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留守老人是我國城鎮化發展帶來的系列問題之一,社會工作是緩解留守老人問題的諸多嘗試之一,通過提供專業服務可以緩解留守老人的生活、物質、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困境。本文基于在社區的實踐研究,分析留守老人面臨的困境,描述手工藝術在留守老人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以緩解老人孤獨感,擴大留守老人的社交網絡,幫助其尋求自我價值。
關鍵詞:手工藝術;留守老人;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據《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1]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7.9%,首次超過少兒人口;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重11.9%。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快、來勢猛,在農村地區尤其突出,在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社會資源不足。隨著經濟的加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2017年11月,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顯示,近年來,我國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2016年已達64.7%,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農村年輕勞動力的外流,導致家庭日漸空心化,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是指戶口在本村的子女每年外出務工時間達6個月及以上,自己留在戶籍所在地且60歲以上,身邊沒有贍養人或者贍養人沒有贍養能力的農村老年人。據2018年12月第二屆中國農村養老高峰論壇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尚有1600萬農村留守老人,約占我國老年人口比重的6.4%。由于年輕勞動力的流失、農村普遍的公共資源稀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和設施,許多農村老人無人照顧,呈現出“被迫自養”的特點,農村留守老年人養老問題面臨巨大的挑戰。
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對此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現有的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養老模式、養老保障、生活照料、經濟供養、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子女外出務工對老年人的經濟、生活及精神影響都較大。宋月萍(2014)[2]認為子女提供的經濟支持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影響并不明顯,老人對于子女的精神支持反應更為敏感;慈勤英(2016)[3]提出家庭養老在社會轉型中的農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村家庭的代際關系發生變化,反哺式的孝文化異變成“不給子女添麻煩”,子女在養老過程中往往出現無能和缺位的現象。劉珂(2019)[4]、連雪君(2019)[5]和劉昱君(2013)[6]等學者認為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力量,在服務過程中扮演著關系協調者和治療者的角色,有助于留守老人協調社會關系和親子關系,建立支持系統等。有關留守老人的研究中對于留守老年人的社會工作實務層面的經驗總結和具體運用描述較少,特別是對于某一具體手法下的留守老人社會工作實務運用描述較少。藝術療法是以藝術活動為中介的一種非語言性心理治療,通過舞蹈、繪畫、喜劇、音樂和手工等方式,以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介入,使服務對象釋放被壓抑的情緒,幫助服務對象對自己潛意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穩定和調節情感,消除負面情緒。與普通老人相比,農村留守老人生活更為艱難,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支持。解決好農村留守老人的關愛服務問題,對于老人子女來說相當重要,可以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之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價值。本文以在G省F縣社區對留守老人開展手工藝術活動的實務為例,分析手工藝術在留守老人實踐中的效用。
1 農村留守老人現狀
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村留守老人主要面臨著經濟供養不足、生活照料缺乏及精神照料缺失等問題,這主要是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下降、缺乏針對性的社會保障政策等原因造成的。
1.1 生活與疾病照料缺乏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依舊是農村留守老人的主要選擇,農村老人受傳統思維影響較深,堅信“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只有沒有子女贍養的老人才會去機構養老,對于機構養老存在偏見與抗拒情緒,將其視作一種“丟人”的體現。此外,部分老人始終將“家庭”作為全部的養老依托,不愿離開這個熟悉的空間和領域,對于換到陌生的環境里十分不適應,因此即使有子女將老人接去其務工的城市,大部分老人也是抗拒的。但“留守”的家庭養老模式使得老人很難享受到傳統家庭養老意義上應有的生活照料,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個人自理”,這一照料負擔下落到女性留守老人中。務工地點距離較近的子女相對務工距離遠的子女回家探望更加便利,但由于生存壓力及工作壓力較大,即使務工地點距離近的子女也難以在生活照料層面給予老人幫助。“照料者”這一角色的缺失在老人生病時體現得更為明顯,由于醫療資源的匱乏、經濟收入的限制和不愿為子女添麻煩的心理等多方因素的影響,農村留守老人常常不愿意去醫院接受詳細的檢查或是深入的治療。有調查顯示,60%以上的老人在生病時常選擇吃點常備藥,而不是去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生病住院時,89.2%的留守老人無人陪護照看。農村留守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斷下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持續增加,目前已達4000萬。照料失能老人給家庭帶來的是難以承受的沉重負擔,而農村失能老人的處境更為艱難,子女外出打工,農村失能老人缺乏主要的照料主體,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衣食照顧已屬不易。
