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
每次拿到青青的書,總是迫不及待,挑燈夜讀,一字一句,凝神靜息,不覺日之將白。《訪寺記》是,《落紅記》是,《張愛玲傳》更是。一個如此有才情的作家,奉獻出如此多的文學精品,可謂當代文學之幸。
把我包括在外
海明威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后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然而,每個人又渴望成為一座孤島,把我包括在外,可以摒棄這紅塵的喧嘯,逃離塵世的紛擾,于世界之外,尋一方靜土,憩息其中,與生活疏離,保留一份天真與純粹。青青寫張愛玲,就寫出了她的“孤”,孤寒、孤傲、孤獨、孤單、孤零,才華蓋世,遺世獨立。“她一生的生活,可以凝成這句話,把我包括在外。”可以說,抓住了張愛玲其人和其作品的精魂。
“我有時覺得,我是一座孤島。”張愛玲如是說。她確實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時代,李白于盛唐,蘇軾于北宋,張岱于晚明,曹雪芹于清末,正是斯時斯世斯事,成就了斯人。錯過了這個時代,或斯人斯事,便你也不是你,我也不是我,璀璨的星空,浩瀚的宇宙,旖旎的情思,便都與其無緣。張愛玲的橫空出世是在孤島時期的上海,江山淪陷,文化凋零,張偏安于此,與滾蕩的時代潮流疏離,躲進小樓成一統,成就了自己的傳奇。張愛玲一生的足跡主要是在上海、香港、洛杉磯,最高光明艷的時刻便是孤島。然而,不管在什么地方,眾聲喧嘩之中,她都如一座孤島避居在熱鬧的都市,萬人如海一身藏,閉門即深山,市聲如潮,她卻渾然不知,只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溺逍遙,在一切潮流之外,沉湎于陳年舊事,去構筑自己的故事。
她在生活中亦如一座孤島,內心有著一片蒼涼的“冷”。從小,父母婚姻不諧,甚少得到家庭之愛,母親的呵護,父親的嬌寵,都是可望而不可得。孤標獨步、特立獨行的母親,落拓不羈、荒疏懶散的父親,都讓她感覺痛苦。尤其是父親將她暴打一頓并關半年禁閉,成了張愛玲一生的噩夢。而母親將其好不容易得來的800港元獎學金立刻丟進賭場輸掉,也讓母女關系從此掉進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終生難以愈合。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她也心生厭棄。“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都不喜歡。從小我們家里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她有一張穿旗袍的照片,眼睛斜睨,身體微側,額頭高揚,顯示出與這個世界的不合解。張愛玲對父親憎恨,對母親疏離,對弟弟輕藐,獨特的家庭背景,造成了她孤高涼薄的性格。她筆下的人物都懶洋洋灰撲撲地活著,沒有生氣。三段愛情、兩段婚姻,都沒有圓滿結局,亦使其如孤鸞舞鏡,斷雁孤鴻,獨翔天際。
縱我不往 子寧不來
她是嘉寶的信徒,信奉“我要單獨生活”的原則,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平生債務全還遍,唯欠梅花一首詩。在洛杉磯23年,她只見過3個人,平時足不出戶,沉溺于自己的生活之中。然而,她又被紅塵裹挾,掬取一朵浪花,借紅塵一隅,揮灑自如,活得風生水起,成就一樹絢爛,活成了一道風景。
