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小平

韓 瀟/圖
“要經常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而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在2021年第4 期《求是》雜志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連發“三問”,每一問都觸及靈魂、直逼人心,催人深思、發人深省。總書記的宗旨“三問”,問的是初心使命,問的是為政之道,是對黨員干部的深刻教育和深切期望。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人民至上不是一句空洞口號,必須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萬家疾苦為重,每出一策都要考慮是否有利于千家萬戶、有利于民生。作為以服務人民為天職的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尤其是作出重大決策時,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問題必須想清楚、弄明白。只有回答并解決好宗旨“三問”,才能確保我們做的事情正是黨和人民需要我們干的,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答好宗旨“三問”,最根本的是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都是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從全國大局考慮作出的決策,都是一切為了人民的部署。只有時刻關注黨中央關心的,堅決落實黨中央強調的,在“國之大者”中找準坐標,把工作放到黨和國家中心任務中思考,自覺堅持在大局下行動,才能順勢而為、有所作為,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在這個問題上,黨員干部必須頭腦特別清醒,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經常主動向黨中央看齊,校準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這樣,才能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
答好宗旨“三問”,最核心的是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黨的初心恒心皆是為民之心,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黨員干部要清醒認識到,從人民利益出發,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把造福人民的實事辦實,把造福人民的大事辦好,把造福人民的難事辦妥,這是一份承諾,更是一份忠誠。這就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一心一意為群眾做事情,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這樣,才能真正把人民至上刻寫在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
答好宗旨“三問”,最關鍵的是著力辦好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能不能緊扣群眾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把惠及民生的好事辦好,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既是對黨員干部宗旨意識的檢驗,也是對其群眾工作本領的考驗。一些地方不斷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用于民生的錢投下去不少,黨員干部也忙前忙后十分辛苦,可群眾就是不買賬、不說好。究其根源,主要還是謀劃思路、制定政策缺少“泥土氣”,結果好事沒有辦好。黨員干部要心里裝著困難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盼,尤其要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切實解決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環保、社會治安等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干的活、出的力群眾才會認可。
民者,國之根也,萬事之本也。答好宗旨“三問”,始終做到以百姓心為心、以人民福為福,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就一定能換來百姓的真感情、真信任,凝聚起億萬人民同心同德、奮勇前行的強大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凱歌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