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敏 余炳晨 林志茂 張婉鳴 俞璐
摘要: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在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全力攻克“卡脖子”難題的緊要關頭,科技期刊爭創一流意義重大。
文章對2016年至2020年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收錄的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文章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近五年我國電氣、電子工程學科發展迅速,期刊整體水平不能匹配高水平的學科發展現狀,但發展勢頭向好?;诖耍恼聡@如何更好地吸引優質稿源、發展專家資源、創辦卓越新刊,從而提高該領域科技期刊的影響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科技期刊;電氣電子工程;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3-0197-03
一、引言
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強國,我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既是大勢所趨,也是科技期刊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與責任[1]。電氣、電子工程是現代科技領域中的核心學科之一,更是當今高新技術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學科[2]。
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最權威的科學技術文獻數據庫,2016年至2020年SCIE收錄的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高達391016篇。其中2020年的記錄有101764條,在254個學科分類中,繼材料科學多學科、環境科學和化學多學科之后排名第4。電氣和電子工程囊括了幾乎所有的世界前沿研究,是現代科技領域的核心部分,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備受青睞。
在高速發展的學科背景下,實現電氣、電子領域科技期刊國際化,提升國際話語權,增強我國科技軟實力是我國電氣、電子領域期刊發展的當務之急。文章利用SCIE數據庫的統計數據,定量描述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中國論文產出,分析我國電氣、電子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旨在為我國此領域期刊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建議和參考。
二、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發表現狀
文章所用數據來自科學引文索引核心合集中的SCIE數據庫,數據下載時間為2021年8月27日。2016年至2020年SCIE收錄的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有391016篇,其中中國作者發文151538篇,占38.75%,位居世界第1。且中國作者論文的產出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年均增長率為23%。
截至2020年6月,電氣、電子工程領域共有3602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已足以將其歸入其學術領域中最優秀的1%之列,即高被引論文。近五年作者來自中國的高被引論文共1964篇,是排名第二的美國(784篇)的2.5倍,以絕對優勢位居國際首位。
2016年至2020年我國與130個國家/地區合作發表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45751篇,國際合作論文占比30.19%。
近五年中外機構合作發文數量每年增加1500余篇,與我國合作發文最多的前10個國家分別為美國(占中國全部SCIE論文的10.42%)、英國(4.23%)、澳大利亞(3.31%)、加拿大(2.94%)、新加坡(2.22%)、日本(1.34%)、韓國(1.1%)、法國(0.96%)、德國(0.83%)和沙特阿拉伯(0.71%)。
除美國外,中國與其他九國的國際合作日益密切,與美國合作的論文數量在2020年下跌,這可能與2019年之后中美貿易摩擦及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和打壓有關。
豐碩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國電氣、電子學科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科研水平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SCIE收錄我國2020年電氣、電子工程論文42479篇,而2020年SCIE收錄的8本中國電氣、電子工程期刊當年發文量僅為1010篇。但進一步分析發現,2020年SCIE收錄的8本刊有5本為近五年新收錄,且《電子與信息學報》《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等中文期刊被“SCI預備隊”ESCI數據庫的收錄,意味著接下來更多的中文刊可能被SCI檢索。
