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像作品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之一,其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能極大程度決定海外民眾對中國的印象與認知,而由于中外文化存在差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仍未找到精準定位。文章從對外傳播研究角度出發,剖析當代中國影視作品國家形象塑造現狀,從國內創作與國際傳播兩個切面探討中國影像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進而提出建議,以期為我國國家形象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家形象;對外傳播;中國影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3-0045-03
在國際交流與傳播日益頻繁的今天,國家間的政治交流、經濟合作、文化傳播使國際關系日趨復雜,國家形象成為對外傳播研究者關注的話題。除去政治、軍事等國家硬實力的比較之外,各國軟實力的比拼在提升國際地位、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愈發重要。中國影像的輸出是國際傳播的重要一環,當代電影、影視劇與紀錄片等影像中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日益豐富且全面,但在國際傳播中仍存在文化認知層面的局限,須正視并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形象
美國學者肯尼斯·布爾丁提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我國學者李壽對其的定義為“一個主權國家和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所展示的形狀相貌及國際環境中的輿論反映”。不論哪位學者的定義,廣義的國家形象都明確代表人民對國家與民族的總體形象認知,也代表著國家對外實力的展現。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構成人們對于一個民族及國家的心理表征,這種表征總會通過一定的媒介手段或顯或隱地表現出來,顯性是集體無意識的結果,隱性則滲透著個體或群體不同的解讀方式[1]。個人會對影像中塑造的形象進行潛意識的解讀,而國家形象的建構除去政治宣傳、媒體傳播等傳統形式外,大眾影視具有更大的傳播價值與更深遠的傳播意義。如何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有效詮釋并傳達經濟進步帶來的國際地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亟須更為精準的定位。
二、當代影像中的中國國家形象
影視形象并非只是簡單的客觀投射,銀幕的背后必然有主流意識形態對國家形象塑造的思考[2]。形象的建構在其傳播與解碼的過程中,與其實際代表的客觀現實已產生差異,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往往也需要借助大眾藝術媒介。影像作品作為跨越國家、民族、時間的傳播工具,影像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往往就是他者心中對中國的主觀印象。
中國影像中的國家形象塑造有電影、影視劇、紀錄片等多種媒體呈現方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的影視產業發展迅速,國家形象也在多種文化元素的作用下逐漸從單一走向飽滿。可以清晰地看到,伴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崛起,影像中的中國形象從政治符號化的集成概念演變為如今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多元樣貌。
但當今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仍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輸出主流價值的影像作品并未在國際上得到完全意義的呈現,同時中國的國家形象傳播也無法獲得有效的態度反饋。因中西方意識形態與文化觀念的差異,西方媒體往往以政治為出發點,刻意塑造負面的中國國際形象,同時對中國的正面輸出進行一定程度的封鎖,而處于劣勢的中方媒介仍沒有找到合適的策略解決此類雙方對立的矛盾問題,導致中國形象對外傳播路徑受阻。
針對此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當代中國影視作品的國家形象塑造現狀入手,以考察當前中國影像塑造國家形象時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中國影像作品的國際傳播進行分析,進而從國內創作與國際傳播兩個切面探討中國形象在影像中的塑造策略。
(一)電影:新主流的商業演進
伴隨商業電影的持續發展,近十年來的中國電影創作由歷史重構、群像奇觀等“華語大片”的制作模式逐漸轉向類型化的影像探索。從橫空出世、掀起民族主義熱潮的《戰狼2》,再到2019年全民共話祖國盛況的《我和我的祖國》,繼而衍生出《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等一系列主旋律電影,中國國家形象塑造一直在電影文化基礎上探索商業化元素的加入,以推動政治表達逐步與大眾文化接軌,使新主流電影更貼合大眾的觀影需求。
