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少見多怪”,才能進入在線教育良治狀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近日在演講中表示,目前對在線教育的各種議論有點亂,原因在于對在線教育的認識普遍不夠全面、完整、深入、清晰,缺少明確的概念界定,在線教育仍在發展、變化,對在線教育的認識還處在發展階段。
“當下最急迫、最現實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改進方法,就是增進各方全面完整地了解在線教育的特性,然后根據它的特征、優劣、長短、利弊來使用它、管理它。增強公眾特別是在線教育使用方對在線教育的鑒別能力,從而看出‘多病并發的在線教育病在何處,在越來越多的人學會選擇、使用、恰當安排、與其他方式有效組合的時候,特別要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術技能,這樣才有進一步辦好在線教育的社會基礎,才能使各種管理與規范不至成為‘空中樓閣。”儲朝暉認為。
管理的核心價值是激活人
“管理的核心價值是激活人。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因此,如果管理者不能夠激活人,只能說明管理本身出了問題,而不是說管理價值的喪失。大部分情況下,大家把管理看成一種限制,甚至設計流程,也常常把流程變成控制本身,并不是讓它去提升人的效率。而這實際上違背了管理的價值。管理本身最大的價值是,讓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可以勝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管理實際上是在激發和幫助人的價值釋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陳春花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很多組織中的個體對于管理的感受只是約束,并未獲得賦能,所以要求‘去管理化,是因為管理者沒有承擔最基本的管理價值。人們更在意權力,更在意職位,更在意管控,這實際上是對個人價值的一種扼殺,或者是控制。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把管理本身的價值發揮出來,其實可以幫助到人。所以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去討論,我才堅持說,我們應該加強管理,而不是說‘去管理。”陳春花強調。
民族文化的根脈在鄉村
“看一個特定民族的文化,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必須去鄉村。因為城里已經形成了一種多元融合的或者說雜交的文化。鄉村文化如何體現?大概可以分三個層面去理解。”近日,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第一個層面是理念,就是做人的道理,就是接人待物處事的準則。這是人們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積淀下來的一種民族品格。但我們現在到鄉村旅游看到的,所謂在文化層面的傳承,經常是一種表象的描述或者說表象的臨摹。我們應當發掘鄉村文化中很重要的理念層面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斷弘揚。第二個層面是知識。知識的傳承往往是通過文化這個脈絡流傳下來的。比如冬至、小寒這些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老祖宗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傳承下來的東西,現在仍然管用。第三個層面是制度。制度是對人的行為的強制性、約束性規定。制度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如習慣法,還有很多鄉規民約。這些制度實際上構成了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基本的社會交往、經濟交往的約束和規范。”陳錫文表示。
不要把自主技術和開放、市場對立起來
“在今天這個發展節點上,關于自主技術有兩個問題要深入思考。第一個問題是第一方案和備選方案的關系。我們搞自主技術的動因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我們要做好積極的準備,但它是備選方案,我們不能將所有的‘卡脖子技術都自己做了。如果以‘卡脖子作為標準,很容易把備選方案做成第一方案。而且,中國經濟體量太大,一旦做成一項技術或產品,別的國家基本上就難再有優勢,經濟問題進而可能轉化為外交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真正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一定是必要的,但分清哪些必須由政府做,哪些完全可以交給市場做,也同樣是必要的。”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日前在演講中這樣表示。
“總之,中國‘十四五時期包括今后的發展必須更多地依賴創新,發展自主技術是必然的、必要的,但一定不要把自主技術和開放、市場對立起來,而是要緊密地統一起來。”姚洋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