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林
福建邵武市立醫院CT 室,福建邵武 354000
胰腺囊性病變屬于一組不同來源及病理性質的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囊性病變,發病率相對較高,種類繁多,主要有假性囊腫、真性囊腫、囊腺癌、漿液性囊性腫瘤、黏液性囊性腫瘤、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和實性假乳頭狀瘤等, 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1]。 因此,對其采取早期積極有效的治療十分重要。CT 檢查現已廣泛應用于各類臨床疾病的診斷中,CT 在密度、 空間分辨力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CT 在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中效果良好。 近年來MRI 設備也得到了快速地發展, 在一些胰腺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展示出較好的檢查前景。 基于此, 該研究方便選取了2016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50 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組,分別予以CT 和MRI 檢查,取得了不同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50 例胰腺囊性病變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患者男性27 例,女性 23 例;年齡 24~70 歲,平均年齡(47.78±8.68)歲;假性囊腫、真性囊腫、漿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囊腺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實性假乳頭狀瘤對照組各15 例、3 例、7 例、8 例、4 例、7 例、6 例。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為胰腺囊性病變者; 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無其他腹部疾病者;④無其他系統嚴重臟器疾病;⑤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參與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 ②合并嚴重精神障礙, 檢查不配合者; ③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障礙者; ④依從性較差者。 兩組的臨床一般資料采用統計學分析后得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
MRI 檢查: 采用1.5T 超導MRI 成像設備進行掃描,層厚4 mm,間距0.8 mm,掃描范圍為膈頂至肝下緣, 患者取仰臥位, 行橫斷面 T1WI、T2WI 與冠狀面T2WI 掃描, 增強掃描向患者肘靜脈高壓注射15~20 mL Gd-DTPA 對比劑,掃描時囑患者屏氣,記錄掃描結果。 CT 檢查:采用西門子128 層螺旋CT 進行掃描,掃描前 30 min 飲 600 mL 水, 掃描前再飲 500 mL 水,參數設置:重建層厚2~3 mm,層厚10 mm,電壓120 kV,電流250 mA,患者取仰臥位,自膈頂至肝下緣掃描,增強掃描向患者肘靜脈高壓注射6~100 mL 非離子型對比劑,行動脈期、門脈期和延遲期掃描,掃描期間要求患者屏氣完成, 記錄掃描結果。 由專業影像醫師對CT片和MRI 片進行分析。
觀察胰腺囊性病變情況和CT 特征, 包括假性囊腫、真性囊腫、囊腺癌、漿液性囊性腫瘤、黏液性囊性腫瘤、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實性假乳頭狀瘤等,比較兩組診斷符合率和檢查時間,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
將該次研究的所有數據結果納入到SPSS 22.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對比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 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胰腺囊腫18 例,其中假性囊腫15 例,真性囊腫3例,假性囊腫均為胰腺炎假囊腫,其發生于胰周組織間隙或胰腺實質,CT 顯示呈水樣均勻密度,圓形、類圓形,大小不等, 壁厚薄不均勻或薄而均勻, 增強囊液無強化,囊壁輕度至中等度強化,病灶顯示更為清晰,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真性囊腫中先天性囊腫1 例,CT 顯示水樣均勻低密度,囊薄而光滑,囊內無間隔和實性軟組織成分,體積一般較小,不與胰管交通,增強無強化表現;潴留性囊腫2 例,CT 可見囊腫、腫塊,遠端囊腫多數較小,密度均勻,囊壁稍厚,與胰腺導管相連為該囊腫特征, 增強掃描可見實性腫塊與正常胰腺組織對比明顯,多為低密度影。
