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丹揚 李珺瑋
【摘要】城市歷史街區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城市旅游、文化輸出、商業開發的各項功能,而不同的城市歷史街區因為地理區位、經濟發展、歷史人文等各種原因的影響,發展的成果也不盡相同。本文以天津“五大道”歷史街區為例,從不同身份的群體入手,探索環境因素與建筑因素對于歷史街區價值認知的貢獻,以此來揭示歷史街區價值認知的共性特征,為城市規劃者、經營者提出開發策略并提升市民的城市參與度。
【關鍵詞】歷史街區;市民群體;體驗價值;開發策略
1、前言
近年來國際學術界都非常關注歷史街區的價值認知問題。 史蒂文·蒂耶斯德爾提出:歷史街區所擁有的獨特的歷史建筑和城市景觀都很稀缺,其中包含了審美價值,環境價值,資源價值,城市背景價值,建筑價值,歷史價值,經濟和商業價值,以及地方的價值。天津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五大道”是天津著名的歷史街區,原屬英租界,本研究基于魏遐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的案例,對天津“五大道”這一街區進行實地調研,構建出體驗價值的結構維度與指標,力求從中探索出其中的相關因子對該歷史街區地塊的影響程度大小。
本研究將街道、綠化、市政設施、公共交通和商業生活作為環境體驗維度的測量指標,將高度控制、建筑保留、建筑改造、歷史文化、內部空間作為建筑體驗維度的測量指標,生成調查問卷對人群進行發放,最終回收問卷65份,有效參與率81%。數據來源樣本的男女數量比例大致為1:2,并且以20-40歲的年輕人較多,其中20-30歲又尤為突出;同時數據來源樣本的覆蓋人群也較為合理,基本上涵蓋了在“五大道”地區進行活動的各類人群,數據基本上可以代表各不同人群的訴求。
2、分析
基于不同群體的實證分析,我們發現不同人群對于歷史街區的環境體驗度都要高于建筑體驗度,這表明“五大道”城市歷史街區無論是在建筑環境營造或者是城市環境營造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關注度與市民認可度,同時對于建筑體驗的因素反而是排在了環境體驗之后。由此,對于歷史街區的環境發展,它營造重點應該在于保留并強化它的街道尺度。依據上述得到的結果,大多數人比較認同的是“五大道”街區內部的街道尺度為10米左右。保持這樣的一種街道寬度無論是保留還是日后的改擴建都能夠比較好的尊重歷史,保留租界時期-民國時期的歷史面貌,同時非常適宜行人在其中行走。這樣一種街道尺度能夠對機動車流形成一種限制,雖然有可能造成一定的堵塞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能夠大幅減少噪音的污染。而根據上述調研,極少的噪音污染也成為了五大道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同時完善相應的基礎設施,如座椅的布置、綠化的覆蓋等,這樣能夠較好呼應城市參與者的心理切合點。
其次,在建筑體驗認知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人群目前主要關注“五大道”街區建筑保留的現存狀態,這恰好反映除了“五大道”在建筑活化利用與歷史文化價值保護與開發方面的欠缺,其背后的商業開發與更加較為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并沒有得到非常充分的發掘。
筆者采用空間矩陣法,將天津“五大道”街區分為若干區域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將綠化因子與市政服務(座椅-照明-無障礙等)因子作為歷史街區空間關系的衡量要素,探究它們在不同街區位置的空間分布形成的關系。
從空間矩陣分析中,以9號地塊(名園廣場)為中心,1km為半徑的綠化輻射帶內,綠化因子對于人群的吸引力較強,這表明不管是游客還是其他身份的人群都需要一個“封閉”街區內的開放空間,但是這樣的綠化因子起到的影響不斷隨著街區相隔距離的增加而減弱。雖然幾乎在每一塊區域中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綠化覆蓋,但是真正能起到影響性的綠化因子并不多,這也是不同人群對于該影響因素反應較大的主要原因,綠化因子如何能夠走出歷史建筑的“圍院”而參與到街道上的公共生活中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機遇與挑戰。過少的休憩座位與不及時的后期維護成為了不同人群詬病的主要原因,游客長時間的步行缺少椅子或者公共服務中心,街區缺少有效的盲道為殘疾人服務等。
通過SD法分析得出,前5個有關于環境因子下的綠化因子與街道因子的問卷中,滿意基本上占大多數。這反映了兩者作為環境因子下的街區主要影響變量,在市民認知體驗上是比較好的。但是從第四題有關市政配套設施類的問題回答中,一般的比重占了絕大部分,這與上文從空間矩陣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比較契合的,再次說明不同群體認為市政設施因子也是歷史街區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后面有關建筑體驗的數據構成中發現,不同人群對于建筑改造再利用現狀保持了較為認可的態度但是并沒有出現非常認可的情況,這再次反映出這方面的發展潛力還是有待挖掘的,而這種建筑商業活化又可以和歷史文化發掘結合起來,達到二者相輔相成的目的。結合上述問卷中關于增加哪一類商業服務設施的數據,我們發現不同類型的人群對增加餐飲類的要求較多,其次為購物。而其他選項也為該街區的發展方向提供了若干種可能性,如果能將“五大道”歷史街區發展與城市周邊地區發展能夠融為一體,那么該街區將會煥發更多的生機活力。
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歷史街區的環境體驗價值是人們首先關注的重點,而建筑體驗價值中的關于建筑現狀因素又是吸引不同人群的最為重要的因素,這反映了在天津當地發展洋樓經濟的大背景下,政府通過對“五大道”街區的環境保護與塑造來保留歷史的記憶,同時也進行旅游開發來振興該街區。但是這次調研還顯示出,五大道在環境因素(市政維護)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缺少適當的休憩空間與休憩設施、照明不能起到很好指向性等,而且在建筑因素上,對于建筑改造與商業開發不足,不同人群對于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關注度較低,這可能與被訪者的受教育程度與生活狀態等因素有關。而這些數據為當地甚至是有關歷史街區的保護與發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推動旅游業從觀光游到休閑游、體驗游的轉型升級,深度挖掘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鮑懿喜.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特性[J].人文地理,2012,27(4):49-53.
[2]魏遐,潘益聽.濕地公園游客體驗價值量表的開發方法——以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6):1121-1131.
作者簡介:
通訊作者:李珺瑋(1998.09-),男,漢,江蘇南通,碩士,職稱無,研究方向:建筑環境理論與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