她的內心也是熱烈的,于親情,她一生深愛著母親,不知不覺活成了另一個黃素瓊。于父親,她到晚年,還在懷念父親帶她讀詩文、喝咖啡時的情景。她深愛著姑姑,姑姑寧缺毋濫的愛情觀,不能不對她有所影響。她對友情傾心付出,與炎櫻形影不離,與蘇青相互欣賞,與宋淇、鄺文美夫婦終生交好。對愛情,則有點飛蛾投火的味道。她一生最愛的是胡蘭成,明知胡濫情,卻能容人之不能忍,對其傾盡所有,傾心相許。因為胡的漢奸之身,更因為張愛之深切,胡張之戀歷來為世人詬病。然究其根本,則有其必然之處。以張愛玲這樣的曠世才女,其幽微曲折的心思,非一般人能懂,而胡既有才情,又懂文字;既博聞廣見、善解人意,又世事通透、人情練達,很容易就能俘獲她的心。從文化氣質來說,兩人都出身于舊家庭,學問修養相近,情趣愛好相同,有很多共同話題,所以燃燈夜坐,有說不完的話題;張經歷單純,孤高冷傲;胡閱人無數,風流多情,善于投其所好。作為一個成熟的男人,完全符合張對于愛情婚姻的一切想象,猶如一朵花遇見了春天,久旱之人遇見了甘霖,期望現世安好情投意合。兩人與舊時代相契相洽,與新時代則格格不入,在孤島特有的文化氛圍里,惺惺相惜,一見傾心,也在情理之中。張在其散文《愛》中說,“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沒有煙火氣的愛情,注定是不能長久的。在兩者關系中,胡是從容的,遠近隨意,收放自如。到老年,張成了他感情世界中最津津樂道的談資。胡人格卑污,沒有骨氣更沒有道德感,張不過是他諸多艷遇中的一抹紅。他于她,卻是春日暖陽下盛開的花,冬日寒屋中的一盆炭火。沒了他,她將是枯萎了,心里早已是千瘡百孔,再難復原。與桑弧的一段情,則始終是糾結壓抑的。聽到下雨,她寫道:“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她愛胡蘭成愛得熱烈,愛桑弧愛得小心翼翼。一次桑弧來探她,她假裝不經意地問:預備什么時候結婚?他笑了起來:已經結過婚了。“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去。但心里是喜歡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這話是說給胡蘭成的,在桑弧這里又何嘗不是。
張愛玲喜歡寫月,想起她,總會想起天邊的冷月,所謂冷月照孤魂是也。青青在第三章《月色泠泠》中說,“在我閱讀張愛玲的過程中,我一直能看到月亮,獨立于人世之外,帶著蒼涼的悲憫,好像她的眼睛。”她氣質里的清冷與涼薄,如同秋月一般無二。永遠高高在上,冷眼旁觀人世,一片荒寒。張愛玲的作息習慣是晝伏夜出,是和月亮同進退的人。在她快要死的時候,“有一天,她走出公寓去取信,看見了月亮。寒冷的一彎,像個匕首。她不覺心下一凜,是的,收割的時間到了。”臨死前,她從容收拾好一切,將自己的重要證件放進手提袋里,留在門邊。她不再進食,慢慢地躺在毛毯上,月亮的光每天晚上增加著清輝,一地水銀瀉進來。她聽到從月亮上流下來的音樂,細細的簫,遠遠的胡琴,先是緊拉,然后慢慢地遠去,只有一會兒,那銀輝收起,滿窗黑暗。爐火燼了,火萎了,她也要走了。
嚶其鳴矣 求其友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讀青青的書,總能讓人不知不覺沉進去,與書里的人融為一體,仿佛又隨著人物活了一回。與青青相識,是在3年前一個寒露初凝的清夜。她坐在長凳上,一頭烏黑的長發如黑漆漆的瀑布般傾瀉腰間,讓我想起許多古詩里的句子:“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單衫杏子紅,雙鬢鴨雛色”,“云髻峨峨,修眉聯娟”。還有王爾德形容卡門的句子:“她的頭發,像烏鴉的翅膀一樣又黑又長”。那天拿到了她親筆簽名的《訪寺記》《落紅記》《白露為霜——一個人的二十四節氣》,一看之下,大為驚艷。回家后,展卷夜讀,手不釋卷。那些清新洗練的文字,像秋日清晨草葉上顫動著的露珠,令人心醉。《落紅記》中的蕭紅,形象活潑生動,呼之欲出。邊敘邊評,體例新穎,文字跳脫隨意,筆力老到雄健。文中多點睛之筆,是研究和敘寫蕭紅的著作中的扛鼎之作。一讀之下,如電光石火,粲然相擊,心靈受到極大震撼。
