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緒
【摘要】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的突起,帶來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與自信,東方之美深入到了各行各業,在建筑業其首要表現為現代中式風格的興起。各種現代中式風格的景觀相繼建成,掀起了一波現代中式風格浪潮。
【關鍵詞】園林發展;景觀意境;景觀空間;設計手法
1、簡述中國古典園林的起始與發展
中國的園林藝術起于何時,今天仍無可考。多是以經驗推斷起于商周時期,以《詩經》中歌頌文王靈臺、靈沼的話作為我國園林藝術最早的證據。漢起稱苑,主要是以園林為主的帝王苑囿行宮,上林苑就是秦漢時期的典范。當時的園林是在大自然的龐大山川原野中劃出一個特別精彩的范圍,包含自然山水,在其中修剪樓宇宮殿,景色多,建筑也多,且可從事多種宮廷活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士大夫階層追求自然環境之美而游歷名山大川,同時創作了很多山水題材畫卷,文人畫家開始參與造園,進一步發展了“秦漢典范”。隋唐之后,真正大批文人、畫家開始參與造園,把詩情畫意引用到造園之上,王維的輞川別業就是代表之作。宋元造園也都有其興盛的時期,特別是在用石方面有較大的發展。明清是中國園林創作的高峰時期,既有大規模的皇家園林,也有以私家園林為代表的江南園林,例如:拙政園、寄暢園等。在明末還產生了園林創作的書籍《園冶》。到了清末至近代,造園探索停滯不前,加之外來侵略等因素,中國園林由全盛轉為衰敗。
2、淺談中國園林思想
中國造園,一直都是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國人自古以來就富于人本主義思想,對人所生存的環境都以人為中心的、哲學的思考。表現在園林上,既是將居住環境象征化,映射為一個小宇宙,由于園林有山有水,較之建筑純粹抽象的象征外,有比較更具象的類比。我國古人造園,并不只是造一個景致,表現了很多象征意義,宋元之前,園林與神仙的想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唐代太液池在池中布置瀛洲、方壺、蓬萊三山就體現了這一思想。秦漢之后,我國園林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這種思想至今不衰。這種神仙說造成的影響以及道家隱逸思想形成的園林主要性格形成于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圓熟的融為一體,唐至北宋則是成長發展階段,地點是以洛陽為中心,亦可成為洛陽時代。自南宋到明末的五百年間,則是江南園林時代。到了明末清初,中國的藝術醞釀著巨變,計成所著的《園冶》便代表了明末清初的園林觀,即“文人園”的觀念。這時的園林,是士大夫生活理想的一部分,他們浸淫在書畫之中,因此文學與繪畫對造園影響顯著,注重意境,由于有超高的心靈境界,有別于王公貴族和鄉俚富豪,他們不愿流于凡俗,因此在造園觀念上簡單、樸實厭惡雕琢與過分裝飾,取向自然,以新奇為上,不依賴傳統,傾向于感官與功能,排斥象征主義,極富個人思想和色彩。到了清代,帝王園林在建設規模上自秦漢以來無出其右,是中國園林史上集大成的時期,例如:圓明園、暢春園、避暑山莊、頤和園等。這些離宮式園林即有宇宙觀的影響,也有神仙主題、又有民間風味,同時還受到江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強烈影響。
3、蘇州園林對現代中式風格的影響
一般來說,我國古典園林可分為皇家苑囿、私家園林、寺觀祠廟園林和自然名勝園林幾大類。皇家苑囿多與離宮結合,規模宏大;私家園林多位于城市之中,與住宅緊密相連,體量較小,園景處理以小空間近距離觀賞為主;寺觀祠廟園林多依附于寺廟,在選址上頗為講究,形成了這類園林的特色;自然名勝園林以杭州西湖等為代表,多是依附于名山勝水。
蘇州從春秋到兩漢時期已是東南重要城市,經濟繁榮,文風也甲于東南諸省,置山理水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所以清代江南園林雖然以蘇州、揚州、杭州三地為代表,而私家園林則以蘇州為最多。現代景觀設計,中式風格引領浪潮,也多以蘇州園林為借鑒。
在景區與空間上,為了在有限的面積內構成富于變化的風景,蘇州園林采取劃分景區和空間的辦法,各景區都有主題和特色。現代住宅示范區一般面積都不大,有的甚至是為了銷售,圍繞售樓中心臨時劃定出一定的范圍,作為銷售展示區,因此蘇州園林在空間上這種曲折開合的借鑒尤為重要,使空間即富有變化對比,又不顯得瑣碎。例如一些示范區會通過曲折迂回的道路將空間壓縮用于過度,再隨之配合水景,或分置庭院,經過不同的主題空間將人們引入銷售中心,有的再設置內庭院,或用以觀賞,或用以洽談,園內空間也有大小、開合、高低、明暗的變化,取得以小見大的效果。劃分空間時手段多樣,有墻、有廊、有亭、有假山樹木也有橋梁等,時而隔而不斷,時而峰會路轉,帶給人們不同的空間體驗。
蘇州園林在空間營造上注重深度和層次,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園景的深度,避免一覽無余,例如很多居住區的入口大門高大而封閉,避免了在外部就可窺見內部,提升神秘感,進入大門有的設迂回曲折道路,有的設幾重庭院,路徑圍繞庭院輾轉推進,幾經盤繞才能到達景觀高潮空間或景觀引導的目的空間,這種園內空間環環相扣、庭院深深都是在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的辦法。空間相互穿插、貫通是增加景深和層次的重要手段。相鄰空間成半隔開狀態,使之相互襯托、互為借景,可以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例如采用鏤空的景墻作為空間的轉換元素,框住的景觀即形成了本空間的畫面,也增加了空間層次,類似蘇州園林中的回廊和花窗。
有了空間布局的統領,在觀賞點和觀賞路線上也要相互聯系,處理好游覽路線及觀賞點的關系,才能使人們在游覽時看到徐徐展開的畫卷。通常在觀賞點會有意的組織畫面,形成各種對景,使視線得以停留,步移景異,依次展開。例如在住宅示范區營造時,經常會看到道路轉折位置會有點睛之筆的雕塑、景石、樹木等,這些也形成了空間的內在思想的外在表達。有的示范區也會布置幾個主題庭院,圍繞核心景觀設置路徑,視線所達之處皆有景觀焦點。
對比和襯托是造園時不可缺少的手法,景物的疏密、空間的開合幽閉、山石與水面,以及明暗、質感、虛實、形體等方面都經常會運用。例如蘇州博物館的內庭院,大面積的平靜水面倒影出建筑,這種虛實的對比使得空間得以無限放大;蜿蜒的小橋跨水而建,沿路置亭置臺,行進中為庭院提供不同角度的觀賞點;南側的圍墻施以白色,如山巒的片石疊加于墻前,“粉墻為紙,以石為繪”的對比手法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把這種山水意境發揮到極致。
縱觀中國傳統古典園林,早在百年前達到的水準如今真的是只能望其項背。官人、文人和匠人,共同努力,打造出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華,這三種角色也類似于現在的甲方、設計和施工。作為設計者,深感理論與文化的缺失。都說看過拙政園,其他園林都有其影子,我的感受是看過蘇州園林,現代中式風格景觀都有他們的影子,只有將所學所看消化為自身的理解,才能為今后的設計提供更多的想法和思路,逐步做到形神兼備。
參考文獻:
[1]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園林[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
[2](明)計成.園冶[M].江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3]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