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青浦區位于上海市最西部,地處太湖下游,境內有上海市最大的淡水湖——淀山湖。水是青浦的“名片”,也是青浦的核心資源。“百河繞村鎮,千橋臥碧波”是青浦作為江南水鄉的生動寫照。推動鄉村振興,要立足于這一生態優勢,樹牢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踐行“兩山”理論,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歷時三年多建設的青浦環城水系公園,便是青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它作為標志性工程彰顯青浦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之路,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在美麗中國新畫卷中繪出青浦色彩。
2007 年7 月11 日,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青浦區調研時指出,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下大力氣解決一些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突出問題,堅持奮發有為,乘勢而上,切實做到經濟持續增長、污染持續下降、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宜居環境。
這些年來,青浦區委、區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同志的囑托,帶領廣大干部和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打造宜業宜居環境,在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打造安全飲水網絡、防治噪聲污染和構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下大功夫,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青浦老百姓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生態休閑空間。
“十三五”初期,區委、區政府充分考慮青浦新城內河道縱橫交錯和老城區護城河這一獨具特質的城市特點,結合新城未來發展,作出了建設環城水系公園的決策。環城水系公園由淀浦河、油墩港、上達河和西大盈港等四條共約21 公里的骨干河道組成。在規劃上形成了“一環、四縱、八核”的空間布局。
青浦環城水系公園的醞釀和建設,是一個逐步發展和推進的過程,這其中也不乏實踐基礎和現實需要。2014 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青浦區正式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注重老百姓的獲得感,通過河道整治、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田水利等項目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效果顯著,得到市領導充分肯定,在全市推廣青浦美麗鄉村的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鄉村治理的新路,農村水利由村外走進了村內,傳統的水利建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同樣是在2014 年,上海市出臺了中小河道整治補貼的政策,青浦區水務局抓住了這個機遇,率先向市里提出了“美麗河湖”的概念。這一概念實際上是涵蓋了整個青浦所有河道、水系的建設,包括河道整治、周邊環境整治等等,從整個青浦東面到西面都是美麗河湖的建設。而青浦城區的護城河除了原來的內環之外還有一個大環,即由淀浦河、油墩港、上達河和西大盈港四條骨干河道合圍而成,由此提出了“環城水系河道整治”這一概念。環城水系通過綜合整治、整體提升改良,實現對防汛通道的貫通結合,將岸線退讓出來,還岸于民,繼而在此基礎上疊加綠化景觀、休閑設施、公共配套等內容,努力打造“環城水系公園”。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青浦區環城水系公園的“前身”其實是一個環城水系治理的水利工程,正是在河道整治的過程中,結合青浦的實際和發展需要,繼而提出“環城水系公園”的概念并付諸實踐。
青浦環城水系公園就其定位而言,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它是一個青浦本土版的城市更新項目,是青浦獨有的、專門為青浦量身定做的生態環境治理的標志性工程。從生態修復、環境整治、防汛安全等角度,來構建一個安全的城市、生態的城市,是青浦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一個著力于青浦環境改善的提質工程。其二,它也是一個青浦區的民生實事工程。區委、區政府積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環城水系公園的建設過程中,通過優化城市的形態,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人居環境,提高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位,全面構建符合“兩新”主題(新青浦、新生活)和“雙城”定位(上海對外服務的門戶城市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現代化城市。
青浦環城水系公園正式開工建設于2016 年10月,歷時三年多,于2020 年1 月1 日實現全線貫通。該公園由淀浦河、油墩港、上達河和西大盈港四條骨干河道組成,內外圈全長43 公里,項目總建設面積約150 萬平方米,共計3000 畝濱水開放空間。由上述四條河道圍起來的大概24 平方公里的區域,實際上就是青浦新城的核心地帶,以環城水系公園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完善青浦新城作為“雙城”定位所必須的功能。同時,對青浦老城的功能作必要的疏解和調整,使得整個青浦的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宜人,增添了“生活秀帶”。以環城水系公園為依托,進一步拓展濱水休閑空間,不斷建設富有魅力的濱水環境,串聯青浦新城重要節點,青浦人民的居住環境更加優美。
地處黃浦江上游的“滬上水鄉”青浦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優越的生態環境。青浦水資源豐富,水面率高達18%,擁有1900 多條河流,是上海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包括淀山湖在內的全市21 個天然湖泊均位于青浦。青浦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建,水是青浦最大的區情,生態是青浦最大的發展優勢,生態宜居是人民群眾最大的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把水環境治理工作提升到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2017 年底前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 年基本消除劣五類水體。
