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冠宇
1940 年,隨著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對日作戰和反國民黨頑固派、投降派斗爭的勝利,山東各區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建立政權等各項工作都進一步開展起來。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40 年7 月26 日至8 月26 日,山東省國大代表復選大會,山東省民主總動員委員會成立大會,山東省工、農、青、婦、文化界總會成立大會,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的聯合大會在沂(水)臨(沂)邊的青駝寺(今屬沂南縣)召開。
出席這次大會的有魯西、膠東、魯南、魯北各地試選、初選的國大代表,各地區的工、農、青、婦、文動員委員和各團體的代表共300 余人。他們肩負著全省人民的重托,沖破了敵人的封鎖,經歷了艱難險阻,長途跋涉,聚集在青駝寺。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風度卻融貫著一個堅定不移的共同信念:他們代表著山東人民的意志,要在這次大會上,奠定下團結抗戰、爭取最后勝利的基礎。
大會開幕儀式在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和《大會會歌》的歌聲中開始。大會籌備負責人、中共山東分局秘書長霍士廉宣布大會開幕。
大會主席團主席、進步人士范明樞致開幕詞,他慷慨激昂地陳述了召開聯合大會的重要意義。山東分局和駐山東的八路軍代表、各團體和各界代表、回民代表等相繼發言。會上還宣讀了各地送來的部分賀信。雖然這只是那幾百封賀信中的幾封,但它卻表達了全山東各地群眾團體、政府機關對大會的誠意的祝賀。會上,李澄之等人作了《憲政與民主》等報告。李澄之在《憲政與民主》報告中,詳細闡述了實行憲政的價值,并對憲政的諸多相關問題進行探索。

1940 年7 月,山東省聯合大會召開,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圖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長、75 歲的抗戰老人范明樞(前排中)與參議。
大會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針對國民黨此前圈定的所謂山東出席11 月召開“國大”的代表,提出了否定方案。經過醞釀,大會選出于學忠、徐向前、朱瑞、郭洪濤、黎玉、羅榮桓、張經武、范明樞、亓養齋、牟中珩、陳光、李澄之等61 人為真正代表山東民意的“國大”代表。大會通過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組織條例》,成立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選舉范明樞、亓養齋等81 人為山東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并推范明樞為參議長,馬保三、劉民生為副參議長,全省統一的民意機關正式成立,全省抗日群眾組織有了統一領導。8 月1 日,省臨時參議會舉行就職典禮。3 日,省臨時參議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出范明樞等17 人為駐會委員,并推選參議員李竹如為秘書長。大會制定了《山東省戰時推行委員會組織大綱》,選舉成立了全省統一的行政權力機關——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簡稱“省戰工會”)。會議期間,省臨時參議會審議通過了省戰工會制定的《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發表了《山東省臨時參議會成立宣言》,向全省人民莊嚴宣告了省臨時參議會團結全省各界人士,堅持敵后游擊戰爭,鞏固山東抗日陣地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聯合大會召開期間,山東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山東省各界救國聯合總會、山東職工救國聯合總會、山東省婦女救國總會、山東省文化界救亡協會總會分別舉行成立大會,討論并通過各總會綱領、章程,選舉各總會主要負責人(會后,作為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山東各地普遍成立工、農、青、婦、文化等抗日群眾團體)。8月26日,聯合大會通過了大會宣言,通過了給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暨全體八路軍將士的致電,大會宣布閉幕。
歷時一個月的聯合大會的召開,加強了山東人民的團結抗戰,激發了群眾熱情,推動了根據地民主建設,為推進全民族合作抗戰貢獻了極大力量。會后,山東民主政權各項工作都開展起來,社會各界力量都融合到抗戰中來,積極地組織起廣大群眾,在軍事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廣大青年,踴躍參加八路軍,投入抗日斗爭的第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