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石峰,孫 敏,林 文,任愛霞,高志強
(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提高免疫和 抗癌方面具有突出表現[1]。植食性硒源是人體硒攝入的主要途徑,但在缺硒或少硒地區,天然狀態下難以滿足人體對硒的需求[2]。通過硒生物強化技術可有效提高作物硒含量,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具有全民補硒的潛在價值[3]。硒不是作物生長的必需元素,但對其生長具有一定調控作用[4]。低濃度外源硒有利于提高小麥種子發芽率、根系活性和葉片抗氧化酶活性,促進各器官干物質積累[5-6]。而高濃度硒不僅抑制了小麥苗期的生長,還會對作物產生毒害[7]。這是由于較高的硒含量在作物體內引起過氧化反應,提高丙二醛等含量,抑制了小麥生長[8]。不同時期噴施硒肥對小麥產量的影響也有所差異。有研究表明,灌漿期、開花期噴施外源亞硒酸鈉促進了小麥穗粒數、千粒質量的形成,進而增產5%~16%[6,9-10];而拔節期和成熟期噴施硒肥,小麥產量會隨施硒濃度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11-12],可見,硒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受施硒濃度及施硒時期的影響。此外,硒對作物的影響還受其生長特性的影響,作物生長后期對硒的敏感程度降低,硒過量積累引起的過氧化反應降低,可以承受更高的硒濃度,而生長前期在較高濃度下表現毒害效應[13]。拔節期作為小麥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之一,研究外源硒對小麥生長及硒富集的影響,有利于實現作物產量及硒營養的同步提升。
本試驗通過拔節期施用不同濃度外源硒,研究小麥干物質積累、產量形成特性、硒元素富集對硒濃度的響應,以探索小麥產量和硒營養價值同步提升的最佳施硒濃度技術,試圖為富硒小麥生產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
試驗于2018—2019 年在山西洪洞縣辛村鄉山西農業大學試驗基地(36°31′N,111°65′E)進行。該地屬典型的半干旱地區,年平均氣溫12.1 ℃、降雨量460 mm;屬冬小麥- 夏玉米兩茬制,冬小麥于10 月中上旬種植,第2 年6 月上旬收獲;玉米于6 月中下旬種植,同年10 月上旬收獲,秸稈全部粉碎還田;試驗地土壤為壤土,0~20 cm 土層土壤基礎肥力為:有機質含量13.15 g/kg,全氮含量0.79 g/kg,堿解氮含量42.12 mg/kg,速效磷含量17.52 mg/kg,速效鉀含量209.46 mg/kg,全硒含量0.69 mg/kg,pH 值為8.03。
試驗以亞硒酸鈉分析純試劑為硒源,以山農20 為供試品種,由洪洞農業農村局提供。
試驗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設0、10、20、30、60、120 g/hm2共6 個水平(分別用Se0、Se10、Se20、Se30、Se60、Se120 表示),共18 個處理,小區面積3 m×10 m,重復3 次。前茬夏玉米收獲后秸稈還田,2018 年10 月4 日播種,播量為300 kg/hm2,播種前基施N 126 kg/hm2、P2O5150 kg/hm2、K2O 90 kg/hm2,其中,氮、磷、鉀肥分別為尿素(含氮量46%)、過磷酸鈣(P2O5含量12%)和氯化鉀(K2O 含量60%);越冬期、拔節期、開花期各灌水一次,每次灌水60 mm,拔節期隨灌水追施N 84 kg/hm2,2019 年6 月18 日收獲。于拔節期晴朗無風的下午進行外源硒葉片噴施處理,用量100 mL/m2。其他管理同常規管理。
1.4.1 植株干物質量測定 于成熟期進行植株取樣,按葉片、莖稈+葉鞘、穗3 部分分樣,于105 ℃殺青0.5 h 后,置于75 ℃烘干至恒質量,稱取并記錄各器官干物質量。
1.4.2 產量及其構成 于冬小麥成熟期,取0.667 m2長勢均勻的小區進行測產,并記錄穗數,置網袋脫粒后曬干稱質量,即為實際產量,同時調查千粒質量。
1.4.3 籽粒硒含量測定 將成熟期籽粒烘干樣粉碎后,采用微波消解法進行消解后,用原子熒光光譜儀(海光AFS-9780)測定硒含量[14]。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 整理數據并繪圖;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顯著性差異檢驗,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α=0.05)。

拔節期噴施亞硒酸鈉與不噴施相比,小麥成熟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質量均顯著提高(表1),隨噴硒濃度的增加,各器官干物質量呈先升后降趨勢,其中,以Se20 和Se30 處理較高。與Se10、Se60、Se120處理相比,Se20 處理的莖、穗和整株干物質量分別提高1.1%~5.9%、0.7%~6.5%、0.8%~5.9%,Se30處理的莖、穗和整株干物質量分別提高1.5%~6.3%、0.8%~6.5%、1.4%~6.6%,且Se20 和Se30 處理間差異不顯著??梢?,拔節期噴施硒肥有利于促進小麥植株各器官干物質的積累,且以Se20 和Se30 處理效果較好。

