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輝馨 董從哲
摘要: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屬于重大突發事件,主流媒體在名人逝世報道中不斷進行內容整合與多元素運用的創新,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與公信力。文章從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報道入手,討論在媒體融合時代,媒體除了確保報道內容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之外,還要深入挖掘報道內容,使報道內容的發酵必須能激活特定社會群體的共同社會情感,在共情的機制下有效引導輿論。
關鍵詞:袁隆平;突發;報道;情感動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3-0068-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2021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媒體融合視域下網絡新聞實務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102642020;山東女子學院2021年課程思政示范課項目“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階段性成果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院士的逝世屬于重大突發事件,在萬物互聯和虛擬在場(視頻優先)的視域下,電視媒體該如何報道突發事件,又能如何在各類新媒體的擠占中奪得一席之地,新媒體該如何在多元聲音的融合互動中脫穎而出且能夠避免“唯流量論”,都成為媒體融合時代的重要課題。
一、編排調整:內容整合與多元素運用
(一)內容整合播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14:00的《新聞直播間》是國內電視媒體中最先準確發布袁隆平逝世消息的電視新聞節目。此后,湖南衛視在微博平臺宣布緊急替換當晚黃金時段的節目,停播了熱門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改為播出電影《袁隆平》。由于湖南衛視的編排調整,電影《袁隆平》的網絡搜索量直線上升,湖南衛視的實時收視率也一路飆升,從開播時的0.6升到0.9,創下湖南衛視近期收視新高,并成為當日衛視黃金檔收視第一。當日18時30分播出的湖南衛視新聞欄目《湖南新聞聯播》,則用了15分鐘的長篇幅,運用多種元素組合報道袁隆平逝世的消息。15分鐘版特殊編排的組合元素相關時長、形式及小標題見右表。
視覺圖像在激發受眾情感體驗方面具有語言文字不可比擬的優勢,它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受眾的情緒反射弧線。《湖南新聞聯播》袁隆平逝世特別節目充分利用袁隆平不同時期的視覺圖像,并輔以新聞短片、評論、歌曲、宣傳片等不同手段,誘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但由于電視媒體的非線性,當下的“慢直播”以最大限度逼近真相的方式吸附更多用戶,也更能提供給用戶獨特的臨場體驗及社交陪伴體驗。

(二)多元素有效利用
《海南新聞聯播》采用記者出鏡的方式,走進袁隆平生前工作地——三亞南繁試驗基地。2分49秒的短片中,記者通過一把電動升降椅和一張生活作息時間表,展現了袁隆平扎實的科研作風,還分別采訪了三亞師部農場場長與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海南試驗站副站長。《四川新聞聯播》將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放在整期節目摘要部分的第二條(前一條為《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重慶市開幕》),以《今天,我們送別袁老》為題。采訪地點位于成都,是全國唯一經袁隆平授權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園區——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園,分別采訪了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袁隆平第三代雜交水稻超高產攻關團隊駐米易示范片技術負責人、三位成都市民,同時還采用了“四川觀察”網友們極富情感價值的評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聯播》則采用了袁隆平生前的珍貴畫面,分別展現袁隆平在田間地頭調查和在黑板前用中英文講課的場景,在節奏快、時間緊的《新聞聯播》中加入對袁隆平的追思,體現出國家層面的關懷和重視。
