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俊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供需均衡嚴重失調,供給側改革成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也被寫入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
今年,又一個五年規劃之始。“十四五”規劃提出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供給改革到刺激需求,促進經濟的良性循環。其中,民航一直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先行者,而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是當今民航市場面臨的新挑戰。
創新多變是民航市場的新常態
上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民航尚處于初創期,乘機人購票坐飛機比想象中要繁瑣。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乘機人須持有單位介紹信等證明方可購買機票。隨著改革開放,1993年起,國家取消了購買機票必須持介紹信的規定,普通市民只需出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便可在航空公司票臺購買機票。市民切實感受到了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便利性。
到了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我們只需要動一動手指,通過智能手機就能預訂機票,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見,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民航市場創新換代的速度超乎我們的想象。2019年5月,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馮正霖就“以智慧塑造民航業的全新未來”主題發表演講,談到未來的智慧民航將以數據流為載體,形成一個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價值流等各類資源要素有機融合的民航生態圈,“全面感知、泛在互聯、人機協同、全球共享”將是未來智慧民航的基本形態。毫無疑問,基于大數據的創新是民航市場的新常態。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0年,疫情防控是否具有成效決定著民航市場需求。在疫情爆發之后,當地政府會相繼出臺限制出行的政策,打消搖擺旅客的出行意愿,使其更改或放棄出行計劃;部分剛需旅客的行程也會被繁瑣的證明手續流程所推遲,以達到分散出行密度的目的。這樣的新常態一直持續到今年春運。進入春運之前,多地本土疫情復發,隔離政策層層加碼,國家層面倡導就地過年。于此之外,國際疫情防控也不及國內,航司大量運力回撤國內市場,這使得市場需求的預測更加困難。
此外,機票價格如此透明,各航司之間競爭激烈,亦導致航司的利潤率不斷走低。在民航市場新常態的環境下,航空公司不得不轉變方向,從旅客的角度出發,去設計產品和服務流程,再從大數據中分析用戶,刻畫分類群體,推出不同定制化、差異化的航空服務,滿足旅客需求的同時,提高旅客對航空公司的忠誠度。
供需博弈是民航市場的新常態
經濟活動離不開供給和需求,驅使民航市場新常態不斷發展的兩個動力亦是如此。如今國家大力倡導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針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雙循環”經濟格局分別代表了供給改革優化和需求刺激擴增,并且民航市場受益于以上兩者的宏觀利好政策。
首先,供給側改革奠定民航供給的基石。當前中國消費市場供需的結構性失衡正逐漸暴露,供需難匹配已成為中國經濟良性增長的障礙之一。同時,過剩產能也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障礙之一。對于國內民航市場來說,供給側有各地區民航管理局、航空公司以及各地干線和支線機場。然而,航權、時刻資源虛占,航司運力座位的虛耗,機場區域資源的過度消耗,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行業的發展。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迫在眉睫。在供給側改革下,經濟運行的計劃性在增強。整個體系是從生產、供給端入手安排經濟活動的。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中國將逐步進入全新的消費模式,在新的消費模式之下,所有的生產都會按照消費需求進行,每一件產品,每一項服務,在生產之前都知道它的消費者是誰,并且知道這件產品的標準如何。而生產商之間比拼的不再是價格,航空公司之間也不再是單純的機票價格競比,而是誰能最先獲取消費者的需求,并且完成消費者需求的精準程度匹配。此時,不會有庫存,也不會有惡性競爭,供需關系將信息對等。
其次,“雙循環”發展是民航需求的助燃劑。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各個國家的民航市場首當其沖。得益于疫情的全方位有效控制,為了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國家在此關鍵時期提出“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未來國家經濟發展將依托我國超大的市場規模優勢和強大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的循環流通;與此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于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
“雙循環”格局主要的目的是刺激需求,只有需求不斷增加,新的消費模式才能大展身手。當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不斷刺激增長后,作為派生經濟的民航市場也會迎來一輪新的增長。如何準確捕捉新增的需求,并提供相應的供給,那就需要強大的數據支撐,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智能化,我們稱之為工業4.0(智能化時代)。民航市場在互聯網技術的全面應用下已經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而未來中國產業4.0下的新計劃經濟是一片藍海,發展前景廣闊。
新常態下民航市場的發展建議
首先,機場端用“智慧”提高服務效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開端,是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時期、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開局時期、實施創新強國階段的開局時期,同時也是機場行業服務“民航強國”戰略、推進“四型機場”建設、實現機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所謂的“四型機場”,其中就包括建設智慧機場。機場是民航市場的主要供給方,根據上述對新常態的闡述,若想發揮其經濟效益,就需要通過大數據支撐,精確分析旅客整個乘機流程中的需求,提高服務效率。推動機場生產保障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的具體措施之一。篩選旅客的需求,按旅客所需提供各類產品和服務,是機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如今,社會大眾對航空出行的需求越來越高,不僅追求航班安全性和準點率,還要求從訂票、送機、值機、安檢、候機、登機、到達(接機、住宿、餐飲、旅游)等各環節無縫隙高質量的體驗。“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將發生實質性轉變,更注重發展質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激發出更高層次的航空出行需求。機場運營也將持續面臨航空運輸需求的快速增長與機場保障能力、服務品質相對不足的矛盾,機場運行效率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顯然,建設智慧機場無疑是滿足旅客對航空運輸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關鍵所在。
其次,航司端用“輔營”避免惡性競爭。
航空公司是民航市場的主要參與者,筆者認為,在民航市場新常態下,航空公司也是主要的“試驗田”。目前全球疫情蔓延更加嚴峻、國內疫情零星散發,加劇了國內航司在市場上的競爭。杜絕惡性競爭,減少資源浪費,航空公司可以嘗試輔營業務這個突破口。提到航司的輔營業務,就不得不提到NDC(New Distribution Capability),國內一般譯為“新分銷能力”,由IATA航協提出,旨在實現航空公司在更廣的分銷渠道上,實時精準地按他們的客戶需求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選擇,具有差異性、精準性以及個性化等特點。
在未來,人工智能更加普及、數據交互更加迅捷,航司在餐飲、值機、選座、機上WIFI等各輔營業務的創新嘗試將推動民航服務模式的不斷升級和完善。輔營業務創造的收入會成為航司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新紀元,信息化時代造就了民航市場的新常態。民航既作為交通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肩負著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民航運輸領域能夠涌現出更多的創新型應用,在節省社會資源的同時,又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