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經濟方式的變革與社會結構的變動等因素使國內環境日趨復雜化。為應對此困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完善人民、行政以及司法等三類調解工作的聯動工作體系,因此,推進以民間調解為典型的基層治理工作已刻不容緩。本文以重慶電視臺《大城小事》節目為民間調解的典型,結合現代民事調解手段,探討民間調解工作在觀念創新、方法改進和制度建構中體現的溯源與反思、勇氣與智慧、平衡與選擇的法律藝術,旨在借鑒其成功經驗,充分發揮民間調解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民間調解;群眾性;法律藝術;《大城小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3-0-02
0 前言
當前,科學技術、網絡技術、生物技術等高速發展,中國正處于經濟急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新型糾紛在國內復雜的發展環境中涌現出來。這不僅對調解員的專業能力、法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對人民調解的基層治理方式和治理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基層社會中涌現出的眾多糾紛,合理地利用民間調解機制是社會各界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民間調解因其親民性、群眾性的特征,在處理民事糾紛時具有巨大優勢。同時,如何掌握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平衡,如何探索多元化調解形式,如何使糾紛調解工作落到實處是人民調解員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在這個層面,重慶電視臺播出的一檔普法調解類節目《大城小事》以群眾化的視角開拓性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其以“媒體+實地+調解”的形式,以人民調解為背景,聘請資深人民調解員深入群眾生活,開展實地調解工作,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的積極性,達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調解協議,從而幫助訴求者解決糾紛,宣傳人民調解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職能作用。為探討民間調解工作蘊含的社會價值及其對社會和諧穩定產生的積極作用,本文以《大城小事》為調解形式的典型,結合現代民事調解形式深入群眾的特性,著重分析民間調解工作在觀念創新進程中的溯源與反思,在制度重構中的勇氣與智慧以及適用方式上的平衡和選擇及其體現的法律藝術。
1 觀念創新:溯源與反思的藝術
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在十四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要求,其中特別強調要完善人民、行政和司法等調解機制的聯動工作體系,建立社會多元化糾紛解決預防機制。按照黨中央指示,各地應如何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是司法工作者、人民調解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國現行調解機制分為法院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和人民調解等類型。前三種調解方式以公權機關介入為主,具有強制性、權威性等顯著特征,其過程較之人民調解更為嚴肅;而人民調解,即俗稱的民間調解,相較而言更具親民性和非強制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院大開訴訟之門,案件急劇增加,面對越來越多的基層糾紛,在舊制下無論采用何種傳統的司法調解方式,其糾紛解決主體大多限制于人民法院和法官,這顯然無法應對日益增多的訴訟現象。當原有的調解方式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時,理性而冷靜地反思,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已有學者提出,現代基層治理需要構建以法院為主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以此在減輕法院壓力的同時,充分發揮社會的解紛能力[1]。此外,《大城小事》節目以史為鑒,通過回顧歷史沿革,借鑒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馬錫五審判方式,讓調解人員走出法庭、深入群眾、傾聽民情、就地解紛,用生活化、非要式化和親切的語言,用讓群眾易接受的方式,調解錯綜復雜的家庭矛盾,打消當事人的后顧之憂,拉近基層群眾與司法機關的距離,取得群眾對司法機關的信賴[2]。