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麗娜 夏慶字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更趨震蕩;加之其他一些國際因素,今后我國應將向國內挖掘經濟發展的動力放到比吸引外資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企業,一批成功的企業能夠增強我國內經濟循環的動力,也能夠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政府在鼓勵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發展的同時,應敢于適當開辦國有企業、敢于引導群眾創辦集體企業。集體企業將成為群眾自發組織自己、發展自己的重要形式,將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關鍵詞:人口;經濟;組織;人力資源;企業;內循環
一、將我國人口中蘊藏的經濟潛力更充分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發展水平
目前,我國發展存在一個短板:我國的人口優勢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我國人口中蘊藏的經濟潛力未得到充分開發。
(一)人均GDP的國際排名與經濟總量的國際排名不相稱
2019年,我國人均GDP居世界第70位,而GDP總量居全世界第2位,這兩個排名極不相稱。這反映出:目前我國GDP居全世界第2位的成績來之不易,這個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人口較多。如果我國人口減少,那么按照現有的人均GDP水平,我國經濟總量在全世界的排名將進一步下滑。
人均GDP排名居于全世界中游,說明我國個人經濟能力在全世界并不居于前列,我國個人經濟能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何提升我國人民的經濟能力,使個人的經濟能力能夠與發達國家接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夠使我國的人均GDP提高,則我國經濟在全世界的排名將顯著提高。這反映出:我國的經濟發展仍有較大潛力。
(二)我國在全世界的經濟地位與人口規模不相稱
我國人口規模居全世界第1位。從理論上講,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應該是該地區人口經濟需求的體現。人口多則經濟需求大,經濟需求大則經濟總量自然大。假設全世界人口的經濟需求是相同的,那么我國在全世界的經濟排名應該與人口排名相同,我國應該是世界第1經濟大國。
然而事實是:目前我國GDP居全球第2位,人口較少的美國超過了我國。這同樣說明一個問題:中國人的經濟能力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中國人口中蘊藏的經濟潛力尚未充分發揮出來,中國的人口優勢未被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中國人口在經濟方面的活躍程度未能達到美國人的水平。
(三)我國的人力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
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人才流失。大量人才流人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二,勞動力流失。大量勞動力在世界各地工作。出國務工者必定是中國最為優秀的勞動力,因為身體不好、不具備就業優勢的勞動力一般不會外出打工。中國國內如果有足夠的工作機會,本省勞動力就不會、不必流出,這些勞動力創造的價值也將提高中國的經濟數據。問題是:中國如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三,人口流失。每年有一定人口移民海外。雖然我國人口基數大,這種人口流失似乎影響不大,但中國如果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人口流失會相對較少。因此,問題同樣是:中國如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第四,人口未充分參與經濟發展。除失業現象外,由于人口相對多、崗位相對少,有一些已就業人口在事實上處于半失業狀態中。所謂“半失業”,是指相關人口的工作量并不飽滿,因此收入不高,這種工作狀態使相關人口僅能解決生存問題,無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也無法將自己的全部勞動能力發揮出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這里涉及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總之,現狀是:中國不缺勞動力和人才,但中國缺工作機會特別是高質量、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中國的很多人才、勞動力在為外國工作,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如果中國能夠提供更多的、高質量的工作機會,如果中國的勞動力能夠留在中國創造經濟價值并更充分參與經濟活動,那么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更加強勁。工作崗位主要由企業提供,因此,我國應盡力增加企業數量。
二、在國際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時代。開發我國自身蘊藏的經濟潛力、構建強大內循環更顯重要
