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傳染病學組, 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感染影像專業委員會
包蟲病是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性疾病,目前全球約有400萬人感染肝包蟲,另外有6000萬人處于感染風險中,嚴重危害全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和經濟發展。我國西北部是全球范圍內的高發地區之一,人群患病率為0.5%~5.0%。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新增包蟲病5000余例[1-3],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經濟負擔,是導致我國西部農牧區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主要原因之一。包蟲病可發生于全身各個臟器,以肝臟居多,其次為肺臟,發生于其他臟器相對少見,手術是根治包蟲病的主要方法[4]。包蟲病起病隱匿,因病灶大小和所在部位不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癥狀無特異性。流行區生活史只能作為診斷線索之一,血清學檢查結果有一定幫助,但存在假陰性和假陽性,所以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包蟲病的重要方法[5]。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診斷肝包蟲病提供了多種新的指標,在肝包蟲病的早期診斷、術前評價及療效監測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使肝包蟲病影像學診斷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在此背景下,為了推動我國肝包蟲病診斷與治療工作規范、有效、安全的開展和推廣應用,結合循證醫學對指南及標準的方法學要求,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和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多家醫院的感染與炎癥放射學專業委員會專家共同參與書寫及制定肝包蟲病的影像學診斷共識。
本共識基于當前最新研究證據,綜合考慮臨床實際及專科醫師經驗,形成最終的影像學診斷推薦意見,以期為臨床醫師提供明確的診斷依據及更豐富、準確的診斷信息,形成最佳決策方案,有效提升早期診斷水平,指導肝包蟲病的臨床合理用藥和綜合治療。
本共識包括肝包蟲病的影像學診斷意見、臨床診斷流程、鑒別診斷和相關推薦影像檢查技術,給出了影像學診斷標準的影像特征支持依據和圖像采集要求。本共識適用于全國各級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肝包蟲病的診斷。
包蟲病又稱為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棘球絳蟲的幼蟲寄生于哺乳動物體內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疾病[5]。目前感染人體的包蟲病主要分為囊型包蟲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包蟲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兩種類型,分別由帶絳蟲科棘球絳蟲屬的兩種絳蟲即細粒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granulosus)和多房棘球絳蟲(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所致[6]。包蟲病主要發生于肝臟,其中,65%~80%的CE灶發生在肝臟,而AE灶則高達98%發生在肝臟[7-8]。