馬錫五審判方式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司法實踐中一場深刻的制度創新與變革,它既體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親民性特征,又向普羅大眾宣揚了民主團結的新觀念,此舉對我黨以群眾路線為根本原則具有典型意義。民間調解機制從產生到發展無不蘊藏著對傳統司法調解體制的沖擊與革新。同時,近現代的社會矛盾變化、信息技術變革、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無不蘊含著對傳統司法解紛機制的沖擊和革新。每一次沖擊和革新又都蘊藏了一次新的機遇和突破,民間調解機制一次次為人民調解體制改革這一促進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注入“生命之水”和“力量之油”,在一次次沖擊和革新下完成觀念的創新,實現制度改進和技術突破。正如有關學者所說,社會矛盾變化、信息技術變革和國家治理觀念的發展這三股力量的匯聚,才是推動中國調解體制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3]。
2 方法改進:平衡與選擇的藝術
思想的轉變必然影響行動方式的改進。民間調解正是以制度創新為目的,以實踐嘗試為手段,在平衡與選擇中品味、領悟。民間調解的現有問題是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社會摩擦、碰撞的必然結果,要在現代的多元化糾紛治理機制中保證民間調解的應有地位,完成治理新時代的法制化轉型,尤其須重視法制框架下對現有民間調解中的情感價值觀和法律價值觀、調解手段和調解目的的優化平衡。
2.1 情理與法理的平衡
在民間調解中,家庭鄰里糾紛所占比重較大,其次是與外界的合同糾紛。長期以來的調解實踐證明,家庭鄰里糾紛的調解不只是法律問題,通常還涉及復雜的價值判斷問題、社會問題和倫理問題。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比绾尉S護矛盾中的情理與法理的平衡,是調解工作一貫涉及的難題,也是調解任務的藝術性和價值性所在。如學者所言,人民調解蘊含了人情和法理兩個方面的權威,即調解結果對當事人雙方產生的約束力應從情理和法理兩個方面體現出來,這對當事人的社會信任度和法律適用方面也存在直接影響,所以才能成為具有傳統和現實依據的矛盾處理形式之一[4]。法理更多涉及法律效果,而情理和法理的結合是司法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果,社會效果強調調解結果須符合實質正義的要求,符合民眾的普遍的價值觀,對社會的長遠發展有益,要取得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可和尊重。民間調解的社會效果向來是當事人和社會關注的重點,即使調解員的法理依據充分,但如果與民眾常識性的道德倫理觀相悖,與當事人的利益期待相悖,也難以取信于民。所以在調解的法律適用過程中,調解員要厘清法理與情理之間的關系,既要依理調解,又要充分考量個案中的情理因素,實現糾紛各方的利益平衡?!巴椒ú蛔阋宰孕小?,只有妥善處理好情理和法理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實現兩者的統一。在民間調解中更是如此,既要依法理考量,又要有共情力,試著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以同理心來考量當事人的訴求,說服當事人采納依法處置的方案。
2.2 手段和目的的平衡
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案施策,能動司法。調解案件不僅體現了法律的公平正義,還體現了人民調解員的法律素質修養和人民群眾對人民調解員和司法體制的信任[5]?!白尷习傩赵诿總€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會議上對政法機關提出的明確指示和前進目標。一個案件大至司法訴訟,小至民間調解,讓群眾感知公平正義的前提都是運用好調解手段,而運用的關鍵在于說服,要把情放在首位,了解當事人的個性特點,梳理矛盾發展的前因后果和變化過程,進而對當事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法律教育,讓裁判的結果深入人心,使矛盾真正從根源上化解,讓人民感受到調解的公正性。
在運用好調解手段的同時,亦不可忽略調解機制的適用目的。解決糾紛并不是人民調解員的終極目的,解決糾紛的意義在于通過實際應用法律維護個案秩序,促進社會每一小塊單元體的穩定和諧。如果每一次調解僅僅停留在社會個案,法律規范在調解完后就束之高閣,那么再好的法律規范和調解機制也沒有實際意義。對于調解人員來講,在實施調解手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兼顧普法教育的目的,僅僅針對個案解決糾紛是不夠的,還要對下一次相同糾紛的產生進行提早預防,只有通過媒體功能使法律規范,調解效果最大限度地讓一般社會群體受益,才能實實在在地實現規范的目的。例如《鉆石驚現裂痕,商家為何不愿退貨》此類糾紛的出現,往往是消費者對涉及的流程缺乏基本了解導致的,調解員通過向消費者梳理、依法分析案件事實,在成功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還可以向大眾普及相關法律知識,避免消費者今后遇到此類情況時再度遭受損失。對于國家來說,制定調解制度絕不只是為了促進理論研究,讓民眾坐而論道,而是為了實現法律的預防功能,讓法律規范成為社會大眾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通過個體治理推進社會共同治理。
