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雪萍
河南省扶溝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河南扶溝 461300
雞白血病早在1908 年就有過報道,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在我國最開始僅肉雞發病,2003 年以來陸續有蛋雞發病的報道,且發病率逐年提升。目前,在山東、北京、河北和廣東等地,雞白血病的發病率略高。
雞白血病的病原為雞白血病病毒,該病毒為RNA 病毒,是反轉錄病毒科,c 型反轉錄病毒屬中的成員[1]。目前發現的雞白血病病毒可以分為6 個亞群,分別為A 亞群、B 亞群、C 亞群、D 亞群、E亞群以及J 亞群,這6 個亞群還可以根據侵入和傳播方式,分為外源病毒A、B、C、D、J,其特點是不能通過染色體進行傳播,而E 亞群能夠通過染色體將雞白血病由父代傳給子代,也成為了內源病毒。內源病毒的毒力和致病力沒有外源性病毒強,所以在日常防范過程中主要是對外源性病毒進行預防控制。
這種病毒不耐熱,在高溫條件下很快就會失活,但是對寒冷的天氣抗性較強,在-60 ℃的環境下仍能存活數年且能夠感染易感動物。此外,該病毒對紫外線耐受,但對脂溶試劑的抗性較低,所以用脂溶試劑消毒時可以很好的將雞白血病病毒殺滅。
雞白血病病毒的傳播方式分為三種,分別是垂直傳播、橫向傳播以及通過蚊蟲叮咬或接種疫苗等進行傳播。通過垂直傳播先天帶毒的雞雖然在整體感染病例中占比不多,但是在這一疾病的流行傳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多數水平傳播受到感染的雞都是和先天患病的雞直接接觸后才感染的。
雞白血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患病雞和帶毒雞,患病蛋雞產出的雞蛋也帶有病毒,孵出的小雞也同樣患病。雞蛋帶毒的主要原因是患病雞在產蛋的過程中,雞蛋會在生殖器官中逐漸產生并通過生殖道進行產蛋,而患病雞的生殖道內有大量的雞白血病病毒,這些病毒會在產蛋的過程中移至卵蛋白中,導致蛋中就存在病毒,在雞蛋孵化的過程中,病毒也獲得了較好的生存條件,和胚胎一起增殖。而在存在病毒的環境下逐漸發育的雛雞會喪失對白血病病毒的免疫反應能力,孵出來后檢查雛雞血液中的病毒含量會升高,且不生成抗體。
2 周齡內的雛雞最易感染雞白血病病毒,且發病后死亡率很高,4 ~8 周齡的雛雞在感染該病毒后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降低,且生長為成年雞后產下的雞蛋通常不帶毒。10 周齡以上的雞基本不再發病。一些雞在感染該病毒后并不是持續性的向環境排毒,而是有一定的間歇性,且間隔時間并無規律,這使得雞在早期感染的診斷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2]。
目前,在防治雞白血病方面尚沒有很好的疫苗可以應用于實踐,所以對該病的控制應當從減少雞群接觸雞白血病病毒的概率上下功夫。雞白血病的垂直傳播是防控該病的最大障礙,所以在選取種雞的過程中應當仔細做好檢疫工作,在種雞達到18周齡后要用陰道拭子采集泄殖腔內的抗原,達到22 周以上時要對種雞進行病毒血癥的篩查,出現陽性結果后要對種雞進行淘汰。當養雞場需要從外部引入種雞、種蛋或者胚胎時,要在沒有感染雞白血病的地區或公司進行選購,且在選購的過程中應當對其進行雞白血病的檢查,引入后也要定期對該雞進行檢疫,凡是發現陽性雞應立刻淘汰。
雞白血病病毒對熱不耐受,又對脂溶試劑較為敏感,所以在預防和控制雞白血病的過程中對雞舍、孵化場等處進行嚴格的消毒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病死雞以及雞的排泄物也均有傳播疾病的風險,所以在處理病死雞時應當盡量選擇深埋或焚燒的方式,處理排泄物時也應當進行消毒加工或堆肥等無害化處理,從根源上切斷雞群感染雞白血病的可能。
另外,雞白血病在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免疫功能低下時更容易發病,所以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少雞群的應激反應,如果需要進行接種疫苗等較易產生應激反應的操作時,應當在進行操作前先給雞群飼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提高雞群的免疫能力。在雞患有其他疾病時,也容易引起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等,所以應當制定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對雞馬立克氏病、球蟲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等雞的常發疾病進行合理的預防[3],但在疫苗注射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雞白血病的防范,防止由于疫苗接種導致該病的大規模爆發。
同一養雞場不得在同一時間內飼養多種品系或不同年齡的種雞,這樣會增大患有雞白血病的風險。在運輸箱或孵化廳內,雛雞和雞蛋的密度也應當嚴格控制,盡量減少同箱內疾病的傳播,且在運輸和孵化的過程中重視消毒,不同來源的雞蛋不共用一個孵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