中國類型片發展迅速,電影已在逐漸工業化的生產流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創作路徑,《唐人街探案》系列、《流浪地球》等具備鮮明特色電影的票房成功填補了中國偵探與科幻等題材電影的空白,并在類型突破的基礎上適應了高科技、現代性、娛樂喜劇性等創作方式和創作理念。《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歸來》《白蛇:緣起》等一系列以中國古典名著或神話為原型的國產動畫電影的誕生同樣推動著中國的動畫制作科技與國際接軌。近年來,華語電影在不斷塑造一個創新、包容、富有凝聚力與生命力的中國形象。
(二)影視劇:國際傳播類型單一
互聯網的全面普及與新媒體的迅速成長為當下影視劇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IP改編、宮斗穿越、懸疑刑偵等更多富有創造性的題材被應用至影視創作,“臺網聯動”帶領多部電視劇走向網劇模式。近年來,國產影視劇中不乏取得不俗海外收視率和播放成績的作品,《甄嬛傳》被美國主流影視網站網飛買下海外版權,《步步驚心》被韓國翻拍,《瑯琊榜》《延禧攻略》等劇在東南亞市場受到觀眾喜愛。
然而,以上作品在取得成功的同時,卻也明顯以宮廷劇、玄幻劇等單一類型為主,聚焦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題材作品國際傳播較少,容易讓海外受眾將中國文化與封建君主制度、三綱五常等畫等號。現實主義題材中的一大部分國產影視劇卻又是披著行業劇、歷史劇、偵探劇等外衣的言情偶像劇,嚴重脫離現實、缺少文化內涵,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而例如《人民的名義》《掃黑風暴》等優質現實題材電視劇,卻礙于其政治屬性,在海外的傳播力度較小,不能成為文化輸出的主力影像。
(三)紀錄片:真實視角的客觀呈現
2010年后的中國紀錄片開始打造更加有血有肉的中國形象,從2011年的獻禮與文獻片《旗幟》《長安街》等,到2012年通過美食消解文化差異、引起不同人群情感共鳴的《舌尖上的中國》,再到2016年細膩展示大國工匠精神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題材的豐富性、市場環境的變革、鏡語體系與美學風格的變化都使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得以結合在一起。在梳理國家宏觀背景的基礎上闡釋文化和審視歷史,使當代中國紀錄片在意識形態與文化梳理之間得到了調和,中國的國家形象得到了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聚焦中國野生動物的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在中美兩國的院線嘗試。作為為數不多的脫離電視播送的紀錄片,選擇影院是順應時代的探索。2017年上映的紀錄電影《二十二》同樣獲得了廣泛傳播。
面對西方國家對中國形象的刻板認知與差異化誤解,精心雕琢的電影與電視劇卻被選擇性解讀或忽視。對于西方受眾而言,或許觀看紀錄現實的中國紀錄片將是最好的選擇,而紀錄片也可能是中國對外建構國家形象的最好載體。
三、當代影像塑造中國形象時存在的問題
(一)理想化的自我感動
我國影像中的中國形象塑造充滿了“理想化的自我感動”,這主要表現為許多在國內產生極大熱度的影視作品在海外傳播時卻難以引起海外觀眾的情感共鳴,反而使許多人通過影像錯誤定義中國形象,原因就在于未能把握海外受眾的情感期待。長期生活在本國的民眾對本民族文化有天然的接受度,但這也易陷入狹窄視野。
未將本民族作品放置于國際文化視野中,影像里呈現的民族自信往往會陷入主觀的自我感動中,也會造成國內外受眾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產生越來越深的鴻溝,這亦可能加強民族對立。在海外觀眾真正踏上中國土地、翻開中國書籍之前,這種已形成的中國國家印象可能由于中國影像中偏執的“美化”而難以消解。
(二)刻意營造下的無意識抗拒
近年來,新主流大片持續引爆國內電影消費市場,激發了國民的愛國熱情,然而多部影片中建構的中國國家形象卻在國內百姓與海外觀眾存在著理解偏差。
以《戰狼》系列電影為例,早在《戰狼1》上映后,就有學者將《戰狼1》的民族主義表達稱為“馬戲團式民族主義”,在《戰狼2》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后,該影片成為2017年參與申報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但在此于海外宣傳大國形象的重要時機,坊間卻暗有噓聲。即便觀眾在觀影時大都保留著對崛起的中國的自豪,但當這部過于直接的愛國主義電影被放置于國際視野時,大眾展現出復雜的心態,這種潛意識抗拒影片中樹立的國家形象的焦慮,顯露出國家意志與大眾心理之間的矛盾。
根源在于《戰狼2》本身關于愛國主義的表達赤裸空洞,并沒有將其放入適當的事件或情節中加以合理化,造成羸弱情節與民族感情營造之間的巨大割裂。這種缺少敘事邏輯支撐的空乏表達使觀眾在脫離電影之后難以找尋心理承接的載體。而當這適配于國內環境的愛國主義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并參與他國的評獎評選時,受眾的平衡心態被打破。
這種無意識抗拒并非全然來自對國家形象的不自信心理,而是在中國人含蓄內斂的行為邏輯與審美取向下,難以將直白的大國民族情緒代入理性的奧斯卡評獎中。主流電影的創作與傳播在國內輿論環境中尚存困境,當面對海外不同的意識形態受眾時,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將會更加困難。