3.1 流行病學史 有流行區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獵史;有犬、牛、羊等家養動物或有狐、狼等野生動物及其皮毛接觸史;有從事來自流行地區的家畜運輸、宰殺、畜產品和皮毛產品加工等接觸史[7-8]。
3.2 臨床表現 早期病灶較小時多無臨床癥狀,當病灶較大(>10 cm)時可對周圍臟器和脈管系統產生相應的壓迫癥狀,如腹脹和隱痛;包蟲病灶壓迫、侵蝕或破入膽道引起梗阻性黃疸;CE囊腫破裂入腹腔時,可出現類似消化道穿孔的表現,如劇烈腹痛,可伴有發熱、蕁麻疹以及過敏性休克等;合并感染后可出現酷似肝膿腫的癥狀和體征[7],嚴重時可因肝功能衰竭、膽系感染以及肺、腦等器官轉移而致死[7,9-10]。
3.3 實驗室檢查 常規的免疫學實驗方法都可以用于人體包蟲病的免疫學檢測,但目前血清學檢測已經不再作為地區性大規模篩查的首選診斷方法,更多的是對影像結果的確認[7]。
現有的包蟲病免疫學實驗方法在靈敏度和特異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實驗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抗原的性質和質量;檢測用的實驗系統;棘球蚴的大小、數量、部位和活力;不同地域的蟲株差異;個體免疫應答反應的差異等。國內外普遍應用的主要方法為[11-14]:(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2) 間接紅細胞凝集實驗檢測;(3)點免疫膠體金滲濾法檢測;(4)免疫印跡技術檢測;(5)包蟲病DNA檢測。其中,ELISA已廣泛用于AE的臨床診斷[15],其靈敏度和特異度超過90%。而由4種抗原組合制成的膠體金快速診斷試劑盒具有便攜、實時鑒別兩型包蟲病的優勢,目前廣泛用于協助流行病學篩查、診斷及鑒別診斷。
參照2011年牛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證據分級系統的推薦、評估、發展和評價分級(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e,GRADE)工作組推薦意見形成的方法學[16-17],制定本共識依托的證據級別和推薦強度分級標準及定義,參見表1。
4.1 推薦超聲作為肝包蟲病的首選篩查方法(證據級別:Ⅲ,推薦強度:強) 超聲檢查既可作為肝包蟲病的首選篩選方法,也是術后隨訪或藥物治療后判定療效的主要檢查方法[18](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但超聲結果易受操作者技術水平的影響,不同醫院和地區之間的診斷水平仍存在差距,且超聲圖像不如CT、MRI直觀。因此,不典型的病例建議其他影像學方法進一步檢查。
超聲造影的價值在于明確部分病灶周圍的血供情況,從而間接提示病灶的浸潤特性或蟲體活性[19],但其臨床價值尚未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故不推薦作為常規的影像檢查手段。
4.2 推薦CT 作為肝包蟲病的常規檢查方法(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 常規肝區CT平掃和增強掃描,推薦肝區螺旋CT 多期(動脈期、門靜脈期和靜脈期)增強掃描。CT成像的優勢在于全面顯示包蟲病灶的特點,尤其對鈣化顯示敏感(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CT血管成像能夠準確顯示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主干及下腔靜脈與病灶的毗鄰關系[20](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弱)。