1.2 經濟供養不足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由子女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為老人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供養,農村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人們的經濟狀況,子女每月會給予老人一定的經濟支持,提升了老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由于在城鎮生存壓力較大、許多子女要兼顧下一代養育和養老,事實上能夠為老人提供的經濟贍養十分有限。子女很少給老人提供直接的經濟支持,主要是提供實物支持,如生活用品、糧食、家用電器等,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經濟支持。有研究表明,63.7%的農村留守老人主要依靠自己和配偶的勞動取得經濟來源,在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收入中,僅16.3%來自承擔贍養義務的子女的經濟支持,42.3%的農村留守老人年收入不足1000元,低于國家貧困線。因此,許多老人仍依托土地從事勞力勞動以維持生計,并且由于農村家庭結構在縮小,子女外出打工后,原有的農業勞動份額就會轉移到老人身上,子女外出反而增加了部分老人的勞動量,增加了老人的農業勞動壓力。盡管收入很低,但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支出卻很大。一大支出是生活支出,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往往還承擔著隔代撫養的責任,中青年外出打工,將家庭成員中的老人和小孩留在農村,老人成為孫輩事實上的養育者和監護人,使得老人將自身所擁有的贍養資源隔代轉移,老人實際所享受的贍養資源有限,沒有顯著的變化。
1.3 精神照顧缺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青年外出務工,老人、小孩、婦女受年齡、身體、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成為留守在家中的人員。農村留守老人往往不是獨立存在的群體,其常常伴隨留守兒童同時存在。大部分農村留守老人成為孫輩事實上的照料者和監護人,隔代撫養在加重老人負擔的同時,也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給予了老人精神慰藉,孫輩成為老人們的“陪伴者”。但對于沒有孫輩陪伴的農村留守老人而言,與外出務工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其精神的重要慰藉。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身體機能、社會地位、家庭權利等的衰弱和喪失,老年人在這一時期往往會產生極大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對親屬陪伴的需求會增加,但由于子女外出打工,農村留守老人依賴感和陪伴的需求無法得到有效的滿足。子女對老人的關心與幫助往往停留在日常生活和基礎物質的滿足上,缺乏精神層面的慰藉和有效陪伴,絕大多數農村留守老人時常感到孤獨。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的缺失對其心理影響較大,有研究表明,“欠發達地區留守老人的公共文化生活幾乎是一片空白,從留守老人自我心理感受來看,78.6%的老人會覺得孤獨,46.2%的老人會覺得害怕,21.54%的老人會經常覺得情緒低落。
2 手工藝術在留守老人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
本文基于對G省F縣社區的實踐研究,通過在社區為留守老人開展手工藝術活動、與當地電商平臺合作等方式,為社區留守老人提供服務,緩解其孤獨感,為其提供慰藉和陪伴,在服務過程中提升其自我認知和自我獲得感。
2.1 擴大社交網絡
手工活動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在社區開展,起初參與人數并不多,隨著大家的好評和反饋,參與人數逐步增加。社工每周帶領老人們做各類手工,如手工剪紙、手撕畫、貼畫、彩筆畫、藝術紙花等,在做手工的過程中,大家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對于有疑慮或是不會的地方,會主動尋求其他老人或是社工的幫助。在共同做手工的過程中,老人們會聊聊天,各自介紹自己的名字、年齡、住址、家庭情況等。老人們會在聊天過程中聊起過往的經歷和家里的事情,會有獨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每當聊起這些內容時,他們都會很開心,群體間獲得了認同感和共鳴。人在老年期往往更具有日常陪伴和與人交流的需求,但子女外出打工,孫輩去學校上學,留守老人缺乏能夠交流的對象和傾訴者,這加重了他們的孤獨感。但在手工活動中,留守老人們相互認識、相互幫助,擴大了原有的社交體系,認識了同一社區的其他老人,增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日常生活中也有了可以溝通交流的對象,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和友誼。
2.2 尋求自我價值
子女外出打工,老人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重心都放在了養育孫輩上,專注于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層面,這一過程中,老人們并不具有強烈的“自我”。在手工活動中,社工讓老人們畫一幅以“我夢想中的家”命題的圖畫,許多老人都將子女、孫輩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而“我”卻被縮小在角落或是背景里。他們渴求子孫承歡膝下,卻又愿意為子女無限付出和奉獻。在圖畫的講解過程中,老人們都表示如果可以,當然希望孩子們都在身邊,但為生活所迫,子女必須在外打拼,他們愿意理解。社工開始引導老人們追憶年輕時代的自己,在沒有子女時,“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子。過去已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在筆下和手工里將它展示出來。
在做手工剪紙和藝術紙花的活動中,許多老人表示自己眼睛看不清、手不靈活無法使用剪刀等等,諸多的理由讓他們害怕和擔憂,但在社工和其他老人的鼓勵下,他們愿意拿起材料嘗試,并開口尋求他人的幫助。愿意嘗試和尋求幫助這兩個簡單的動作,對老人們來說是極為困難的,但隨著活動的展開和關系的建立,這一現象發生了改變。他們愿意嘗試,享受做手工的這個過程,為自己通過雙手完成的作品感到自豪和驕傲,獲得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3 結語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和農村勞動力的不斷流失,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社會更加關注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社會工作在介入留守老人的實務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幫助老人建立社交網絡,尋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獲得感。藝術治療作為一種理念,將潛意識融入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將具體的手工制作過程與社會工作方法相結合,使老人能夠在創造過程中實現價值、尋求認同并進行溝通。用藝術的理念提供服務,更容易延展留守老人的自我世界,加深他們對外的感知并和外界溝通,營造積極生活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國家數據網,2019-02-28.
[2] 宋月萍.精神贍養還是經濟支持:外出務工子女養老行為對農村留守老人健康影響探析[J].人口與發展,2014,20(04):37-44.
[3] 慈勤英.家庭養老:農村養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務[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69(02):12-15.
[4] 劉珂.社會工作視野下的農村養老問題[J].戲劇之家,2019(23):229+231.
[5] 連雪君.社會工作可積極助力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脫貧”[N].中國社會報,2019-08-19(004).
[6] 劉昱君.對老年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照料的分析[J].理論觀察,2013(11):54-56.
作者簡介:程華(1997—),女,貴州遵義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