(三)不匹配的劇情與現狀:落后的臆想
許多外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后,都會因想象中的“落后”與現實中的“強大”之間的巨大差異而感到驚訝,這種群體印象來源于西方媒體在“中國威脅論”下對中國正面國家形象的刻意忽視與抹黑。影像作品作為文化產物,可以讓西方觀眾較為直觀地了解和認識影像中的國家或者民族、大眾的文化和歷史,從而傳播一個整體、全面的國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了解較少,即便是國人看來正常的影像場景,海外觀眾觀看時依舊會出現誤讀。
國內創作者在電影、電視劇以及紀錄片中都曾刻畫古代、民國時代、改革開放前等時期的內容,同時關注底層與平民生活,展現立體真實的國內生活,從而構筑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然而在西方媒介的過濾之下,聚焦于當下的影視劇在海外市場反響平平,而采用這種接近于紀錄片的拍攝手段白描中國底層社會的影像反而得到了更廣的傳播,甚至獲得海外獎項。這些影像并非刻意展現畸變的文化和丑陋的社會狀況,但西方社會的觀眾無法明確知曉這是否是當代中國的真實寫照,從而產生落后的臆想。此時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便是貧窮、愚昧、落后、偏執的集合體。
(四)缺少共鳴的奇觀展示
在古裝電影、民俗紀錄片、奇幻電視劇等多種類型影像的海外傳播中,現實理解根基的缺乏使得傳統奇觀展示難以引起西方受眾共鳴。在東西方不同的認知視野下,許多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西方人看來只是神秘東方符號化的具象演示,并不能真正傳達出中國的大國文化意蘊。
以武術為例。武術作為被西方社會乃至全球廣泛認可的中國文化元素,滿足了他們對中國的“獵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但當機械暴力的武打動作被頻繁應用于國際影片,并逐漸成為商業電影的常用元素時,其背后的中國武俠氣韻卻被掩蓋,中國的悠久歷史也被西方人忽視。虛構的、充滿感官刺激的場景頻現,構建起中國人喜歡鋪張、生活奢侈的負面國家形象,民俗奇觀的呈現并未營造出“文化多元”形象的預想,反而成為西方人獵奇東方“封建”“丑陋”習俗的一部分。
在海外媒體的報道中,也可看到當代中國文化形象的缺乏。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的中國最具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形象有漢語、功夫、《西游記》、針灸、北京故宮、長城、絲綢、瓷器、京劇、蘇州園林、孔子、道教、孫子兵法、兵馬俑、少林寺、中國烹飪等。這些形象符號中傳統形象居多,現代形象符號較少[3]。該現象反映出國外公眾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影響了其對當代中國現實情況的認知。過于陽春白雪的題材或是易產生理解屏障的奇觀展示,難以讓西方觀眾產生文化共鳴。
與之相對的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油管網站上的好口碑便是一個正面建構國家形象的范例。以低風險且高接受度的飲食題材為主題,在美食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用潛在的敘事提供給觀者“變化中的美麗中國”形象。本土影像與情感共鳴的結合易打破傳播壁壘,同時也在順其自然的描述中理性插入中國文化的智慧,構建真實正面的中國形象。
四、結語
中國影視業正在崛起,以“中國價值、國際表達”的方式傳播并建構中國國家形象是當今國家處于全球化時代的一項重要傳播任務。針對中國影像作品在塑造中國國家形象方面取得的成績和出現的問題,中國影視工作者需要學習國外影像在塑造國家形象上的好經驗。中國影像如果想要更好地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作出貢獻,就必須樹立“以文化促傳播”的理念,創作積極向上、展示中國正面形象的影視文化作品,并利用好國內國外市場,積極擴展中國影視文化的海外市場。此外,在對外塑造國家形象時,仍需堅持民族特色。同時,進入新時期的創作者們不應只把眼光聚焦在過去。著眼歷史固然重要,但在具有差異化的文化語境下,一味地批判過去只會將海外觀眾引入帶有更多偏見的視角。有選擇地篩選民俗文化素材成為國家形象塑造的重中之重,保持信仰并傳遞民族特色,堅守中國文化精神,才有可能在未來以影像文化傳播正面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翠翠.中國電視紀錄片與國家形象塑造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3.
[2] 陳旭光,車琳.新中國電影60年:社會階層變遷與銀幕主流形象的流變:兼及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塑造問題的思考[J].當代電影,2010(1):70-75.
[3] 胡曉明.國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6.
作者簡介 薛寧馨,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電視劇與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