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李離是春秋晉文公時期的人,在當時擔任晉國的理官。他的事跡見載于《史記·循吏列傳》,按照司馬遷的描述,李離剛正不阿,執法如山,嚴格按法律法規辦案,視法律為最高準則,不允許任何人踐踏。這種對法律尊嚴的高度守護甚至通過其自身顯現了出來。有一次,李離在例行查閱過往卷宗時,發現有一宗案件疑點頗多,隨著查閱的深入,李離發現這一宗案件實為誤判:自己因為對案件本身缺乏調查且聽信屬下的不實之言,最后竟將疑犯錯殺。得知真相的李離驚愧不已,他認為自己已給本國律法抹黑,因此不配再做理官,于是脫去官袍摘下綬印,命衛兵將自己捆綁起來押至大殿,等候國君對自己罪責的判罰和處理。
晉文公很愛才,當然不想就這么失去一位秉公辦事的好官。他親自為李離松綁,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這本是你下屬官員的罪責,實在不用你這個做上司的來承擔。”按說一國之君出來勸說,面子真是有天大,一般的人定巴不得會給國君一個臺階下。可李離仍不肯釋懷,他說:“我是長官,平常沒有跟下面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我在這個機關里拿的俸祿最優厚,也沒有與下面的人員分享過。如今有案情誤查而枉殺人命,卻還要把罪責推諉給下級,這種道理我是從未聽過的。”晉文公還要勸慰,李離說道:“斷案講求律法,錯判了刑罰的人就要親自背受刑罰,錯判了死罪的人就要自己背受死刑。您選臣為理官是要我能夠聽察細微隱情事理和決斷疑難案件,現在我查案有誤而枉殺人命,就應該被判處死罪。”說罷李離伏劍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李離伏劍,為法而然”。李離捍衛法律的尊嚴,為錯判案子承擔責任以身殉法的壯志,在中國的法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韓詩外傳》引用《詩經》當中的一句詩來評價李離,說其“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李離的事跡雖然浪漫和壯烈,但此事的另外一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倘若李離能做到所有案件明察秋毫,不偏聽偏信屬下之言且不在未完成充分的調查之前就妄下判決,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謂以死明志的行徑了。對于案件脈絡的厘清和把握本就是理官的職責,李離因為案情失察而失職,那么也就必須承擔起關于這種失職行為的責罰。
做官,一定要懂得廉恥。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不論官職大小,責任輕重,一旦造成工作上的失誤或做錯了事,決不能賴在官位上說三道四,巧言推責,而是要心存敬畏,勇于擔當、擔責。這不僅是為官做事的本分,更是對規章律法尊嚴的守護。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