在傳播學話語場域中,傳播者通過綜合運用一系列傳播符號,將其作用于受眾的情感結構,使之接納和認可傳播內容,進而形塑認同。從這些頻道的做法中能夠看出來,電視媒體快速出擊,整合已有資料、尋找多方采訪對象、發掘更多視覺表達元素,以構建報道的立體系統,呈現出袁隆平的職業操守和道德閃光點,喚起公眾的感動、信任、崇敬等正面情感,更充分地體現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與公信力[1]。
二、議程設置:有效且具有延續性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是美國傳播學者M.E.麥庫姆斯和D.L.肖在宏觀效果方面的研究。該理論認為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公眾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2]。該理論確認了大眾傳媒因議題設置在營造擬態環境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議程設置的有效性
以往公眾對于突發事件報道的訴求是將事實真實、準確地報道出來,而在媒體融合時代,媒體除了確保報道內容的及時性和準確性之外,還要對報道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在后續過程中,通過特定的手段有效和準確地引導輿論。在《四川新聞聯播》的《今天,我們送別袁老》的新聞特寫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副主任談到袁隆平——“你跟他講話的時候他會跟你說四川話”“喜歡吃川菜”“特別平易近人的一個老頭”,這些話語就將一位功勛人物還原成為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兼用了英雄主義和平民敘事的雙重表現手法。典型人物也是人,如果將典型人物過分夸大,相關信息的可信度就會降低,傳播效果也會隨之變差。
《江蘇新時空》在5月23日播放了時長為2分35秒的報道《稻香長飄寰宇中,袁隆平與江蘇的不解之緣》,但“畫面+解說+同期聲”的簡單方式幾乎沒有任何亮點。反觀東方衛視主新聞節目《東方新聞》5月23日和24日的報道,表現極為亮眼,報道時長都超過了6分鐘。23日的新聞標題分別為《受習近平委托,許達哲看望袁隆平同志家屬并轉達親切問候》《袁隆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將于明天上午在長沙明陽山舉行》《湖南長沙:緬懷袁隆平院士,民眾自發前往明陽山殯儀館》《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對袁隆平逝世表示沉痛哀悼》《聯合國多部門發文緬懷袁隆平院士》《中國雜交水稻已推廣至60多個國家和地區》。24日的標題分別為《袁隆平同志逝世,習近平表示慰問和哀悼》《湖南:袁隆平生前工作地迎來大批追思人群》《湖北:武漢四中學子自發悼念校友袁隆平》《江西九江:勝利碑亮燈致敬袁隆平》《中國外交部:袁隆平院士為解決世界饑餓與貧困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外交部:袁隆平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傳播效果測評研究中,受眾的反饋愈加重要,網絡專題和客戶端中的留言功能就是為了更好地與網友互動。
(二)議程設置的延續性
2021年5月25日,經濟日報發表文章《袁隆平留給中國種業的“種子”》。隨后,經濟日報公眾號推送了文章《袁隆平留下的“種子”》,這是較早從專業角度探討我國種業現狀的一篇評論性文章,提出種業“卡脖子”弊端,并不是說我國育種的基礎研究不足,更多指的是育種的組織方式不優。社交媒體時代,媒體除了提供信息外,更應該成為匯聚社情民意的輿論平臺。2021年6月22日,澎湃新聞發布《袁隆平兒子談接棒,“這不是終點”》的文章,文中的段落標題分別為“‘袁夢計劃’父親一直親身參與”“‘袁夢計劃’不因父親逝世而終止”,以一錘定音的方式確認了“袁隆平院士一生都在努力接近的夢想有了繼承人”。這篇文章,滿足了關心袁隆平團隊科研動向的受眾的信息需求。“6月22日,袁隆平逝世滿一個月。袁定陽對澎湃新聞透露,目前,父親的安葬地點仍未最終確定”的表述,更是使袁隆平去世的議題得到了延續。
三、后續發酵:情感動員與共同記憶
重大突發事件都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影響的社會性及決策的非程序化性的特征,也會帶來公眾的情緒震蕩。基于集體記憶的形成和作用,很多情況下,社會現實會以各種形式投射到集體記憶中,并被詮釋和解構,類似的投射會不斷地、不同程度激活特定社會群體的共同社會情感[3]。
(一)鄉土交融的情感動員
2021年5月23日,澎湃新聞公眾號發表的原創文章《那家袁隆平常去的理發店,再也等不到他了》獲得了10萬+的閱讀量。澎湃新聞采訪了在湖南省農科院附近開理發店十余年的理發師曹小平。從2003年9月起,袁隆平就是曹小平最忠實的顧客,并為她的店題了“曹氏名剪·萍”的店名。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是“她的小店地理位置較偏,平時來往的人并不多,主要是靠一些老客戶。今年3月8日,曹小平在附近熱鬧點的地方另開了家店,請了一名發型師。這家小店則專門留給袁老,‘因為他喜歡清靜’。原來的洗頭床太破,最近,她特地給他添置了一把新的洗頭床。‘沒想到再也不能給他理發了。’曹小平說。”這段文字平實,但卻是從普通民眾和袁隆平階段性接觸的特殊角度敘述的,文后點贊量最高的留言為“善良理發店老板遇到了和藹可親的袁老”更是直抵人心,符合情感動員的基本原理。