4.3 推薦MRI作為肝包蟲病的必要補充檢查方法(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 鑒于高場強MR 設備掃描時間短、成像速度快、圖像質量高、覆蓋范圍廣、圖像更清晰、診斷更準確等諸多優點,推薦檢查設備場強為1.5或3.0 T(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推薦檢查序列包括:(1)T1WI:軸面快速自旋回波(FSE/TSE)等序列(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2)T2WI:軸面FSE/TSE等序列(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3)T2WI脂肪抑制序列:軸面及冠狀面FSE/TSE等序列(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4)DWI:b 值500~1000 s/mm2(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弱);(5)MR胰膽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2D及3D序列(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強)。增強掃描序列作為選擇性項目,目前尚無證據推薦MRI增強掃描作為檢查常規序列。
MRI具有多方位、多參數、高軟組織分辨率等優點,是對包蟲相關影像學檢查方法的重要補充。研究[21]顯示單純性肝囊腫與單囊型肝包蟲ADC值存在顯著差異,能夠進行鑒別診斷,此外,AE病灶實質在DWI序列上一般無擴散受限,可作為與惡性腫瘤的鑒別要點之一[22],但DWI圖像不足以顯示包蟲病灶形態結構特征,無法單獨作出定性診斷,故不作為強推薦成像方法。MRCP對特征性的小囊泡顯示最佳,同時也是顯示膽管并發癥的最佳成像方法[23]。
4.4 建議PET/CT作為評價肝包蟲病藥物治療效果的首選監測方法(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弱) 使用18F-氟代脫氧葡萄糖(18F-FDG)作為示蹤劑,采用標準18F-FDG采集(注射示蹤劑后1 h)和延遲采集(注射示蹤劑后3 h)(證據級別:Ⅳ,推薦強度:弱)。
不推薦PET/CT作為診斷肝包蟲病的常規檢查手段,其主要價值在于根據放射性藥物攝取的程度來判斷泡型包蟲的生物學活性及藥物治療效果的評價[24]。
5.1 肝包蟲病分型
5.1.1 臨床分型 CE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的標準化分型為WHO包蟲病專家工作組(WHO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Echinococcosis,WHO/IWGE)在Gharbi超聲分型基礎上制定并達成共識的分型方案[25],此分型將CE分為6型:囊型病灶(CE)、單囊型(CE1)、多子囊型(CE2)、內囊塌陷型(CE3)、實變型(CE4)、鈣化型(CE5)。并針對包蟲的大小分為3類:直徑<5 cm,稱為小包蟲,記為S;直徑為5~10 cm,稱為中等包蟲,記為M;直徑>10 cm稱為大包蟲,記為L。生物學特征:有活性(1 組:CE1 和CE2型)、過渡型(2組:CE3a和CE3b型)和無活性(3組:CE4和CE5型)。
AE 采用的WHO/IWGE 共識的標準化分型為Kern等[26]提出的PNM分型[P=病灶在肝內的位置(parasitic mass in the liver),N=鄰近器官的受累(involvement of neighbouring organs),M= 轉移(metastasis)],與CE的分型基于影像學不同,該分型主要針對臨床治療。2002年溫浩等[27]根據臨床需求提出PJVM 分型[P=病灶在肝內的位置(parasitic mass in the liver),J=黃疸(jaudice),V=血管受累(vessels),M=轉移(metastasis)]。該分型將肝AE病灶范圍、直接浸潤和遠處轉移程度綜合表述,對外科醫師擬定治療方案有重要意義。
5.1.2 影像學分型 CE的影像分型與臨床分型基本保持一致,而AE分型目前尚未達成共識,目前比較認同的是Kodama等[28]提出的基于肝臟AE以小囊泡為特征的MRI分型方法。此分型根據AE灶內實性和囊性成分的構成和小囊泡的分布模式將影像學特征分為以下5種類型:多個小囊泡無實性成分(1型)、具有實性成分及多個小囊泡(2型)、圍繞有多個小囊泡的中心合并大和/或不規則囊腫的實性腫塊(3型)、實性腫塊無囊泡成分(4型)、大囊腫無實性成分(5型)。此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E的生物學演變進程。
5.2 超聲表現[18,20,24-25]