雖然與領先的研究水平相比,該領域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仍不足,尚有很大提升空間,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國家層面對科技期刊的重視及一系列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的推出,大環境在不斷改善,我國的中英文期刊均呈現出欣欣向榮之勢,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一)發表中國論文的主要期刊
2016年至2020年SCIE共收錄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151538篇,分布在277種期刊上,按發表數量從高到低排序,排名前5的期刊分別是IEEE Access(2020年影響因子3.367,中國作者發文26705篇,占該刊發文量的62.29%)、Sensors(2020年影響因子3.576,中國作者發文8675篇,占該刊發文量的38.68%)、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Materials in Electronics(2020年影響因子3.478,中國作者發文4866篇,占該刊發文量的44.30%)、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2020年影響因子2.757,中國作者發文3204篇,占該刊發文量的43.05%)、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20年影響因子5.978,中國作者發文2793篇,占該刊發文量的51.19%)。
中國作者發表論文時首選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出版的期刊IEEE Access。
IEEE是全球公認的專業學會,并且是國際上最大的非營利性學會,IEEE制定了很多電氣電子行業的標準規范,同時也檢索、出版很多專業的期刊、會議文獻。IEEE期刊在電氣、電子工程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這可能是我國很多作者選擇IEEE Access投稿的原因。
該刊近幾年發文量呈指數上漲也是促成此現象的重要因素,5年間IEEE Access發文量從811篇增長至17833篇,增長了21倍。
另外,該刊4~6周給出審稿結果,超快的審稿速度也是吸引作者的關鍵因素之一。我國作者在以上5本期刊上的發文占比都很高,且五年間在其中4本期刊上的發文量上升非常迅速。
5種期刊的影響因子均高于2020年SCIE電氣、電子工程類期刊的中位影響因子2.484,可見我國作者在發表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時,傾向于選擇體量大、審稿速度快、質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期刊。
(二)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和高產作者
統計2016年至2020年我國發表SCIE電氣、電子工程類論文的單位,以發文量從高到低排序,發文排名前5的機構依次為中國科學院(5042篇)、電子科技大學(4774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4477篇)、清華大學(3912篇)、哈爾濱工業大學(3256篇),5所機構的發文量整體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
主要作者分布是研究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重要方面,統計通訊作者發現,2016年至2020年發表文章數量排名前5位的高產作者分別是東北大學楊光紅(113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朱樟明(102篇)、東南大學孫偉鋒(91篇)、江南大學丁鋒(80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毅(70篇)。
值得注意的是,5位高產作者均是來自優秀研究機構的優秀人才,或擔任重要職位,或負責國家重要項目,皆在領域內擁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較大的學術影響力,是我國科研技術領域的中堅力量。
(三)國內高被引作者
我國2016年至2020年在SCIE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513554次,篇均被引9.99次。把我國5年間在SCIE電氣、電子工程領域的論文以被引頻次從高到低對通訊作者進行排序,排名前5的作者分別是總被引3649次的西北工業大學韓軍偉,從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總被引3647次的江南大學丁鋒,從事系統建模等方面的研究;總被引2629次的遼寧工業大學劉艷軍,從事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總被引2168次的北京科技大學賀威,從事撲翼飛行機器人等方面的研究;總被引2068次的東北大學楊光紅,從事故障針對與容錯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多位作者的研究方向涉及人工智能領域——當下最火熱的信息技術之一。2020年SCIE共收錄14本人工智能期刊,Q1區僅有4本,而目前國內與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的中文科技期刊僅有2本,英文科技期刊尚存在空白。
三、對科技期刊影響力提升的啟示
(一)吸引優質稿源,提高期刊影響力
國內相關領域期刊要進一步提升影響力,應努力提高發文質量,適當提高期刊的載文量,并盡量縮短審稿周期,以吸引更多的優秀稿源。
組建高水平的國際化編委和編輯人才團隊。通過制定合理的編委遴選方法和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使主編、編委、編輯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推動期刊良性發展[3]。