水環境治理和保護是一項復雜、艱巨、長期的系統工程。這些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倍加珍惜本土的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并真正落到實處,堅持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并重,各項工作迎頭趕上、成效顯著。青浦區自2000 年起,通過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滾動實施(現已進入第七輪2018—2020 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2017 年8 月,青浦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功創建了全國首批、上海首家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2018 年4 月,青浦也順利通過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區驗收。尤其是在青西地區,有著保護近30 年的生態基礎,以最具原生態特質的豐富天然湖蕩資源,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的破局,真真切切將青浦的生態優勢轉化為民生優勢,“讓老百姓靠得近水,走得近綠,留得住鄉愁”,轉化為老百姓有幸福感的宜居環境,提高青浦人的生活質量,夯實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基礎。
“環城水系公園”的建設首先是“環城水系治理”,公園成功建設的前提是要打造科學合理的全區水系治理格局。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整治黑臭河”,而是對現有河道進行“革故鼎新”,最終建成環狀布局的綠化公園。早在2015 年就啟動實施“美麗河湖”專項行動,以“潔水”“暢水”“活水”為重點,提出“千河繞村、百湖映鎮、水舞蝶城”的生態河湖格局的美好愿景。在這美好愿景中,條件最成熟、社會最關注、市民感受最為直接的就是環城水系公園這一項目。而環城水系的成功治理,也是環城水系公園成功建設的第一步。
說到青浦就想到“水”,“青浦”二字也是因水得名,來自趙屯浦、大盈浦、崧子浦、顧會浦、盤龍浦的“五浦”匯聚吳淞江,才有了今天的青浦。從某種角度而言,青浦最大的區情就是“水情”,青浦發展的實際便是青浦的“水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青浦的“水情”出發。
結合青浦的實際,全區上下堅持做好“生態+”文章,鞏固提升生態優勢,通過不懈努力,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生態環境轉化為宜居環境,將生態打造為青浦最鮮明的標志和最響亮的品牌。群眾身邊的“急難愁”水環境問題正在大幅度減少,水生態承載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持續拓升,治水成果正在成為可觀賞、可感觸、可享受的普惠產品。
青浦新城被淀浦河、油墩港、上達河、西大盈港4 條、21 公里骨干水系環抱,內部還有31 條支河水網,自然稟賦得天獨厚,全市獨一無二。從青浦的實際和發展需要出發,區委、區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多次踏勘、聽取匯報,明確要結合環城水系整治,促進城市更新,提升環境品質,打造集生態、文化、運動、旅游、休閑五位一體的,同時也是為青浦量身打造的環城水系公園,真正實現產城一體、水城融合、生態宜居。
青浦區委、區政府在生態建設上突出親民設計,讓青浦老百姓靠得近水、走得近綠。青浦環城水系公園建設是繼地鐵17 號線之后,青浦新城核心區開發建設的重要項目,惠及24 平方公里、30 余萬市民群眾,是近幾年來青浦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青浦生態建設的樣板工程。環城水系公園分布離散、選址靈活、貼近市民,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同時,給青浦百姓打造一個休閑親水的空間。
就青浦環城水系公園的設計理念和定位而言,主要涉及五個方面:其一,貫通和開放。區域內新建31 座橋梁,增加公園交通的便利性和可達性,新建內外兩環約43 公里的濱水綠道,形成3000 畝濱水開放空間。其二,安全和生態。區域內更新改造約28公里河岸,新建1600 畝綠地、林地,新增160 畝水面。其三,休閑和運動。區域內新建35 處休閑運動場地及騎行道、步行道,建設18 座碼頭。其四,歷史和鄉愁。通過合理設置雕塑和小品、再現清代的水城門、青溪書院及打造以崧澤遺址和萬壽塔為中心的歷史遺址公園等,系統地展示青浦厚重的水文化、漕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其五,智慧和管理。區域內基本做到無線網絡全覆蓋,利用信息技術既方便市民休閑、游憩和運動。同時在建設過程中,特別重視文化內涵的植入,把青浦“上善若水”的城市精神在公園中體現,讓市民能深切感受到青浦的歷史人文,讓新城有溫度、有記憶、可漫步、可閱讀。
以上這五個方面的設計理念和定位都著力于“還水”于民,還岸線于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而言,環城水系公園圍成一圈形成的核心區24 平方公里范圍內,生活著許多的居民,為了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公共服務需求,豐富城市景觀,提升青浦的城市形象,在區域內新建內外兩環大概43 公里的濱水綠道,形成將近3000 畝的濱水開放空間,新建大概1600 畝的綠地、林地,還有30 多處的休閑運動健身場地,大約26 公里的騎行道和22公里的步行道。除此之外,考慮到市民健身、休閑娛樂的實際需要,還增設了一些服務驛站、茶室、停車場、廁所等。就體育設施而言,有籃球場、小型的網球場、極限運動場,這些體育設施、停車場,都是通過智慧城市的概念去設計和操作。比如通過掃碼就能知道最近停車場的位置,在網上就能提前對運動場館及設施進行預訂,既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也便于運營方的管理。
青浦環城水系公園讓30 萬青浦老百姓居住、生活在公園里,享受水環境治理的成果,滿足青浦老百姓對美好生活,尤其是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全面加強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獨立成章。這充分反映了黨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政治態度,進一步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在黨和國家發展事業中的政治地位,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
黨的先進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源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逐漸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青浦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創新,逐步探索并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讓美麗的“綠水青山”正在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