讀了《訪寺記》,不覺沉浸其中,心醉神迷。40多家寺院,在她的筆下婉轉多姿,風采各異。她將細膩的心思融入其中,如正午樹葉間斑斑駁駁篩下的細碎陽光,向你娓娓述說著這座廟宇的前世今生,連同生活在其間的人,偶爾的訪客,廟里的古樹,樹上的寒鴉,都融入暮色蒼茫的古寺中,有了一種茵蘊的氣息。她在這里輕嘆、悄吟、沉迷、思索,看寒梅著花、桂子閑落、云游檐頂、月印水底。夜靜庭空、萬籟俱寂,清泉淙淙、幽鳥鳴囀,冷月幽花、細雨清澗,歷歷如在眼前。“窗外突然鐘聲轟然,星星似乎被震落在院里。”“夜鳥在黑夜里發出夢囈一樣的唧噥。”“鳥鳴如雨一樣從樹上流下來。”好久沒有讀到這么美的散文了,讀這樣的文字,猶如置身世外,山風陣陣,泉水泠泠,竹影曈曈,星月在手,慧心禪意,陶然忘機,雜念頓消。
《采藍》《小桃紅》《白露為霜——一個人的二十四節氣》,是青青的自傳體散文,寫她童年、少年的往事。《小桃紅》中,她用20種花喻示20個人的命運。她寫枝干虬勁的老梨樹下白發蒼蒼的奶奶,寫明艷動人的桃花樹前嬌美風情的養母,構成一幅生動明快的畫面,栩栩如生。文章的畫面感極強,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一個身穿粉紅褲子、紅兜肚上衣、梳著羊角小辮兒、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正一蹦一跳從田野上走來,而能干慈祥、多才多藝的奶奶在院子里忙碌,那個才氣橫生又處處失落的浪子三兒正在院里熱鬧地忙碌,或望著天空心思浩渺,遙望著不可知的未來,把他一生的傷痛一次次地展現在幼小的青青面前。青青在奶奶家的田野里寂寞地生長,就像蕭紅在爺爺家的后花園里寂寞地生長。所以你讀蕭紅傳,就如讀青青自己。文章金線銀鉤,通篇貫穿著對故鄉、童年、田野、親情的濃濃回憶和暖暖情懷,有一絲淡淡的悵惘和憂傷縈繞其中,有這樣一篇文字,整個冬天都變得暖暖的。
星漢燦爛 若出其里
讀《張愛玲傳》,如烹好茶,如品佳茗,細細體味,慢慢咀嚼,頓覺口角噙香,萬物生輝。
以小說之章法謀篇布局。作品從胡張戀寫起,中間穿插女作家潘柳黛質疑張愛玲貴族身份的刻毒言語。青青從張愛玲的身世談起,寫了她童年、少年時成長的經歷,寫她的祖父張佩倫與祖母李菊耦的婚姻。青青在書中把張愛玲的母親寫活了,給讀者幾近顛覆性的新鮮感。那個標新立異、新潮時尚、勇敢輕盈,如精靈一樣的母親,肯拋下一雙兒女,遠渡重洋,可謂女性解放的先驅。唯此母才能有此女。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其性格打扮與為人處世風格,都有母親的影子。因為太缺愛所以渴望愛,她像救命稻草一樣珍惜胡蘭成稀薄的所謂“愛情”,就都有了背景鋪墊。寫完家庭,以及在香港求學的經歷,就開始寫張愛玲的“海上傳奇”,一路順理成章地寫下去,如行云流水,構思精妙,匠心獨運,既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又獨立成章,聯綴得體,搖曳生姿。
