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斌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山東聊城 252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中老年人群患病幾率最高,疾病發生和進展快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構成較大威脅, 所以臨床上應加強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重視, 目前以心血管介入手術作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心血管介入也是誘發患者血栓破裂等的因素, 術后療效不穩定。 基于此, 該文便利選擇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7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析心血管介入聯合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治療效果。 現報道如下。
該文研究對象為便利選取該院收治的7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用數字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7 例。 對照組男 20 例,女 17 例;患者的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分別是74 歲、45 歲, 平均年齡(57.13±2.67)歲。 研究組男 19 例,女 18 例;患者的最大年齡和最小年齡分別是73 歲、46 歲, 平均年齡(56.69±2.83)歲。 該次研究經由相關部門的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在知情并同意研究的基礎上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兩組換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應用常規治療方法對兩組研究對象實施治療,在治療期間,患者需臥床休息,并對患者應用鎮痛和鎮靜的藥物,給予鼻塞吸氧。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單一的心血管介入療法,術前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根據造影結果對患者疾病情況進行評估, 制定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案, 并由專業水平較高且經驗豐富的醫生完成介入治療, 手術過程中按照100 U/kg 注射量給予肝素的鞘管內動脈推注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心血管介入治療基礎上, 聯合應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治療, 研究組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案應保持與對照組一致, 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 (國藥準字H20143290)使用劑量:初始 10 μg/kg,管下冠狀動脈推注治療并保持3 min 內完成用藥,治療后,使用微量泵通過靜脈泵入 36 h,速率保持在 0.15 μg/(kg·min)為宜。
根據兩組患者的TMPG 血流分級情況確定治療效果,并對比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經患者TMPG 灌注等級分為 4 個等級:0 級、1 級、2 級和 3 級,0 級的血流分級表示患者心肌灌注無明顯問題;1 級則表示患者經由造影劑緩慢灌注后微血管無法排空;2 級則是造影劑在微血管中進出延遲;3 級為造影劑可維持微血管正常進出, 將TMPG 灌注等級為3 級的患者判定為顯效,1 級和2 級的患者判定為有效,0 級患者判定為無效, 對比治療有效率。 不良事件包括嚴重心絞痛、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7.30%,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嚴重心絞痛、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肌壞死類疾病, 主要由患者冠狀動脈持續性缺氧和缺血而引起的,疾病發生時,患者可表現出胸骨后疼痛,這種疼痛癥狀劇烈而持久,且無法隨休息和服用硝酸酯類藥物緩解。 醫療領域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 一般通過在患者冠狀動脈內建立支架, 保持血液的正常流通以及消除血栓來達到治療的效果[1]。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臨床心腦血管疾病, 在醫療服務工作中加強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重視, 并加大力度尋找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療方法[2]。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中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其致殘率和致死率逐年上升。 為了進一步提升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 臨床上開展了針對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和心血管介入治療效果的研究[3]。
通過對該次研究結果的分析發現, 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心血管介入的治療方式, 與單純應用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相比, 患者的灌注血流速度提升,治療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降低。 接受了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心血管介入的治療的研究組患者, 治療有效率高于僅接受了心血管介入治療的對照組患者(P<0.05);且研究組患者嚴重心絞痛、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是8.11%,低于對照組 37.84%(P<0.05)。
該次實驗研究與臨床醫學界的研究結論相似,袁鵬等[1]研究結論為:應用了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心血管介入治療方式的研究組患者, 與單純應用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的對照組相比, 研究患者的灌注血流速度提升, 治療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幾率降低。 研究組患者顯效和有效例數為53 例,對照組僅有35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396,P=0.001<0.05),且研究組患者嚴重心絞痛、 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1%(2/65), 對照組患者嚴重心絞痛、 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頻率為16.9%(11/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76,P=0.015<0.05), 可見聯合方案對于患者灌注血流情況有明顯的干預效果。
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聯合心血管介入的治療方式下,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幾率得以降低,治療安全性能夠得到有效提高[4]。 目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數量已經超過3 億,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心血管疾病中常見的疾病種類, 更是占據了所有心血管疾病群體的較大部分,伴隨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介入治療有了一定的研究進展, 針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 其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但是這種介入治療方式帶來的安全性問題仍然不可小覷,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嚴重心絞痛、穿刺位置血腫以及牙齦出血等不良反應, 為了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 將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與其他治療和干預措施聯合起來[5]。 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 有明顯提高治療安全性的效果,且對患者的預后不產生反向作用,在藥物成分中,替羅非班是一種非肽類血小板膜糖蛋白,屬于非肽絡氨酸衍生物, 這種藥物的特異性較高, 半衰期較長,作用在人體當中,能夠快速發揮作用,釋放一種能夠縮血管的物質,同時對炎癥因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這種藥物的聯合作用之下, 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幾率降低,治療效果得以提升。 將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與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聯合起來, 能夠相互彌補治療缺陷,提高治療安全性,獲得良好的短期預后效果,也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6-7]。
替羅非班有2 h 的半衰期, 當藥物作用快速發揮時, 對患者體內血小板釋放出炎癥因子和縮血管的物質,這種藥物作用效果,可與心血管介入治療方法相結合,使兩種治療方法相互協調,達到提高治療安全性,療效確切的效果[8]。
綜上所述, 心血管介入與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相聯合的治療方法,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值得臨床上的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