從理論上講,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的辦法是很多的,參考改革開放以來的做法,就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第一,提高群眾的自主創業意識和能力,培育人人自主創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的社會氛圍。第二,構建自由的營商環境和公正的法制環境,降低營商成本,鼓勵民間資本發揮作用。第三,培育外向型經濟,利用外資和外國市場。第四,以項目落地為抓手,發展民用工業、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如果能夠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則更理想。第五,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等等。但在運用這些辦法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適用于沿海省份的辦法,不一定適用于內陸省份。例如,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主要依靠當地人在市場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創業干事,從而實現經濟發展。但這個辦法在內陸省份不可能完全行得通,因為內陸省份人民的特點與廣東、浙江等地區人民的特點存在一定差異。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區人口自主創業意愿很強,很多人不用政府組織就能夠自主采取行動、追求利潤;與此相應,廣東等地區的商人不希望受到政府的約束,他們認為政府的干預越少越好。而我國內陸省份盡管有一部分個人有自主創業的意愿和能力,但相當數量的人口并沒有廣東等地人口那種明顯的自主創業意愿或能力,他們也不像廣東等省份的商人那樣排斥政府對他們進行組織和引導。所以,廣東等東南省份的一些經驗是內陸省份在短期內學不來的,這與民風、民俗有關,移風易俗不是容易的事。
第二,此前適用的做法,不一定現在適用。例如,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省份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海外市場明顯萎縮。2020年疫情爆發后,海外市場進一步萎縮。目前,許多外向型企業已遭遇經營困難。在上述情況下,與2020年疫情爆發之前相比,中國宏觀經濟戰略應該從“目光向外”轉向“目光向內”,應該從構建外循環為主轉向構建內循環為主,應該苦練內功,把中國建設好,應該更加注重從中國內部尋找發展經濟的動力,依靠中國人口規模的優勢形成全世界第一流的內循環系統。
因此,中國內循環系統的建立,應強化供給側——中國在需求側是具備優勢的,我國在需求側的優勢是由人口眾多的特點形成的。中國應當積極建立更多的企業,實現更強自主供給,增強本土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增強中國的盈利能力。具體來說,目前,中國人民的很多消費品是從外國采購的,中國能不能更多地自主制造有關消費品,從而減少本國消費能力的外流呢?如果中國人民的經濟需求由本國企業滿足而非由外資企業滿足,那么中國企業的發展就自然會比較好,本國企業發展得好,就會為本國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形成良性的內循環。當然,中國如果能夠形成更多的可以滿足外國消費者經濟需求的企業,則更加理想。
在挖掘中國內部經濟潛力時,除了培育本土企業之外,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充分開發利用中國的人力資源,使人力資源產生經濟價值。人口是一種資源,如果開發得當,能夠進發出難以想象的巨大價值。
三、充分發揮中國人口的經濟能力的途徑
眾所周知:人口多,不意味著經濟一定好。如果人口不能有效參與經濟活動,人口就不可能對經濟作出貢獻。目前,中國的人口并沒有在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潛力,是中國經濟排名與人口排名不相稱的原因。要想使人口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兩個途徑。第一,讓人口自主地在經濟中更活躍地發揮作用。第二,將人口組織起來,從而讓原本并未在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的人口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前一個途徑主要靠個人,政府只能間接地引導。后一個途徑,才是政府可以開展工作的。
要想使中國人民充分地參與到經濟建設、減少“部分人口處于失業、半失業、非充分就業狀態”的現象,除了應鼓勵人民自主創業之外,還應該切實加強對勞動力的組織,將群眾組織到經濟建設中來。
要想將人口組織起來,可以依靠私營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國有企業(當然,還有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私營企業是政府可以加以鼓勵,但無法強制命令的,而外資企業在近些年發展勢頭已經明顯減緩。因此,為了加強內循環,我國應該重視發揮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作用,有條件的地方政府應大膽地開辦國有企業;在政府沒有能力開辦國有企業的地區,政府可以鼓勵民間成立集體企業(包括各種農業合作組織)。如果各地能增加一批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則這些企業將實實在在地提振中國經濟;這方面的工作是政府能夠做的,但前提是必須突破思想上的顧慮。
一段時間以來,各級政府將工作重點放在吸引外資企業、鼓勵私營企業發展上,對大力發展國營企業、集體企業有所顧忌。但中央的政策一貫是“兩條腿走路”,即在支持私營、外資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主張發展公有制經濟,中央從未規定各級政府應限制國有、集體企業的發展。2020年8月,黨刊《求是》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習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我們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我們也要十分明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這是保證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依靠國有企業才實現資本主義經濟的起步。例如,上世紀70年代,普魯士政府逐步收購私營鐵路,不到10年,大部分私營鐵路轉為國有。德國其他各邦也先后效法普魯士,實行了鐵路國有化政策。普魯士政府還通過國家銀行的信貸政策和利率調整,影響或控制工業革命的進程,并直接投資興辦了許多國營煤礦和煉鐵廠,如魯爾煤田的煤礦幾乎全部是由國家經營的。由此可見,國有企業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資本主義國家也在利用國有企業發展經濟,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利用國有企業壯大自己。
