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 要:小學生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他們肩負著神圣的使命。小學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只注重培養能力,而缺乏正確的方向引導,是不完善的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德育為重點,凸顯德育目標,提升小學德育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理念;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06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32
小學生還未建立正確的是非觀,他們大多依據家長、教師的言行判斷是非對錯,教師在教育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通過德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與行為習慣,讓學生逐漸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師要不斷創新德育方法,優化德育途徑,以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心靈的共鳴,組織一系列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發展,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成長為品質優秀的人才。
一、小學德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意識形態復雜化,對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困擾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更加復雜。社會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必須要加強德育教育。當前社會上出現了投機取巧、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等個別不良現象,這些現象嚴重困擾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對學校中的德育教育工作造成困擾,影響小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二)部分家長、教師思想言行存在不一致性
教師和家長是成年人,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但是他們還未達到和諧社會要求的意識高度,家長在生活中需要面對收入水平不均衡、分配多元化、職業多樣化及社會地位懸殊等各種精神與物質壓力,既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又要為自己的理想與責任努力。教師與家長需要教育高品質、高素養的下一代,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仍然會有人以個人利益為前提選擇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樣的生存道德理念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行為。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但是自己卻懈怠學習,要求孩子寬容理解,自己卻不能先人后己。有的家長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標準,導致孩子只有分數、沒有文化的學習后果,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
(三)重智育、輕德育,導致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
重智育輕德育是當前小學校園中的教育弊端,部分家長與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導致學生的發展極不平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配合,然而有的家長工作比較忙,沒有精力和時間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導致德育、智育發展不平衡。在德育教育中,有的教師只是講解書本知識,缺少與實際的結合,導致德育效果不理想。
(四)新媒體平臺的涌現導致小學生出現隨大流行為
德育教育不到位,導致一些小學生形成了不正確的價值觀念。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新媒體平臺涌現出來,如有的小學生非常喜歡看直播。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消費觀、是非觀、價值觀,如果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沒有家長陪伴,那么可能會導致小學生出現隨大流行為,給主播刷禮物,造成高額消費。
二、淺析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的理念及方法
(一)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提升自身道德品質
小學生特別善于模仿,教師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要以身作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教師要以自己人格的力量影響學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教師沒有注重自身素養,則會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會向學生傳遞錯誤信息,導致學生道德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學校在聘用教師時要考查教師的道德水平。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科學文化知識,自己也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德育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
從不同角度來講解同一個知識點可以啟發學生形成不同的理解,小學生的思想處于啟蒙階段,他們對事物的認知較為局限,教師要提高學生是非判斷能力,讓學生學會辨別是非,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與行為,避免出現不健康的行為。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如發現學生有不正確的想法與行為,則要以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讓他們及時改正,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小學生非常喜歡動物,在道德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去海洋館、動物園,讓學生認識動物,并明白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讓學生觀看違規案例也可以更加深化德育教育,如引導學生觀看交通違法事故視頻,引導學生要走斑馬線,不闖紅燈,遵守交通規則。
(三)教師與家長要相互配合,共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小學德育教育可以讓小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并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和人生中遇到的問題,學會辨別善惡、辨別是非、懂得感恩。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優秀文化來感染學生,并且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品格,對于人生建立正確的認知。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與價值觀念會影響到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雖然學生接受的知識很多來自學校,但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與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在小學德育教育中,教師與家長要相互配合,共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家庭中的親情與溫暖,讓學生學會照顧他人,讓學生為爸爸媽媽捶背、洗腳,培養小學生的感恩意識。
(四)增強德育效果,轉變教育觀念
德育教育中存在著諸多的困惑與問題,在教育中重管輕教、重活動形式輕教育質量、重教師管理輕學生管理、重統一標準輕個體差異、重號召式程序輕教育策略,導致德育教育水平一直難以得到提升。鑒于此,需增強德育效果,轉變教育觀念。第一,要抓好智育,重視德育,優化德育教育方式,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避免用同一個模式培養人才,讓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觀念,并成為合格的公民 。第二,要尊重小學生的人格與個性發展,激發小學生的創造才能。德育的重點要放在學生身上,將學生作為德育主體。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全與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與健康的個性。第三,要提升教師素養,通過德育科研、專題教育理論學習、培訓等方式引導教師樹立大德育觀念。讓教師正確認知德育工作的意義,樹立良好形象。教師要與各方面密切配合,使社會、家庭、學校成為相互補充的力量,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系統、多載體的立體式德育網絡。
(五)提升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使其樹立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樹立正確的德育目標可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體現了德育教育的計劃性與目的性。德育目標中包含了德育的方法、方式、內容,教師要根據國家教育培養目標不斷調整德育目標。首先,要改變以往只注重傳授知識的教育方式,關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其次,要提升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學會為人處世。最后,要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承受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與風險意識。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能夠自強、自信,以堅強的毅力排除困擾。另外,在小學德育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認知規律設置德育目標,并依據目標選擇德育方法與內容。
(六)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教學相長
德育方法會直接影響到德育教育實施的結果,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與教育方法是相互制約的,必須通過恰當的方法才能實現科學的教育觀。教師要依據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緊跟時代步伐,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將封閉式德育工作改為開放式德育工作,結合社會大課堂與學校小課堂,組織學生參加跨學校跨地區互助活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進行道德體驗,通過生活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培養學生形成社會發展需要的文明行為、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政治觀點,培養學生具備適應社會需求的創造精神、進取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其次,要設置德育相關的規章制度與評價機制,使德育教育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在小學教育中,一般會通過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教師可建立學生言行舉止評分制,根據學生生活學習中的行為給予適當的懲罰與鼓勵。在規章制度的規范下,學生逐漸能夠形成自覺行動,從而保證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最后,要增強德育教育的感染性與直觀性,教師可以使用榜樣示范法開展工作,緊密聯系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改進德育教育方式,結合研究性、討論式、啟發式學習等活潑的學習方式開展德育教育,增強德育的組織關系。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既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也要無微不至地關懷學生,與學生平等溝通,要向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相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關乎國家的發展,國家不僅需要高智商、高技能的人才,同時需要具備健全人格的公民。在德育教育中,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方法與理念,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因材施教,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動向,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增強德育效果,轉變教育觀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教學相長。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家校配合。小學生正處于性格形成期,他們的可塑性比較強,教師要抓住這個黃金時期,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形成健全的價值觀,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佩.淺談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的理念及方法[J].中外交流,2019(13).
[2]顧朝雄.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理念及方法[J].新課程(教研版),2017(3).
[3]王麗君.談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的理念及方法[J].新課程(上),2015(5).
[4]陳志合.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的理念及方法探究[J].家長,2019(31).
[責任編輯 薛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