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成
新春伊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已見諸各大報端。這是21 世紀以來第18 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字里行間充分體現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精神,意義非同一般,影響十分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昆山的主要領導盡管一茬接一茬換了好幾任,但對農業基礎地位從沒動搖過,一以貫之建設穩產高產農田,與時俱進培育推廣優質良種。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擠出大筆資金,年復一年興修農田建設,筑壩建圩設立“大包圍”,大搞平整土地,使昔日的坑坑洼洼、十年九澇、田埂阡陌無序交錯、田塊碎片零亂紛雜的面貌整治煥然一新,至八九十年代,成就了一片片田塊成方、溝渠成網、站閘配套的穩產高產農田。進入新世紀,實施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全面開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卓有成效推進合作農場和農業大戶(含家庭農場)規模經營,操作與管理基本達到全程機械化、智能化,從根本上努力探索解決“大國小農”和旱澇保收的問題。關于良種的培育與推廣,亦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采取域內與域外合作,依托農科所、農業院校、原種場及種子公司,堅持自選自育自留自繁“四自方針”“采取南繁”與本地選留相結合,水稻品種歷經秈改粳、劣改優、雙改單,那時全面推廣的“金南鳳”“老來青”等良種,吃口好、產量高,很受廣大農民歡迎。隨著歷史的演進,2005 年起由政府買單,實行良種補貼政策,如今昆山良種覆蓋率達100%,全面實現穩產高產,水稻常年畝產在620 公斤左右,小麥畝產穩定在320 公斤上下。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昆山農民在改革開放初期發自內心的呼喚。1979 年全縣召開三級干部會議傳達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時,時任縣委的主要領導抓住“路通”這個要害,切中時弊,通過規劃建設了昆周公里及急水港大橋,路通不但使千年留下來隔河兩地周莊農民生產生活的出行方便,而且使鎮上人氣旺,百姓財路廣。沒多久,周莊鎮很快就辦起了風風火火的“千年水鄉古鎮”旅游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突出的是2017 年至2020 年這四年間,投入巨資,高標準建設“四好農村公路”,打通斷頭路,消除瓶頸路,連接蘇滬大通道(包括無縫對接蘇滬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滬昆軌道交通),公交通到行政村的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達100%,業已在昆山境內形成等級公路成片成網運行,公交線路遍及農村旮旯,輕軌、高鐵、航空四通八達的暢通城鄉道路嶄新格局。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催生了同城效應,拉近了城鄉距離,破除城鄉分劃的體制弊端,日漸湮滅城鄉鴻溝。一邊是城市繁榮、一邊是凋零鄉村的狀況一去不復返,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通道,過去偏僻封閉的鄉村儼然成了風景如畫的世外桃源。
昆山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堅持農村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規劃,一并作為“三農”工作總體目標,將提升農民脫貧致富與鄉村全面振興銜接起來,把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歷屆政府的奮斗目標。為此,在廣袤農村本著“規劃先行”的原則,有序實施建良居、修生態的民生實事工程,成效顯著,百姓滿意。就農民住房而言,昆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引領幫扶農民將草房改瓦房,八九十年代平房改樓房(此時絕大多數拆遷戶住進現代社區公寓式樓房)。新世紀實施新一輪農房自費翻建成具有“兩坡一屋頂、粉墻黛瓦”江南水鄉風貌特色的獨幢農村別墅,至2020 年底,已翻建完成占應翻建農戶總數70%左右。搬入新居的不少農戶日常用的液化氣鋼瓶均換上潔凈安全的天然氣,房屋內裝修十分講究,“洋氣十足”,電腦、轎車等現代化用具一應俱全。就生態修復而言,早在上世紀80 年代如荼似火開展橫向經濟聯合時,為防止盲目引進有污染的項目,針對性提出“有污染的項目不進昆山”。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面對水網地區環境污染的狀況,從上到下強化河道及岸邊的生態修復整治,建立市鎮村三級書記“河長責任制”。實行精準監測和長效治理,連續奮戰了五年,至今黑臭河道基本消除,8 個國省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空氣質量在蘇州率先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環境優良天數占全年83.3%,PM2.5 濃度下降33.8%。與此同時,強勢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業已全部完成改廁工作,農村新建或改建的公廁率達100%,生活垃圾處理基本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要求。深入推進清理農村違章亂搭建的建筑和亂堆雜物的場所,以及農村綠化美化工程,硬件與軟件一起上,動真格、見實效,環境潔凈,村莊美化,建成了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改革開放以來,昆山各級領導本著“民有所呼,當有所應”的思路,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別具匠心總體規劃布局,千方百計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實行補短補軟,紓解農村讀書難、看病難的老大難問題,且有效提升教育、醫療水平。教育方面,昆山緊緊圍繞“優質、均衡、公平、開放、全納”的理念,繼上世紀90 年初在江蘇省率先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幼兒園教育,以及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含職業技術學校)的基礎上,先后創辦了硅湖大學、電視大學、外語學院、登云職業技術學院、托普科技學院、蘇州大學應用型學院和昆山杜克大學等院校。可以這樣說,在一縣內有數所高等學府國內為數不多,目前在校學生2.8 萬人。如今昆山農村高中生比比皆是,大學生也有一大把,從根本上改變了昆山歷史上“讀書人少、盲種田多”的落后狀況。醫療方面,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面實行農村合作醫療的基礎上,全面實行城鄉并軌,做到應保全保,社保覆蓋率達99%以上,農民與城鎮職工與居民一樣刷卡就醫,大病風險保障不封頂。去年以來又主動參與長三角醫保一體化,異地看病費用直接結算率提高至85%。更可喜的是,2020 年昆山人民醫院和昆山中醫院雙雙評為三甲醫院。這樣全市廣大農民不僅享受著較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而且大大減少因病致貧的社會現象。病貧下降精神爽,健康長壽的人多了。據統計資料表明,2019 年昆山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4.02 歲,同日本的84.05 歲相差無幾。
讓農村振興起來、讓農民富裕起來,是我們執政黨使命當擔的初心。基于這樣的認識,昆山的領導通過各種渠道,引領農民就業創業,幫扶農民增收致富。1984 年,昆山甩掉在蘇州地區經濟發展末位的小八子落后帽子。那年全縣糧食總產超10 億斤,工農總產值超10 億元,農民人均收入608 元,為1978年201 元的3 倍。農民為此編了一條順口溜:“十億產值十億糧,全面人民喜洋洋。”打這以后,昆山更加銳意進取,動員各方力量趕超先進地區。不負眾望,2005 年在江蘇乃至全國率先達到不含水分、群眾認可、百姓得實惠的全面小康。由此,不論經濟總量,還是農民收入水平已連續16 年穩居全國縣級市之首。2020 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萬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336 元,比上年44472 元增長6.4%,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10 多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之比縮小為1.86∶1,低于全國全省和周圍兄弟縣市(區)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聚焦拓寬農民就業創業渠道和普惠均等的社會保障,以及就業財政補貼、小額貸款等措施,使凡有勞動能力、愿意就業的農民均可找到穩定性收入的崗位。部分文化水平低、身體條件許可的大齡農民也能就近進企業務工或從事綠化、環衛等工作,不斷增加了收入。尤其是低保戶及低保邊緣戶每月生活補貼標準提高到1045 元,特殊困難戶生活救助供養標準增加到每月1463 元。這樣,不僅使廣大農民高質量達到中央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而且讓他們過著“發展有溫度,收入上水平”的殷實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