除與袁隆平接觸過的人之外,名叫“袁花花”的寵物貓,也成為承載情感記憶的載體。2021年11月5日,央視新聞發布了《這條視頻刷屏!網友:想您了袁爺爺》;青春上海發布了《破大防了!袁隆平離開160多天后,這只貓貓還在等他回家……》;中國青年報發布了《袁隆平的貓還在等他回家,網友:想念爺爺的還有我們》,都是以“袁花花”的視角回顧袁隆平在水稻種植和科研項目上取得的成就。此后,包括福建共青團、齊魯晚報等多家新媒體平臺都進行了轉載。此時的情感動員以喚醒本地受眾的鄉土情感為原點,產生事件、人物、鄉土交融的代入感,通過文本與圖片、影像的共同推動,激動受眾情感,在共情的機制下推動網絡輿論發展。
(二)超越國家和民族的情感動員
2021年5月23日和24日,參考消息發布了兩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別是《袁隆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參考快評》和《世界的驕傲!國外網友紛紛曬出與袁隆平合照》。前者是典型的評論文章,通過外媒報道標題中頻頻使用的詞匯“helped(幫助)”表明“袁隆平院士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這一主題,更引用了如英國《獨立報》“他的高產水稻品種幫助全世界的人們養活了自己”的評價,以及美聯社“他的大米研究幫助養活了世界”的評價。后者則截取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巴西等與袁隆平有過接觸的外國同行或聽說過他事跡的外國網友以文字和照片等形式表達追思的畫面。此時的情感動員已超越了國家和民族,而是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
四、不足:倫理失范與創新表述方式的缺失
(一)“被死亡”的虛假新聞
2021年5月22日10時48分,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在推特平臺發布“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的消息,11時播出相關電視新聞。隨后,新京報、觀察者網、CCTV中國電視報、三聯生活周刊等相繼轉載。直到11時16分,澎湃新聞發布辟謠報道,采訪對象為袁隆平院士秘書楊耀松,原文為“袁隆平目前在醫院,身體狀態不太好,‘我們目前正在醫院’”。11時57分,CGTN發微博公開致歉。
“被死亡”謠言符合謠言傳播的模式,且往往是漩渦型復式傳播,即口頭傳播與傳統媒體傳播、網絡傳播于一體的傳播模式,為謠言的傳播積累更大的能量,造成的破壞性也相應較大。智聯時代,新聞專業領域的把關權正在從新聞從業者的手上讓渡給智能算法,這種權力的讓渡將挑戰新聞專業主義和新聞真實性的權威,為虛假新聞等新聞失范現象的頻現埋下隱患[4]。
(二)創新表述方式的缺失
除了電視媒體大屏之外,廣電系新媒體在報道袁隆平逝世方面也有各自的媒體呈現。例如東方明珠新媒體旗下移動端百視TV聯動電視大屏上線電影《袁隆平》;山東廣播電視臺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千里灘涂化良田!山東臺記錄袁隆平和他的海水稻夢想》,這些報道都做到了不過分煽情、拒絕“災難美學”及傳遞真情實感。但遺憾的是,在這些報道中,沒有運用動畫、圖表等更直觀的傳播手段。國際知名物理學家霍金去世后,杭州《都市快報》制作的“科學新聞”專版標題分別為《我們還能在蟲洞那頭再見嗎?》《霍金別逃啊,2002年你有沒有在杭州偶遇霍金?》《每個心碎的女孩都要關注理論物理學》《逃啊,人類!要小心外星人和人工智能》等,更新了傳統媒體的表達范式。
五、結語
在袁隆平去世的相關報道中,不管是傳統主流媒體的版面報道,還是傳統主流媒體的融媒體報道,再或者是各新媒體的報道,都有亮眼表現,也都各有不足,但帶有中國特色的突發事件的新表述,尚未得到有效突破。
參考文獻:
[1] 肖輝馨.用戶參與與陪伴式社交:“慢直播”在疫情報道中的意義分析[J].中國廣播,2020(9):50-52.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3] 高國輝,曹光煜.抗“疫”傳播的記憶建構與情感動員:電視媒體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傳播策略分析[J].電視研究,2020(12):19-21.
[4] 徐敬宏,王小龍,袁宇航.算法推薦下虛假新聞的產生機制、危害及應對策略[J].中國編輯,2021(3):22-26.
作者簡介 肖輝馨,碩士,山東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媒介融合、新聞傳播。董從哲,本科,記者,齊魯晚報長清記者站站長,研究方向:媒體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