5.2.1 CE 依據臨床分型,CE1型為圓形、回聲均勻的囊性病灶,內、外囊壁間有潛在的間隙,呈現“雙壁征”;囊腫后壁呈明顯回聲增強;用探頭震動囊腫時,可見浮動的小光點,稱為“落雪征”。CE2型表現為母囊暗區內呈現多個小的球形暗影及光環,形成“囊中囊/子囊”的影像征象。CE3型系肝包蟲內破裂,囊液進入內、外囊壁間,出現“套囊征”“天幕征”“飄帶征”。CE4型表現為高回聲腫塊,不易與腫瘤鑒別,此時包蟲囊液吸收,囊壁折疊收縮,超聲檢查示回聲強弱相間呈“腦回征”。CE5型表現為囊壁肥厚鈣化,呈寬大聲影及側壁聲影。
(1)基本病變:肝臟囊性占位,表現為圓形、回聲均勻的無回聲囊性病灶并囊腫后方回聲增強。
(2)特殊征象:①內、外囊壁顯示呈現“雙壁征”;②含子囊型包蟲表現為母囊暗區內的多個球形暗影及光環,形成“囊中囊/子囊征”;③內囊塌陷、破裂漂浮于囊液中,表現為“水中百合花征”“天幕征”“飄帶征”;④囊腫實變,囊液吸收,囊壁折疊收縮形成“腦回征”;⑤囊壁部分或完全鈣化,表現為強回聲伴后方寬大聲影。
(3)次要征象:包蟲囊腫的囊砂(頭節)增多顯示為沉積于囊腫底部的密集點狀強回聲,隨著體位改變而漂浮于囊液中,用探頭震動囊腫時可見浮動的小光點,表現為“落雪征”。
5.2.2 AE 超聲顯示肝實質性腫塊,可探及高、低混合回聲光團,周圍邊界模糊,后方聲束衰減,同時顯示肝臟增大。多房棘球蚴病灶在侵蝕肝組織的過程中會發生鈣鹽沉積,早期即出現點狀鈣化顆粒,隨著病程延長,鈣化顆粒融合成絮狀或不規則的大片鈣化灶,在病灶內可探及散在鈣化點或不規整的大片鈣化強回聲光團伴聲影。較大的AE灶中心部因缺血壞死、液化,可形成形態不規整的壞死液化空腔。超聲顯示在不均質強回聲光團內出現形態不規則、無回聲的大塊液性暗區,后方回聲增強,呈“蟲蝕狀”或“熔洞狀”。超聲造影檢查動脈早期至門靜脈晚期病灶周邊出現“邊框樣”強化,內部無強化,呈“黑洞征”。
(1)基本病變:肝臟實質性不均勻的強回聲腫塊。
(2)特殊征象:①內部回聲不均伴點狀、砂礫狀及小圈狀強回聲鈣化,后方伴聲影;②病灶中央液化壞死,后方回聲增強,呈“蟲蝕狀”或“熔巖狀”。
(3)次要征象:超聲造影檢查動脈早期至門靜脈晚期部分病灶周邊出現“邊框樣”強化,內部無強化,呈“黑洞征”。
5.3 CT表現[19-20,23]
5.3.1 CE CE1型表現為類圓形囊性病灶,內呈水樣密度,囊壁較厚時能夠顯示,增強掃描病變不強化(圖1a);CE2型呈現子囊征象,依據母囊囊液的含量及子囊的排列呈現“囊內囊”“輪輻征”“蜂房征”(圖1b),母囊囊液密度高于子囊;CE3型囊壁分層呈現“雙壁征”,內囊壁塌陷,漂浮在囊液中表現為“飄帶征”(圖1c),如合并膽瘺或感染,囊內出現氣體,呈現“水上浮蓮征”;CE4型表現為實性軟組織密度占位,多能見到較厚的囊壁,囊內密度不均勻,增強掃描病灶邊界清楚,不強化;CE5型囊壁呈現厚殼狀鈣化,囊內容物密度增高,部分或全部鈣化(圖1d)。
(1)基本病變:肝臟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滑銳利的囊性占位,增強后無異常強化。
(2)特殊征象:①囊壁顯示,表現為線狀稍高密度帶;囊壁可呈弧線狀、蛋殼樣鈣化。②含子囊型包蟲依據子囊的數目和排列不同呈現“囊內囊”“輪輻征”“蜂房征”等多房狀外觀。③內囊膜從外囊剝離,呈現“雙壁征”“新月征”,完全塌陷/漂浮在囊液中,表現為“飄帶征”“水蛇征”“水上浮蓮征”。
5.3.2 AE CT成像表現為不均質的實質性腫塊,增強掃描后病灶本身不強化,但因為周圍肝實質的強化其境界顯示清楚;病灶實質內往往出現數量不等的鈣化,小囊泡和小圈狀鈣化最具特征,病灶中心出現液化壞死,構成“地圖征”樣外觀(圖1e);病灶鄰近的肝實質邊緣收縮凹陷,健側肝葉或段呈代償增大。
(1)基本病變:肝內混雜密度呈實性或囊實性腫塊,增強后不強化。
(2)特殊征象:①病灶內部及邊緣區“小囊泡”征象;②病灶內部及邊緣的“小圈狀”“顆粒狀”鈣化;③病灶中央液化壞死,呈現“地圖征”。
(3)次要征象:①鄰近肝實質萎縮、凹陷;②健側肝臟代償性增大。
5.4 MRI表現[19,22-23]
5.4.1 CE CE1 型為圓形邊緣光滑銳利的囊性病灶,呈長T1、長T2信號,信號均勻;囊壁在T2WI上呈低信號,厚薄均勻一致(圖1f)。CE2型呈現“囊中囊”影像,母囊內含有多個子囊時表現為“玫瑰花瓣征”(圖1g)或“輪輻征”;子囊信號在T1WI上低于母囊,在T2WI上高于母囊。CE3型,塌陷的內囊懸浮于囊液中形成“飄帶征”(圖1h)。CE4型內部信號混雜,MRI對塌陷皺縮的內囊顯示優于CT,表現為腦回狀稍短T2信號(圖1i),囊壁在T2WI上始終為低信號。CE5型囊壁鈣化在T1WI和T2WI上均為低信號(圖1j)。
