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杰合,韋仁杰
河池市人民醫院創傷手外科,廣西河池 547000
近些年以來, 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病人數日益增多,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脛骨遠端骨折,屬于高能量機體受損, 引發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主要原因就是外界強烈暴力攻擊機體所致,如此以來,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基本都是粉碎性骨折, 與此同時還會延伸至骨干位置、脛骨干骺端等,并且還會一定程度上損傷累軟組織。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會牽涉到脛骨近端關節,引發關節運動發生障礙,損傷神經血管,臨床治療此類骨折時,需要結合骨折等級、種類實施對癥治療,方能提升治療成效,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健康[1]。 臨床上采用單側、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 療效突出,利于骨愈合復位。 該文探討應用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隨機選擇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該院收治的80 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驗取得良好成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收治的80 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25~43歲,平均(34.6±3.1)歲;受傷原因:交通受傷 17 例,高空墜落受傷12 例,墜物砸傷 7 列,運動受傷 4 例。 對照組男 30例,女 10 例;年齡 27~46 歲,平均(36.5±3.7) 歲;受傷原因:交通受傷19 例,高空墜落受傷14 例,墜物砸傷5列,運動受傷2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由X 線照射檢查與其他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復雜脛骨平臺骨折; 患者知情。排除標準:嚴重器質性病變疾病者;手術禁忌證者;精神疾病者。 該研究通過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允許,患者家屬知情。
對照組采取外側鋼板內固定治療, 選擇膝關節前外側行切口,復位雙側平臺,經X 線檢測透視顯示復位效果較佳,使用鋼板進行內固定。 若患者內髁骨折發生移位,若有需要行小切口實施復位,使用螺釘進行固定。
觀察組運用雙側置入鋼板內固定治療, 選擇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的麻醉方式。 挑選膝關節外側與前內側行切口,剝離皮瓣時,對神經組織加以保護,不分離肌肉與骨折部位相連處。 若患者屬于開放性骨折,實施急診清創術式,或進行簡化復位。 若患者屬于I 期閉合傷口,則要等到控制II 期炎癥,且腫脹退卻后方能實施復位內固定治療。 若患者屬于閉合性骨折,就使用石膏加以固定,待腫脹全部退卻,且皮紋出現后,方可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 借助C 臂機透視,明確鋼板尺寸,在鋼板遠端行切口,讓骨質完全暴露,構建潛行隧道于骨膜外與肌肉下方,置入T 型支撐鋼板于內側,置入解剖鎖定鋼板在外側, 使用螺釘把鋼板上下兩側加以固定,手術完成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分析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長短、骨折愈合時長。
對比兩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狀況。
遵循Rasmussen 標準評估兩組患者膝關節恢復功能狀況, 從以下方面著手評估: 膝關節平衡穩定能軟管、膝關節屈伸活動能力、走路能力、疼痛程度;得分超過27 分代表恢復極佳, 得分20~26 分說明恢復優良,得分10~19 分說明恢復一般, 得分在6~9 分說明恢復狀況糟糕;恢復良好率=恢復極佳率+恢復優良率[2]。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恢復良好率為87.50%,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恢復良好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狀況對比[(),°]
表 2 兩組患者膝關節活動狀況對比[(),°]
組別 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 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20.56±7.34 102.13±6.38 11.986<0.001 2.77±1.58 1.18±1.71 4.319<0.001
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 手術耗時(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長短(d)骨折愈合時長(周)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51.78±3.98 71.45±4.33 21.153<0.001 177.56±3.15 217.76±3.45 54.423<0.001 9.62±2.11 13.65±2.74 7.370<0.001 15.37±3.22 19.85±4.18 5.370<0.001
膝關節創傷極為常見的骨折種類就是脛骨平臺骨折,外界直接或間接對膝關節施與暴力,導致脛骨平臺凹陷是發生脛骨平臺骨折的主要原因[3]。 脛骨平臺骨折,還另稱骨髁骨折,骨折會波及脛骨近端關節面,關節內外受力平衡被打破,導致膝關節功能受損,甚至損傷關節韌帶與半月板[4]。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受傷機制比較繁雜,并且穩定性差,解剖復位關節面與骨折塊的難度系數高;發生骨折后,關節面很容易出現凹陷,并嚴重錯位[5]。 大部分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都屬于高能量創傷,很大程度損傷四周軟組織,并破壞膝關節四周結構,致使受傷位置發生粘連,且情況嚴重,既而很大程度上使膝關節難以恢復功能。 臨床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原則是讓韌帶完全性得以恢復, 并對關節面平整加以修復,維持膝關節的靈活性[6]。
非手術治療手段無法有效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也無法有效修復受損的軟組織,比如半月板、韌帶等,所以,需要選擇手術來實施內固定治療。 目前,臨床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方法為切開復位骨折部位, 再選擇單側鋼板螺釘加以固定。 然而臨床實踐發現,單側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手段存在不少弊端:固定位置穩定性不高,會有滑脫情況;單邊切口發生感染、皮膚壞死機率大。 針對嚴重粉碎性脛骨平臺骨折,單側鋼板螺釘內固定治療完全無法牢固固定, 甚至會致使膝關節發生內翻畸形或外翻畸形, 嚴重影響患者日后正常生活[7]。 所以,極為有必要挑選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
該研究運用雙側置入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 此術式特點為:①此術式與生物學理念極為匹配,復位骨折時,不會太大影響到缺血區域的血液循環,不會太多剝離內側切口部位的軟組織,有助于加速骨折愈合[8]。 ②復位挑選骨折近端,從而對骨折部位正常組織加以保護。 ③內固定材料有著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并壓縮材料接觸骨皮質的范圍[9]。 ④手術不會造成太大創傷,切口也不易發生感染。 ⑤骨折對抗剪切、扭轉與載荷的能力大為加強,利于膝關節盡早得以活動,同時可以把植骨與骨折端氣道撐起來,防止已復位的骨折再次出現移位, 降低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機率[10]。
該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的膝關節恢復良好率為87.50%,優于對照組65.00%(P<0.05);觀察組的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分別為(120.56±7.34)、(2.77±1.58)°,優于對照組(102.13±6.38)、(1.18±1.71)°(P<0.05);觀察組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住院長短、 骨折愈合時長分別為 (51.78±3.98)min、(177.56±3.15)mL、(9.62±2.11)d、(15.37±3.22)周,優于對照組的(71.45 ±4.33)min, (217.76 ±3.45)mL、 (13.65 ±2.74)d、(19.85±4.18)周(P<0.05)。 唐華軍[11]等展開實驗研究,選擇60 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參與實驗, 將患者分成兩組,每組30 例,一組采用外側鋼板內固定治療,另一組選擇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實驗結果表明,使用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的患者的恢復好率達到83.33%(25/30),另一組恢復良好率只有 60.00%(18/30)。 分析兩組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運用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的患者, 其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分別為(118.71±6.95)、(2.21±1.42)°,另一組的膝關節彎曲與伸直范圍、膝關節平行伸直范圍分別為(99.52±5.87)、(1.09±1.36)°,據此可以得出, 采用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的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大程度轉變,膝關節各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實驗結果同該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 對于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采用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可以促進膝關節恢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