表1 拔節期噴施亞硒酸鈉對小麥成熟期干物質量的影響 kg/hm2

表2 拔節期噴亞硒酸鈉對小麥產量及其構成的影響
從表2 可以看出,拔節期噴施亞硒酸鈉與不噴施相比,小麥穗數和產量顯著提高,產量的增加幅度為6.9%~14.2%;隨施硒濃度的增加,產量及其構成均呈先升后降趨勢;穗粒數、千粒質量、產量均以Se20、Se30 處理較高,二者間差異不顯著,但Se20、Se30 處理的產量顯著高于Se60、Se120 處理??梢?,拔節期噴施硒肥有利于提高穗數,促進增產,且以施硒量20、30 g/hm2時效果更好。
拔節期噴施亞硒酸鈉與不噴施相比,小麥籽粒硒含量及積累量均顯著提高(表3),隨著施硒濃度的增加,籽粒硒含量及硒積累量呈增長趨勢,Se120處理較其他濃度分別提高50.3%~276.9%、46.4%~259.2%,各處理間差異顯著,但由于人體對硒的耐受程度有限,國標推薦谷物類籽粒硒含量不超過300 μg/kg[15],Se10 和Se20 處理的籽粒硒含量處于安全范圍,且以Se20 處理最高(P<0.05),達273.76 μg/kg。籽粒硒利用效率隨硒濃度增加呈降低趨勢,各處理間差異顯著;籽粒硒強化指數以Se20、Se60 處理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增幅達0.7%~17.6%??梢?,拔節期噴施硒肥有利于提高籽粒硒含量及積累量,施硒量Se20 處理的籽粒硒含量較高,且處于安全范圍,籽粒硒利用效率、強化指數也較高。

從圖1 可以看出,籽粒硒含量與施硒濃度呈線性正相關,質量濃度高于25.1 g/hm2時,籽粒硒含量高于推薦范圍300 μg/kg;籽粒硒含量與籽粒硒利用效率呈線性負相關,與籽粒硒強化指數呈拋物線趨勢(y=-0.000 2x2+0.014 5x+5.998 1),以20~60 g/hm2籽粒硒生物強化指數較高,以36.3 g/hm2達最大??梢姡?~120 g/hm2,綜合考慮籽粒硒生物強化指數和籽粒硒含量,當地最佳噴硒推薦量為20.0~25.1 g/hm2。
硒對小麥的生長具有一定促進作用。有研究表明,施加外源硒顯著提高了小麥根系活力,促進地上部干物質積累[6,16];有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低濃度外源硒促進了小麥苗期的生長[17-18]。本研究中,拔節噴施外源硒顯著提高了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質積累,但隨施硒濃度提升,促進效果有所下降,可能是由于低濃度外源硒代謝生成谷胱甘肽等抗氧化酶,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促進干物質積累;而高濃度硒取代硫,破化Fe-S 簇,影響光合作用,且過量硒容易引起過氧化作用,損傷膜結構,抑制作物生長[19]。
硒對作物產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花期,張妮等[20]在小麥灌漿期進行葉面噴亞硒酸鈉,穗粒數、千粒質量均有增加,從而提高產量2.9%~15.2%;但也有研究認為,小麥產量對外源硒不敏感,未發生顯著變化;也有部分研究發現,施硒可能導致小麥減產4.2%~8.2%[21-22]。本試驗結果表明,拔節期噴施亞硒酸鈉有利于促進小麥穗數增加2.8%~7.1%,增產6.9%~14.2%,這與張妮等[20]研究的結果類似,施硒促進了小麥產量的增加,但由于噴硒時間的提前,本研究中硒對穗數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外源硒處理可提高小麥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無效分蘗的形成,對穗數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這與基施外源硒結果類似[12]。
施加外源硒可顯著提高作物各器官硒含量,且隨硒濃度的增加而增加[23]。本試驗中,隨拔節期外源硒濃度的提高,籽粒硒含量逐漸提高。但由于硒對人體的有益范圍較窄,選用硒肥時應著重考慮籽粒硒含量。本研究中,籽粒硒含量與施硒濃度呈線性正相關,這與前人研究結論一致。籽粒硒利用效率隨施硒濃度的提高而降低,合理施用外源硒以實現硒肥的高效利用,有利于降低外源硒肥可能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此外,本研究還表明,拔節期籽粒硒強化指數與噴硒濃度呈拋物線關系,可能是由于作物對硒的吸收具有一定的限值,濃度較低時,作物的硒吸收水平較高,而較高的硒含量難以被作物吸收,降低了作物硒強化指數。本研究結合施硒濃度對籽粒硒含量及硒強化指數等的影響,推薦當地施硒量范圍為20.0~25.1 g/hm2。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不噴硒相比,拔節期施加10~120 g/hm2外源硒均提高了小麥成熟期干物質積累,促進穗數的增加,有利于小麥產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增加。但是綜合考慮籽粒硒安全范圍、硒利用效率和硒強化指數,硒質量濃度為20 g/hm2時效果最好,因此適于推廣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