胰腺腫瘤性囊性病變15 例, 漿液性囊性腫瘤7例,黏液性囊性腫瘤8 例,漿液性囊性腫瘤CT 顯示為邊界清楚的多房分葉狀囊實質性腫物, 由纖維分隔和多數小囊構成,囊腔直徑一般<2 cm,有時中心可見稍低密度纖維斑痕灶,可伴“日光放射狀”鈣化,增強顯示病灶組織影像高于正常胰腺組織; 黏液性囊性腫瘤CT顯示囊內間隔、囊壁均較厚,周圍鈣化,乳頭狀強化結節突入囊內,主要表現為單發多囊病變或單囊病變居多,邊緣光整無分葉,增強可見不均勻片狀強化或結節狀。
胰腺囊性癌4 例, 位于胰體胰尾各2 例,CT 平掃顯示為水樣低密度,囊壁較厚,不規則,并有壁結節形成,囊壁薄厚不一,增強掃描囊壁和壁結節明顯強化,囊內可見強化的分隔影。
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腫瘤7 例,CT 顯示分界清晰,囊壁較薄, 可見房性囊性改變, 以及與主胰管相通的“葡萄串”狀囊性腫塊,并伴分支胰管擴張,增強掃描未見強化。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6 例,4 例位于胰尾,2 例位于胰頭,CT 均顯示為囊實性密度影,2 例以囊性成分為主,囊壁有條狀弧形鈣化,病灶邊緣均較為光整,囊液密度稍高, 增強后顯示囊性部分未出現明顯強化,4 例以實性成分為主,增強后可見強化,強化呈現漸進性,其中1 例見乳頭狀軟組織密度向囊變區突入。
對比病理診斷結果,CT 共檢出46 例胰腺囊性病變,其中假性囊腫13 例、真性囊腫3 例、漿液性囊腺瘤7 例、黏液性囊腺瘤8 例、囊腺癌4 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6 例,實性假乳頭狀瘤5 例,CT 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2.00%;MRI 共檢出47 例胰腺囊性病變, 其中假性囊腫14 例、真性囊腫3 例、漿液性囊腺瘤6 例、黏液性囊腺瘤8 例、囊腺癌3 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7 例,實性假乳頭狀瘤6 例,MRI 診斷符合率為94.00%,兩者診斷符合率基本一致,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CT 檢查時間明顯短于MRI,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 2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查時間對比[(),min]

表 2 兩種檢查方式的檢查時間對比[(),min]
images/BZ_9_177_1239_1194_1297.pngMRI 檢查(n=50)CT 檢查(n=50)t 值P 值25.69±6.97 17.48±5.69 6.452 0.001
胰腺囊性病變是一種以囊性病變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多以上腹部疼痛、惡心等為主要臨床癥狀,根據病理類型,胰腺囊性病變可分為良性、交界性和惡性三種類型,良性病變早期行手術切除治療療效顯著,交界性病變和惡性病變早期采取有效治療也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2]。 因此,需對胰腺囊性病變進行早期診斷,該疾病癥狀缺乏特異性, 通過臨床表現對胰腺囊性病變患者進行診斷,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的發展,該疾病檢出率明顯提高[3]。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胰腺囊性病變的一種有效方式, 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有CT 和磁共振成像檢查,合理選擇影像學檢查方法可為診斷及臨床治療打下基礎。
胰腺囊性病變中最為常見的是假性囊腫, 約為75%~80%,多數假性囊腫由急慢性胰腺炎發展而來,胰腺炎胰酶釋放引起胰腺和胰周組織發生自溶性改變,產生大量物質,這些物質被包裹而形成假性囊腫,多位于胰腺內,胰周和胰腺出現大量積液,并伴有一層炎性纖維膜,從生物學組織來源來講,其主要由炎性肉芽組織、纖維組織或單純由纖維膜組成,CT 檢查若觀察到胰腺出現鈣化和胰管內結石可高度懷疑假性囊腫[4]。 真性囊腫相對少見,主要包括先天性囊腫、潴留性囊腫、淋巴上皮囊腫和胰腺囊性纖維化等, 其中先天性囊腫約占囊腫的10%~15%,多無臨床癥狀,主要是與胰管不相通的胚胎管道殘基所形成; 潴留性囊腫多由胰腺導管阻塞,導致遠端導管潴留積聚,囊狀擴張而形成;淋巴上皮囊腫表現為多房性囊狀改變,內襯淋巴液、漿液和血性漿液等,周邊有纖維組織被膜;胰腺囊性纖維化為全身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常累及胰腺、腸黏膜、肺、唾液腺等[5]。
