痰、喘癥狀改善及肺部干濕啰音消失時間均優于對照組。金海燕等[14]使用自制膏劑(麻黃、肉桂、丁香等),于雙側肺俞穴貼敷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45例,治愈率為53.3%,有效率為40%,患兒咳嗽、喘憋明顯減輕。石萍等[15]運用穴位止咳貼貼于天突、腹中、大椎、肺俞和膏肓,治療小兒喘息性支氣管炎46例,有效率為95.6%。
1.5 中藥灌腸療法大腸乃傳化之官,肺乃相傅之官,肺、大腸互為表里,藥物進入大腸,通過經絡上歸于肺,肺輸布經氣于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劉文運等[16]運用加味小青龍湯直腸滴注給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46例,適用于外感風寒型,有效率為93.5%。呂天偉等[17]在抗炎、抗病毒的基礎上,自擬中藥煎劑(地龍、白僵蠶、當歸等)保留灌腸佐治嬰幼兒毛細支氣管炎58例,有效率為100%,患兒咳喘減輕。
1.6 中藥外洗療法《理瀹駢文》云:“所以與內治并行,而能補內治之不及耳,此也。”中藥外治原理,即內服外用。中藥外洗選方以解表劑為主,透邪外出的藥物能使邪氣從皮毛而出,通過皮膚、孔竅輸布全身,肺主皮毛,起到解肌透表、止咳化痰的作用。陳彪等[18]運用中藥外洗方劑,由麻黃根、雞內金、車前草等藥物組成,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兒43例,有效率為100%,優于觀察組的85%。
1.7 經皮給藥療法李玲霞等[19]運用經皮導藥治療儀佐治小兒支氣管肺炎600例,將藥片(柴胡、金銀花、杏仁等)固定在2個電極板上,置于左右肺俞穴,有效率為100%。張青等[20]運用經皮給藥的技術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60例,將藥物貼片置于雙側肺俞穴及肺部哮鳴音較為明顯的部位,顯效52例,有效8例。馬秋艷等[21]在抗感染、祛痰定喘等基礎治療上,運用經皮給藥佐治小兒毛細支氣管炎100例,選用自制中藥液貼于雙側肺俞穴或肺部聽診啰音密集處,加強清熱、解毒、除痰作用,有效率為93.0%。
1.8 拔罐療法拔罐療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改善新陳代謝,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止痛,促進氣血流暢、營衛運行的作用。運用頻次最高者為肺俞,其次為大椎、風門。《針灸資生經》云:“哮喘,按其肺俞穴。”《針灸大成》云:“肺俞,主咳嗽系痰。”肺俞穴,是肺部經氣傳輸于背部的穴位,主治咳、喘等肺系疾病[22],于肺俞穴拔罐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兒,可以有效緩解癥狀。王蒙冬等[23]采用拔罐療法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30例,選用大椎、肺俞、定喘,局部取穴,有效率為93.33%。林昱[24]應用閃罐療法輔助治療支氣管肺炎患兒90例,咳嗽、喉間痰鳴及濕啰音明顯減輕,有效率為95.55%。但存在疼痛感較強,患兒依從性較差等問題。
1.9 霧化吸入療法霧化吸入是通過中藥有效成分吸收進入呼吸道并迅速作用于肺系[25],改善周圍環境,發揮解痙、定喘、除痰及平嗽的作用,尤其適用于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高立品等[26]應用細辛腦注射液霧化吸入治療小兒喘息型支氣管炎45例,有效率為84.44%。孫玉芹[27]運用喘可治霧化劑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58例,在退熱、止咳、平喘、抗感染的基礎上,治療組咳嗽、咳痰和肺部干濕啰音的消失時間縮短。
1.10 穴位注射療法穴位注射可以緩解喘憋、清除炎癥,多應用于治療小兒支氣管炎。徐鳴浩等[28]選用喘可治注射于定喘穴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200例,實驗組咳、痰、喘癥狀及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觀察組。丁微珍[29]運用血必凈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52例,有效率為94.23%。