黨的基層組織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傳動帶”。青浦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區委、區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堅定意志、大膽實踐,才讓“兩山”理論在青浦的街鎮村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黨的紀律規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輪”。生態環境污染的背后是政治生態污染,環境問題背后多是官商利益輸送、官員失職瀆職等違紀違法問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在短短數年內取得輝煌成就,就是因為我們黨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決刮骨療毒、正本清源,讓黨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部署落到了實處。
落實新發展理念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深刻總結發展實踐的客觀規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創造性地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中增加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五大新發展理念賦予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更加鮮明的目標指向,科學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為什么發展的問題。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深入人心,辯證地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這啟示我們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由“兩難”困境向“雙贏”“多贏”轉變。
創新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動力,不斷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協調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的統籌協調,持續深化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路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開放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支撐。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當前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青浦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建設,加強構建更加廣泛的生態利益共同體是青浦繼續落實新發展理念,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和著力點。共享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堅持以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青浦的發展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來換取漂亮的經濟數據,這已經成為青浦全區干部群眾的“綠色共識”。近些年來,青浦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作,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同時借助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的契機,不斷提升治水理念,大力整治和保護水環境,城鄉水環境質量和面貌明顯改善,百姓獲得更多“生態紅利”,城市也獲得更大發展空間。青浦以建立綠色產業體系為導向,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綠色發展之路,在青浦已結出碩果——地區生產總值已突破千億元大關。如今,青浦正處于從經濟追趕邁向全面跨越發展的時期,經濟發展和城市品質改善相融合,“一城兩翼”布局讓青浦從郊區逐漸轉型為現代化綜合城市,區域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堅持實事求是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的基本原則。2018 年5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見證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伴隨的也是中國生態環境質量的波浪式變動——從良好、惡化到總體好轉的演進過程,現在的中國已經進入到環境保護理念逐步清晰、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階段。
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草一木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發展,更不是數字生態就能取得成效的,關鍵還在于實事求是,必須立足于國情、市情、區情。無論是環境質量還是節能減排,無論是發展綠色經濟還是控污提質,都需要實事求是。
青浦區委、區政府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及歷次全會精神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城市功能全面升級,生態競爭力不斷凸顯。“環城水系公園”便是利用青浦新城得天獨厚的河網資源優勢,再結合河道綜合整治和新城規劃發展打造而成,將之構建為集生態水景、歷史文化、休閑旅游、健身運動于一體的休閑旅游空間。
水是青浦的區情,也是青浦最大的實際。如何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青浦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點。水生態優勢,也正在成為青浦發展的新動能。以“水城一體,產城融合”為引領,青浦加大對產業布局與城鎮布局的調整力度。東翼依托承載世界貿易中心CBD 功能的西虹橋商務區建設,會展服務業揚帆起航,北斗導航西虹橋基地一期正式運營,會展相關產業正加快集聚。西翼圍繞世界著名湖區建設目標,吸引了以華為為代表的一批高新產業項目入駐。在2035 年新一輪總規劃編制中,以水為題是青浦各街鎮謀劃城市發展的重要篇章。
樹立為民情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從表面上看,綠色發展似乎關注的只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但從本質上看,綠色發展關注的核心是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生態需要,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維護人的生態安全,追求人的生態幸福,因而是落實以人為本的重要路徑。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