組約國際熱門方向、具有影響力的稿件。積極發揮編輯和編委會的主觀能動性,如通過編輯參加學術會議、拜訪科研機構的重點課題組負責人等方式,深入科研一線組約優質稿件,利用編委的學術影響力廣泛組稿,使編委會組約稿制度化[4]。
縮短期刊論文發表周期。利用專業投審稿系統提升編輯工作效率,通過以小同行分組細化審稿專家以實現精準送審,為優秀的、需要快速發表的研究成果開辟綠色通道,縮短出版時長,優化作者投稿體驗[3,5]。
(二)發展專家資源,深化專家辦刊模式
努力發展專家資源、深化專家辦刊有助于辦刊水平的提升。在期刊依靠專家資源的同時,還應重視為專家提供展示平臺。
拓寬期刊專家庫。編輯部可通過走進實驗室、與專家一起參加學術活動等方式,與專家交朋友,凝聚專家資源;同時應積極培養優秀青年學者,宣傳推廣他們的優秀科研成果,激發他們的辦刊熱情[3,5]。
充分利用專家資源。不斷為審稿專家庫注入新的活力以提高審稿效率;根據專家承擔的課題進行靶向約稿可豐富期刊優質稿源;專家在重要學術會議和微信上宣傳和展示期刊可快速打開期刊的受眾面[5-6]。
助力專家品牌建設。關注專家組建的專題、撰寫的稿件、最新成果,主動為專家提供展示的平臺;利用期刊平臺舉辦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培訓班,為專家提供線下學術交流的高端平臺[3,7]。
(三)創辦卓越新刊
期刊界應積極跟蹤國際熱點,結合學科發展需求創辦國際領先,尤其是能填補學科空白的新刊,使我國一流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贏得國際話語權。
找準定位。探索我國科技期刊與論文增長不相匹配,甚至出現期刊空白的領域,我國擁有學科和專業優勢的領域,國內國際正處于大發展期、論文多發階段的領域,創辦具有良好生存和發展機遇的期刊[6,8]。
專家辦刊。邀請領域內的杰出科學家擔任主編,組建一支在學科專業、英語和編輯出版水平等方面素質都過硬的編輯團隊,通過主編和編委的廣泛人脈向國際著名的專家學者約稿和宣傳新刊,快速提高新刊知名度[6,8]。
依托國際化的發布平臺。依托國際知名數據平臺、國內外各類新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推特等),借助電子郵件、搜索引擎、網站等多種渠道進行期刊數據傳播推廣,豐富期刊形態[6,8-9]。
四、結語
文章通過分析2016年至2020年SCIE數據庫收錄的中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發現我國在該領域科研成果豐碩,發文量和高被引論文均位居全球第一,發文量保持迅速增長的趨勢,與發達國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作者發文傾向于選擇高發文量、審稿周期短、影響因子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期刊,IEEE期刊在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相比研究水平,我國的期刊國際競爭力相對不足,期刊數量、發文量、質量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且對熱點領域的響應速度較慢,國內期刊尚未充分覆蓋一些熱門學科領域,細分學科的期刊甚至仍存在空白。
文章結合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論文發表特點,探討了期刊影響力提升的途徑,希望該研究能夠為我國電氣、電子工程領域期刊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何曉燕,王婧,張芳英,等. 2020年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盤點[J].科技與出版,2021(3):67-77.
[2] 張鑫,朱立業.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理論版),2019(5):142.
[3] 佘詩剛,曹啟花,王琳.基于CI值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資助效果分析:以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79-189.
[4] 段桂花,于洋,段為杰,等. SCI收錄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策略[J].編輯學報,2019,31(S1):54-56.
[5] 史敏,馬沂,王曉峰,等.找準定位,出版有特色的中文期刊[J].科技期刊發展與導向,2016(1):57-61.
[6] 王培,彭桃英,施業,等.中國英文學術期刊品牌建設的路徑思考國際化實踐為例:以Water Scienceand Engineering[J].科技傳播,2020,12(9):69-72.
[7] 邢愛敏,鄭曉南.打好專家資源牌辦好專業性科技期刊:以《藥學進展》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2):223-226.
[8] 楊蕾,王曉峰,徐雁龍.牢記辦刊初始心 服務科學大工程[J].科技與出版,2019,38(1):40-44.
[9] 孟耀.國外學術期刊媒介融合發展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8(23):98-99.
作者簡介 史敏,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余炳晨,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林志茂,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張婉鳴,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俞璐,本科,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