(1)基本病變:肝臟圓形或類圓形邊緣光滑銳利的病灶,囊液在T1WI表現為低信號,T2WI表現為高信號,信號均勻,增強后無異常強化。
(2)特殊征象:①囊壁在T2WI上呈低信號,厚度均勻一致。②含子囊型包蟲T2WI上可見高信號的病灶中出現條形低信號的分隔而表現為“囊中囊”“玫瑰花瓣征”“輪輻征”,子囊信號在T2WI上高于母囊。③囊膜剝離呈現雙邊低信號的“雙壁征”“新月征”;內囊塌陷懸浮于囊液中形成“飄帶征”“水蛇征”。④囊腫萎縮實變,塌陷皺縮呈腦回狀T2WI低信號。
5.4.2 AE 肝AE為不規則實性病灶,浸潤性生長,邊緣欠清晰,病灶在T1WI、T2WI 上均以低信號為主,尤其是在T2WI上的低信號為其特征性表現,小囊泡在T2WI上呈偏高信號;病灶內可發生液化壞死,表現為“熔洞征”或“地圖征”(圖1k);增強后病灶內不發生強化。MRCP檢查對小囊泡的顯示最佳(圖1l)。
注:a為CE1型,CT平掃顯示肝右葉類圓形水樣密度病灶,囊壁較厚伴鈣化;b為CE2型,CT增強靜脈期顯示多子囊型包蟲囊腫呈“囊內囊”“輪輻征”;c為CE3型,CT平掃顯示包蟲囊腫內囊壁塌陷并漂浮在囊液中呈“飄帶征”;d為CE5型,CT平掃顯示囊壁及囊內容物全部鈣化;e為AE,CT增強靜脈期顯示肝右葉不均質的實性腫塊,病灶內可見小囊泡和鈣化,中心可見液化壞死區,共同構成“地圖征”樣外觀;f為CE1型,T2WI顯示肝右葉邊緣光滑的囊性病灶,信號均勻;囊壁呈厚薄均勻一致的低信號;g為CE2型,T2WI顯示多子囊型包蟲囊腫呈“囊內囊”“玫瑰花瓣征”;h為CE3型,T2WI顯示塌陷的內囊懸浮于囊液中形成“飄帶征”;i為CE4型,T2WI顯示包蟲囊腫內部信號不均勻,塌陷皺縮的內囊顯示為腦回狀稍低T2信號;j為CE5型,T2WI顯示肝右前葉上段類圓形病灶,囊壁或囊內容物的鈣化部分顯示為低信號;k為AE,T1WI顯示肝左葉病灶以低信號為主,病灶內的液化壞死區表現為“熔洞征”或“地圖征”;l為AE,MRCP顯示病灶實質內特征性的高信號“小囊泡”結構。圖1 肝包蟲病影像學表現
(1)基本病變:肝內不規則無包膜的實性或囊實性占位,在T1WI/T2WI上多呈低信號為主的混雜信號,增強后無異常強化。
(2)特殊征象:①病灶內部及邊緣顯示在T2WI上及MRCP上呈高信號的“小囊泡/囊泡巢”;②病灶中心可出現T2WI上高信號的液化壞死腔,使病灶外觀呈“熔洞征”。
(3)次要征象:①DWI顯示病灶外周稍高信號的“浸潤帶”或“暈帶征”;②MRCP顯示病灶侵蝕破壞膽管引起膽管梗阻。
5.518F-FDG PET/CT表現[24]PET顯示肝AE灶邊緣不均勻性弧形、環形或中心結節樣的放射性濃聚影標準攝取值最大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高于肝實質,或病灶中心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減低或缺損(SUVmax等于或低于肝實質)。
6.1 疑似病例 發現肝臟占位,有疫區生活史或接觸史。
6.2 影像診斷病例 符合上述影像學表現(超聲表現、CT表現、MRI表現)中基本病變+特殊征象中的任意1項以上者,或1項特殊征象+1項次要征象。
次要征象作為治療前分期及特殊征象不典型時輔助診斷。
6.3 確診病例 手術/病理證實。
首先,針對來自包蟲病流行區旅居的臨床疑似病例進行病史詢問及體格檢查,對出現腹痛、腹脹、黃疸、消瘦等癥狀且體檢懷疑肝臟占位的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篩選出肝臟占位病變和正常肝臟,同時將肝臟占位病變區分為肝包蟲病、不典型肝臟占位及其他肝臟占位病變,對不典型肝臟占位病變補充CT或MRI檢查,結合2種以上影像學檢查并根據肝包蟲影像學表現(超聲、CT、MRI)中基本病變+特殊征象中的任意1項以上者,或1項特殊征象+次要征象鑒別出肝包蟲病影像確診病例,并明確肝包蟲病的臨床分型;依據術前影像學肝臟脈管結構和功能評價(CTA、MRCP)盡早對肝包蟲病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對不可切除病例實行藥物治療,定期行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PET/CT)隨訪監測評估。
