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任光莉

他是我國大洋環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開拓者,國際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引領者。自上世紀80 年代起,他就前瞻性地開展深海大洋研究,在太平洋海洋環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創成果,為我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海洋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敦欣。
1936 年,胡敦欣出生在山東即墨。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都是班級的“學霸”。1956 年,在即墨一中讀高三的胡敦欣面臨高考。當時,正趕上國家制訂《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黨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理科成績尤為突出的胡敦欣,立志報考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將來當一名科學家。
然而就在填報高考志愿時,山東大學海洋系的兩位招生老師來到即墨一中,挑選品學兼優的學生報考海洋系。兩位老師向同學們介紹說,海洋專業是與國防事業有關的保密專業,國家建設急需這類人才。“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既然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我便要響應國家的號召!”胡敦欣毅然放棄了自己的“北大夢”,將第一志愿由北京大學的數學力學系改為山東大學的海洋系。自此,他步入研究海洋科學的殿堂,一生與海洋結緣。
大學期間,胡敦欣潛心學習,對物理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61年,他考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研究生,師從著名物理海洋學家毛漢禮教授。毛漢禮1954 年從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回國,開創和發展了我國物理海洋研究,在物理海洋領域建樹頗深。他治學嚴謹、一絲不茍,要求年輕研究人員周一至周五晚上都到研究室學習外文和業務,要有“像膠一樣黏在椅子上”的精神,坐下就不起來。在導師的嚴格要求和栽培下,胡敦欣不僅培養了超強的自學能力,還練就了坐下來就能集中精力于業務的本領,后來他稱之為“科學上的意守丹田”。這讓他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受益匪淺。
1979 年至1982 年,胡敦欣在美國作訪問學者期間,目睹了國際海洋科學的迅猛發展,也看到了我國和發達國家海洋科學研究的巨大差距,他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同時走出近海、挺進大洋的想法也在他的心中萌生。
上世紀80 年代之前,我國的海洋科研基本局限于近海。鑒于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對氣候的重要性,回國后,胡敦欣聯合我國大氣、海洋界的科學家一起向國家提出組織熱帶西太平洋環流與海氣相互作用調查研究的建議。
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到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中美赤道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調查研究”和由中國科學院6 個研究所共同合作的項目“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與短期氣候研究”相繼啟動。這標志著中國的海洋環流研究由此從近海進入到深海大洋。作為這兩個項目的發起人之一,胡敦欣不僅介入了TOGA、WOCE 和TOGA- COARE 等 項 目的策劃和設計,還直接參與了這些計劃的實施。
其中,TOGA 項目持續了五年,胡敦欣最著名的成就——棉蘭老潛流就是在這期間發現的。1986 年,TOGA 項目組織西太平洋考察,中科院海洋所也派出以胡敦欣為首席科學家的“科學1 號”考察船參加此次活動。通過對太平洋西邊界流長期系統深入地考察,胡敦欣和他的助手們發現,棉蘭老島附近的棉蘭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層流向相反的潛流,最大流速可達30 厘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強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是自上世紀50 年代初發現赤道潛流以來,有關西太平洋海洋環流的兩大重要發現之一,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由中國人發現、命名,并在國際上獲得廣泛承認的洋流。它的發現,改變了有關太平洋西邊界流動力學結構的傳統認識,是西太平洋環流動力學研究的重大進展,也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從近海走進大洋的標志性成果。
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初 期,在TOGA 和WOCE 等 框 架下進行的一系列大型調查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學數據和一些重要科學發現,熱帶西太平洋環流調查研究迎來鼎盛期。在此期間,中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也初步奠定了中國在熱帶西太平洋環流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
然 而,隨 著1993 年TOGA 和WOCE 項目的結束,西方發達國家因戰略調整不再推進西太平洋的科考,中國也隨之停止了相關調查研究。這一停,整整17 年。對于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對氣候和環境產生重要影響有著清醒認識的胡敦欣,不肯放棄,一直努力爭取重啟西太平洋環流研究。當時,有人曾質疑這種科研調查是“跟著外國人跑”,有不少非議。胡敦欣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改革開放后,跟蹤世界前沿,向國外學習是對的;但總是一味跟著別人走就不對了,那樣會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想法,自主創新。”
經過長時期的醞釀、準備和研討,他的努力逐漸得到國際同行、科學組織和研究機構的認可、支持和參與。2010 年4 月,胡敦欣領銜發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試驗(NPOCE)”正式獲得“氣候變化與可預報性(CLIVAR)”國際科學組織批準成為國際合作計劃,并于同年5 月正式啟動。這是我國發起的第一項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中、美、日、韓等8 個國家的19 個單位參加,胡敦欣擔任該合作計劃的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
計劃啟動后,中科院海洋所“科學1 號”成功布設了兩套深海測流潛標,其中一套6100 米深海潛標是西太平洋最深的深海潛標,獲得了長達連續4 年的海流實測數據,這在我國是首次,也為國際罕見。其間,棉蘭老潛流、呂宋潛流、北赤道潛流等相繼被直接觀測到。
2015 年,胡敦欣領銜國內外17位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雜志正式發表,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在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方面的國際學術引領地位,也實現了我國西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由“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多年來,胡敦欣在大洋環流和海洋通量研究方面取得諸多令人矚目的成就:除了棉蘭老潛流,他還發現了中國陸架第一個中尺度渦“東海冷渦”;修正了沿岸上升流傳統理論;揭示了“陸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積必為軟泥”的科學規律;在世界上率先開展陸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到“東海是大氣二氧化碳匯區”的重要結論……他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30 余篇,專著6 部,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1 項、國家重點基金4 項、中科院重大項目2 項、973課題4 項,榮獲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獎、重大科技成果獎一等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獎章,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獎和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等,200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與此同時,胡敦欣還時刻關注國際海洋科學發展動態和國家海洋科學的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學前沿研究的科學指導活動,并將有關的海洋學前沿研究引入中國,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推動了我國海洋學的發展。
一直以來,胡敦欣非常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致力于組建一個有關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優秀人才隊伍,以切實提高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水平。在科研的路上,他叮囑年輕人要擁有樂于探索的心,要抱有“懷疑”的態度,多思考不盲從;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心浮氣躁、急功近利。2017 年,胡敦欣以81 歲高齡獲得2016 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在頒獎現場,他對年輕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建設創新型強國,要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方面下功夫,必須有創新的東西,有載入國際海洋科學史冊的屬于中國的成就。
如今,耄耋之年的胡敦欣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親朋好友常勸他注意休息,可他卻停不下來,他打趣地說:“知道我為什么看起來年輕嗎?熱愛工作呀。”
前不久,胡敦欣帶領他的團隊,在新幾內亞沿岸海流結構及變異研究中取得進展,為進一步研究太平洋跨赤道物質能量輸運過程及其對印尼貫穿流變異的影響奠定了基礎;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
在藍色海洋默默耕耘近60 載,他說:“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覺得越做越有趣,也越來越發現有更多的未知奧秘需要去深入探索。我會繼續發揮余熱,但未來科技創新主要靠年輕人,希望更多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能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