囊腺瘤是胰腺囊性腫瘤中的常見腫瘤, 患者多無胰腺炎或外傷史,囊內有分隔、軟組織成分,有中央瘢痕或囊壁鈣化,該囊腺瘤起病隱匿,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主要分為漿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漿液性囊腺瘤多發于女性人群,起源于胰腺腺泡中心細胞,一般無惡性傾向,不同于腺癌,不會出現胰腺萎縮和胰管擴張,常呈多房小囊性病變,有時可能有具特征性的中心鈣化瘢痕。 黏液性囊腺瘤多發于中老年女性人群,可轉變為黏液囊腺癌,呈現為單房大囊或幾個囊,腫塊囊腔多大于2 cm,直徑一般大于10 cm,有厚壁分隔,邊緣鈣化,有包膜,該疾病具有高度的潛伏惡性,腫瘤體積越大,惡變可能性越大[6]。 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起源于胰腺導管上皮,多發于老年男性,大囊與胰管或分支相通,胰頭略多,可為多灶性,常見類型為分支胰管型、混合型和主胰管型。 實性假乳頭狀瘤多發于中青年女性人群,少見于男性和老年女性,多數出現囊變,有包膜,早期呈“血管瘤樣”強化,可發生于患者胰腺任何部位,惡性程度低,多數患者可被手術完全切除而治愈,局部浸潤、臟器或淋巴結等遠處轉移較為少見。
MRI 是臨床上常用的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方法之一,MRI 的工作原理是原子核自旋轉運動特性,發散電磁波,促使患者體內氫原子核吸收電磁波,同時氫原子核放射相應頻率的核磁共振電信號, 放射的核磁共振電信號經過探測器吸收,從而呈現出圖像。 MRI 具有多方位成像功能和立體成像功能,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在定性定位診斷胰腺囊性病變中具有重要意義, 可清晰顯示囊腫形態大小,此外還能反映病灶的組織學特點,可對良性病變、惡性病變進行有效辨別。通過MRI 診斷胰腺囊性病變對于病變的定位和定性處理有極大的幫助, 與CT 檢查相比,T2 加權像上可更清楚顯示腫物是否與胰管相連, 且MRI 重T2W1、MRCP 可更好地顯示囊腫性質和內部結構,如出血、微小囊、境界等,并可對囊變邊界、分隔、范圍進行有效顯示。
CT 檢查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方法之一,CT 是多種疾病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 工作原理是利用斷層掃描技術掃描患者檢查部位,具有無創、簡易快捷、分辨率高等優點。CT 檢查可對病變區域進行多層面連續掃描檢查,可顯示大多數胰腺病變,CT 可對患者進行多時相掃描,進而有效顯示病灶,CT 可有效反映出囊腫形態、囊腫大小,以及有無結節、分隔、鈣化等,同時可顯示病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種并發現象,如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等,對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與鑒別以及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有重要意義,且CT 檢查時間相對較短,速度較快。但CT 有時無法顯示囊內成分和結構。 總結CT 和MRI 的各自優勢來講,MRI 對腫物是否與胰管相連方面、囊腫性質、內部結構等方面的顯示優于CT,CT 在判斷鈣化、 結節和分隔等方面及鑒別診斷上有獨特的優勢。
該研究顯示,CT 共檢出46 例胰腺囊性病變,CT 檢查診斷符合率為92.00%,MRI 診斷符合率為94.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 檢查時間為(25.69±6.97)min,CT 為(17.48±5.69)min,研究組檢查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文獻[7]研究得出,對照組確診符合率為91.70%,觀察組確診符合率為93.80%,兩組的確診符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文獻[8]研究得出,CT 檢查時間為(17.35±5.42)min,MRI 為 (25.36±6.97) min,CT 檢查時間明顯短于MRI 檢查(P<0.05),與該文研究一致。 由此可見,CT 和MRI 在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準確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T 和 MRI 檢查在胰腺囊性病變的診斷中均較為有效,CT 在檢查時間相對具有一定優勢。該研究同時對胰腺囊性病變的CT 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表現各異,針對胰腺囊性病變患者行CT 或MRI 檢查對其診斷與鑒別以及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在對胰腺囊性病變患者進行臨床診斷時,CT 和MRI 檢查效果均較好, 兩者胰腺囊性病變診斷符合率均較高, 但CT 在檢查時間方面更具優勢,臨床上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理適合的最佳影像學診斷方式,以便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奠定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