8.1 單純性肝囊腫 需要與單囊型CE進行鑒別,單純性肝囊腫患者多數無流行病學史,無囊壁顯示,無鈣化,囊液均勻,無“囊沙征”“雙層壁”及囊壁“弧形鈣化”等典型影像學特征,免疫學檢查多呈陰性反應。
8.2 細菌性肝膿腫 需要與CE合并感染相鑒別,細菌性肝膿腫表現為厚壁的囊性病灶,有時囊內可見氣-液平面,CT增強掃描顯示膿腫壁強化,外周伴有低密度水腫帶;全身中毒癥狀較重,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包蟲病血清學檢查多為陰性。
8.3 肝囊腺瘤 具有多房樣結構,需與多子囊型CE鑒別。肝囊腺瘤常有向腔內生長的實性壁結節,增強掃描有輕度強化;囊壁多無環形或弧形鈣化,囊內分隔可見強化。
8.4 肝內膽管細胞癌 肝AE與肝內膽管細胞癌都可以出現病灶鄰近肝緣的收縮凹陷和病灶邊緣膽管擴張,因此需要進行鑒別。肝內膽管細胞癌表現為肝內實性腫塊,增強后其邊緣顯示花邊樣強化或者內部延遲強化,而肝AE灶本身不強化,如果發現特征性的小囊泡和鈣化更是區別于腫瘤的重要影像依據。
執筆者:劉文亞(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蔣奕(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影像診斷科)、王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
專家共識協作組成員(按照姓氏拼音順序排序):邊杰(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陳昊(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養生康復學院針灸臨床教研室)、崔光彬(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放射診斷科)、蔣奕(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影像診斷科)、李宏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李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劉晶哲(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影像科)、劉強(山東省醫學影像學研究所MR 診斷研究室)、劉文亞(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任美吉(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放射科)、施裕新(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王紅(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放射影像科)、王紅梅(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王儉(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王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熊鑫鑫(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許建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放射影像科)、楊州(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CT診斷科)、殷小平(河北大學附屬醫院CT/MRI診斷科)、張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張鐵亮(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影像中心)、張曉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