3 制度構建:勇氣與智慧的藝術
調解方法改進的成功實踐必然推動制度的創新。一系列以司法能動主義為方向的改革在現實中遇到困難,解決糾紛的現實主義的緊迫性讓司法機關意識到,其地位必須領先于執著追求正義的理想主義,借鑒秉持適用性和經驗性觀念的英美等國的置換性糾紛解決模式,建立多元化矛盾解決機制,已成為一項頂層設計中的戰略安排[6]。全新的時代和焦點前沿等問題的匯聚,不斷向全新領域探索和開拓,體現了法學家構建理論的勇氣和智慧。探索制度需要極大的勇氣,法律面對迅猛發展的科技、經濟和社會文化時,其調整和適應的速度往往是緩慢而保守的。觀念和方法的創新來之不易,但創新后對制度的重構探索則更為困難。例如,對于民間糾紛來說,從古代熟人社會之間無制度的憑經驗調解到司法分流,從“大調解時代”到現代社會的多元治理,再到現在數字化時代產生的利用電視媒體進行實地調解,用微信視頻進行遠程調解,或用網絡平臺進行智能化調解等,通過以“人—媒介—調解”的關系鏈為線索,以新的調解方式和利益平衡理論為基礎,開創一種新型多元治理機制來完善法律體系。將方法改進和制度構建相結合,敏銳地抓住民間調解的特點,從民間調解產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著手,闡述對民間調解特性的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種通過數據化媒介干預方式進行的民間調解制度。
開拓創新也需要智慧。調解制度本身就體現了中國文化制度的倫理智慧,以訴諸共同情感的方式維護人機關系的和諧。該節目以巧妙的電視欄目形式設計展示了這樣一種睿智:以史為鑒,效仿馬錫五的審判調解方式,深入群眾、實地調查、就地解決、實地調解,以維護群眾權益為主的理念為根,以人們熟知的傳統調解制度體系為干,以極具獨創性的前沿制度為枝,以聘請調解員深入生活采訪,跟隨普通訴求者一同查明真相,實地解決糾紛的構思為葉,種下了一棵枝繁葉茂的理論之樹。如歌德之言“理論常常是灰色的,但實踐之樹常青”,該節目以理論聯系實踐,利用傳播學原理,將數字化的媒介與傳統調解模式組合創新,同時亦不局限于一般化的電視調解形式,而是把調解現場從固定的法庭或錄制棚內轉移到當事人所處的地方或糾紛發生的實際環境,準確記錄矛盾事實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調解員履行調解職能的全過程,展現真人和真實場所,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一般大眾的普法和教育意義。以電視的形式,行實質上的調解,亦不失為一種新意,不僅生動地展現出了曲折的調解過程,也體現了其開拓創新的手段智慧。
4 結語
以《大城小事》為典型的民間調解方式,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展現的溯源與反思、平衡與選擇、勇氣與智慧等法律藝術有極大的探討價值,亦可作為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的新選擇。若純粹以固定單一的法律來化解糾紛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對國家而言成本極高,而民間調解在形式上的群眾性和自治性有利于緩和公權力行使中的僵硬和對抗性,因而在社會發展迅猛的今天,更需要將民間調解作為社會關系的“潤滑劑”、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第一道防線”、化解社會糾紛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徐炳煊,莊治國.調解前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優化路徑選擇[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78-84+142.
[2] 劉麗萍.淺析電視調解節目的平衡藝術——以河北廣播電視臺《非常幫助》為例[J].電視研究,2020(05):49-50.
[3] 李瑞昌.新中國調解制度變化的內容、路徑、動力及未來[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167-175.
[4] 周慶智.發揮人民調解的農村社會穩定作用[J].人民論壇,2020(27):62-65.
[5] 潘嘉芳.論民事調解的藝術[J].法律適用,2012(12):80-83.
[6] 張德美.官府調解與民間裁決:近代選擇性記憶下的傳統[J].政法論壇,2020(03):182-191.
作者簡介:張鑫(1996—),女,重慶璧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