在發展公有制經濟過程中,除了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自主開辦國有企業之外,應突出重視集體企業的發展。改革開發初期,鄉鎮企業曾異軍突起,許多鄉鎮企業就是農村集體企業。在外循環不穩的時代,應當積極促使集體企業實現第二輪異軍突起。第一,人民群眾有創業的意愿,但如果一家一戶搞創業,因為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一個村、一個鎮、一個縣的人民團結起來集體創業,則抗風險能力強,成功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第二,普通人創業并不容易,經驗表明:成功的創業,往往在于有好的帶頭人。如果采取集體創業的形式,那么鄉鎮政府、村委會乃至縣、區政府、市級政府各委辦局都有可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成為好的帶頭人。創業帶頭人不必一定是成功的企業家,各級政府完全可以成為群眾集體創業的指路人,在實質上發揮帶頭人的作用。
集體企業、國有企業如果得以建立,自然可以增加就業崗位,自然可以將更多人民組織到經濟活動中來,自然可以使更多的人口變成經濟中活躍的因素,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第一,在國際不穩定因素增加的時代,應該將尋找經濟發展動力的重點從外部轉向內部。中國內部的經濟動力,來自于形成強有力的內循環,來自于增強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來自于建立更多的中國人自主的企業,來自于讓中國人口實現更充分的就業,讓中國人口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勞動能力和創造力、能夠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二,應千方百計創造就業機會。要創造就業機會,就不能僅僅依靠私營企業、外資企業,而應該鼓勵各種合法企業的發展,有條件的政府應大膽建立更多國有企業并通過組織牽頭,引導各地區的群眾建立一批集體企業,從而創造就業崗位,形成經濟發展動能。如果政府有創建本土企業的能力,就不能因為觀念上的桎梏而束縛手腳、不敢去創建企業。創建企業,將利國利民,但要注意克服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各種不良傾向。
第三,應破除不敢建立、發展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觀念。在對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中,應當將“成功地建立、發展本地區的國有或集體企業”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政績。因為國有、集體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將切實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增加就業。
第四,政府對國有、集體企業要加強監管,確保國有、集體企業健康發展。但國有、集體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最重要的是要選擇有辦事能力、有干事熱情、有責任意識,對黨、對國家、對人民有情懷的企業負責人。因此,在發展國有、集體經濟時,要選擇有能力、有熱情的干部,更要選擇對黨、對國家、對人民有情懷的干部,只有這樣的干部,才能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為政府和人民建立一個成功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為本地區的人民打造一塊安身立命之地。
第五,各級政府應大力引導、鼓勵發展集體企業(合作社)。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政府在集體企業成立之前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如果沒有外部引導,群眾很難自發搞集體創業,政府把群眾的創業意愿整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集體創業的契機;在集體企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要扮演監護者的角色,確保集體企業在正確方向上發展,幫助集體企業規避各種風險,但不能過多參與集體企業內部的管理,更不能對集體企業采取殺雞取卵的錯誤做法。集體企業的起步不容易,保持長期健康發展更不容易。另一方面,要以群眾自治、自為、自有為集體企業的基礎。在建立、發展集體企業的過程中,要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具體來說,要相信人民有智慧、有能力,要依靠人民自己發展自己—但前提是政府要適當發動群眾、牽頭整合民間資源。任何時候,都會有反對者,關鍵在于爭取多數群眾。政府在號召建立國有、集體企業時,要堅持自愿原則,不搞強迫命令。要尊重干部、群眾的自主選擇權,讓那些真正愿意、有熱情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干部、群眾參與進來,不強迫其他人參與進來。
第六,市場經濟有風險,國有、集體企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也有失敗的風險。但應當認識到:不能因此就不敢建立國有、集體企業。如果不去嘗試,就永遠不可能有成功的機會。但在建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之前,政府對風險要有科學判斷,使風險保持在可控制、可承受的范圍內,避免有關風險影響政府形象。
第七,除了可以嘗試集體辦企業之外,還可以嘗試集體辦社會。前提是有關政府是否愿意出面牽頭,是否愿意回應社會需求,是否敢于、樂于做群眾工作。另外,如果企業有能力辦社會,社會又有需求,那么企業可以辦社會。例如,私立大學就是由私營企業創辦的。那么公有制企業也應該有權辦社會事業。否則,公有制企業、私有制企業的政策待遇是不一致的。
第八,要堅持同步鼓勵公有制和私有制企業發展的原則。在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避免人為制造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對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