以學術之技法鉤沉淘漉。青青史料搜羅之廣,考據之深,令人感佩。她草蛇灰線,細針密縫,用恰當的史料穿綴起張愛玲的前世今生。為得到第一手資料,她用5年的時間,她親自到天津、上海、南京、香港,走訪搜尋。凡張愛玲足跡所到之處,必親自造訪,尋覓、觸摸、回味、感悟。不矜細行,不遺余力,使作品充滿了立體感、現場感,一個個場景躍然紙上,色香味俱全。對文字資料,她刪繁去簡,爬羅剔抉,探嘖索隱,披沙爍金,將其自然地揉入字里行間。寫張愛玲的家世,至今所見,沒有比她寫得更全更細更真切的。特別是寫張愛玲與賴雅的婚姻,青青通過考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賴雅。他少年早慧,是個出色的文學天才,17歲進賓州大學文學系,20歲以前寫出《莎樂美》詩劇,21歲進入哈佛讀碩士,23歲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青年成名,幫助了無數作家。他有著火一樣的熱情,張愛玲對賴雅一見鐘情,二人10年的婚姻生活也還算和諧。張愛玲的死是從容的,死前,她有條不紊,從從容容整理遺物,與人間告別,不帶一絲殘留和牽掛,死得干干凈凈,體面從容。青青以冷靜的筆觸寫張愛玲的凋病殘年,從容不迫,娓娓道來,筆鋒老道,心緒平和,給人一種“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的感覺。有這樣的死,也是一種圓滿和成全。這些史料的挖掘,是青青踏破鐵鞋搜求尋覓所得的結果。
以散文之筆法繪情寫意。青青的作品文筆優美,流暢自如,已經達到了現代散文的典范。她善用白描手法,各種比喻信手拈來,文字有電影的畫面感,如石落清泉,泠泠有聲,讀來齒頰生香。蕭紅的作品是無盡的荒涼與寂寞,張愛玲的作品是深入骨髓的蒼涼與落寞。蕭紅如蔓草,漂泊不定,零落無依,總希望依附攀緣,尋得一絲溫暖;張愛玲如曇花,冷傲自持,內心豐盈,希望在暗夜里開出花來,清香遠逸。兩人雖有蓋世才華,卻未得到半世溫暖。但她們活出了自己,為文壇留下了永久的佳話和別具特色的美文,值得我們永久紀念。
以繪畫之手法揮毫潑墨。青青用繪畫之手法,或寫意,或渲染、或工筆細描,或大膽潑墨,寫出了山川景物和人物的獨特韻味。蕭紅和張愛玲,她們都是時代的歌者,她們用自己的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的風云際會,使我們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觸摸那個時代的余韻脈搏。否則,我們只能在干巴巴的教科書里去尋蹤覓跡,卻無法把握那個時代的氣象紋脈。她以滿腔的熱忱,穿過歲月煙云,寫出獨特的這一個——我眼中的張愛玲,給我們奉獻了一份饕餮大餐,可謂是文學界的一大瑰寶。
心之憂矣 於我歸處
蕭紅曾感嘆:“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她想飛,卻怎么也飛不高,其凄涼悲楚的一生令人嘆惜。張愛玲冷傲的背后其實是無盡的寂寞,她用一層薄薄的殼裹著,用以維護自己的自尊。看她們的人生,總讓人敬慕之余,不勝唏噓。
馬卡姆說:“如果必須離開你曾經住過、愛過、深埋著所有過往的地方,無論以何種方式,都不要慢慢離開,要決絕地離開,永遠不回頭。不要相信過去的時光才更好,它們已經消亡了。雖然未來藏在迷霧中,叫人看來膽怯。但當你踏足其中,就會云開霧散。”一個女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繁花密柳能立得住,冷雨寒霜能經得起,蜜語笑顏能冷眼觀,傲慢歧視能淡然看。如此,才能夠從容自信地安排好自己的人生。這一點,蕭紅做到了,張愛玲做到了,青青也做到了。
青青是注定要進入當代文學史的,有如此才情,如此錦心,如此佳作,為當代文學奉獻出一片水草豐美的菁菁花園,必然會永久地被人記住。作為一個深深地喜愛她的作品的讀者,我在這里深深地為她祝福。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