2.1 推拿聯合拔罐療法趙莉[30]應用推拿及拔罐療法治療痰熱壅肺型急性支氣管炎患兒43例,推拿處方為清肺、清天河水、運內八卦、揉掌小橫紋、搓摩脅肋等,加肺俞穴拔罐治療,有效率為95.34%。鐘振環等[31]運用推拿及拔罐治療風熱犯肺型急性支氣管炎患兒35例,取穴以清肺經、運內八卦、搓摩脅肋、分肩胛骨、揉大椎等,有效率為97.5%。
2.2 推拿聯合霧化吸入療法徐浩岑等[32]應用推拿結合霧化吸入治療小兒毛細支氣管炎40例,推拿處方為清肺經、揉小橫紋、推三關、揉外勞宮、揉膻中等,有效率為92.5%,兩者合用,共奏祛痰、定喘、降逆、止嗽之功。
2.3 拔罐聯合穴位貼敷療法孫學銳[33]應用拔罐聯合貼敷療法治療喘息性支氣管炎患兒60例,選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等藥物貼于肺俞、腎俞、脾俞、涌泉上,有效率為86.7%。劉靜瑛[34]應用中醫綜合療法治療支氣管炎患兒125例,在肺俞、天突、膻中、脾俞穴位拔罐配合遠紅外止咳貼,有效率為96%。
2.4 推拿聯合脈沖療法董朝等[35]選用魚腥草、金銀花、板藍根等制成藥貼于肺俞穴,配合復合脈沖治療儀刺激,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40例,有效率為90.0%。李湘蕾[36]運用中藥理療貼片貼于患兒雙側肺俞穴并聯合低頻脈沖治療毛細支氣管炎患兒50例,有效率為98.0%。
中醫學并無支氣管炎這一病名,依據其臨床表現,屬中醫學“咳嗽”“喘證”等范疇[37]。該病病位在肺,與五臟均密切相關。胡獻國[38]按照證候分為風寒襲肺證、風熱犯肺證、燥邪傷肺證、痰熱壅肺證、肝火犯肺證、痰濕蘊肺證、肺陰虧虛證、肺氣虧虛證等7個證型,刺血療法可退熱除煩、散結消脹,對小兒支氣管炎實證效果顯著,然存在施術過程中疼痛感較強,患兒不配合,操作的難度增加等缺點,故臨床報道較少。貼敷療法可以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刺激肺俞穴、膏肓穴等穴位,達到清肺化痰、降氣定喘的治療效果,但患兒皮膚嬌嫩,容易過敏和起泡[39]。中藥外洗是藥物作用于皮毛、孔竅、經絡、腧穴,其四者又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連,通過五臟六腑的轉輸(升、降、浮、沉),達到治療目的[40],是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的有效途徑,但易過敏且操作較繁瑣。耳穴療法是用王不留行籽刺激耳上的穴位,達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但存在耳部揉捏時刺激較大,耳豆容易脫落,按揉刺激穴位不到位的缺點。在風門、定喘、肺俞、天突、膻中等穴位拔罐具有通絡、止咳、行氣、降逆的作用。中藥灌腸療法由于腸系膜內血管豐富,藥物可以通過滲透作用而發揮藥效[2],具有給藥量較大、保留時間較長、無創傷等優點[16],但存在患兒不適感較強,依從性差等問題。霧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靶器官,排出痰液及細菌,減少肝毒性,增加藥物利用率,降低不良反應,但霧氣的刺激易引起呼吸頻率的改變,造成患兒憋悶等不適[41]。穴位注射療法是通過藥物和穴位的刺激發揮療效,使穴位刺激的時間和強度延長,但患兒疼痛感較強,依從性差[42]。推拿療法以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為基礎,刺激宣肺理氣化痰的穴位,從而調整患兒機體功能狀態,激發機體本身經氣,協調臟腑功能,患兒依從性較高,不良反應較小。綜合療法則依據支氣管炎的特點及不同療法、不同優勢,聯合形成綜合治療模式,療效較好。雖然中醫外治法治療小兒支氣管炎的臨床報道較多,但現有的報道多為經驗總結或介紹;實驗研究較少,而且由于對作用機制研究較少,臨床研究的科研設計不嚴謹、不完整,甚至缺乏對照組,降低了數據的可信度,療程長短不一,缺乏統一的療效標準、診斷標準、評價標準,不能客觀、真實、系統地評價各種外治法的確切療效。因此,完善現有資料,統一評價標準,為今后進一步客觀評價中醫外治法的確切療效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