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春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福建廈門 361003
白血病是一種造血干祖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 出血以及感染等癥狀,由于白血病細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等原因,會使細胞停止在不同發育階段[1]。 在骨髓以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血病細胞會大量增生并積累,導致正常造血受到抑制并浸潤至其他健康器官組織[2]。 患有白血病的患者常會由于對此疾病的認知不足而產生消極、懈怠的心理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到治療效果,更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模式, 能夠為患者恢復健康起到促進與推動作用[3-4]。 為了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與治療依從性,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7 年3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白血病患者,探討延續性護理干預對白血病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于該院收治的白血病患者90 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常規組,各45 例。 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試驗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25 例;年齡18~58 歲,平均年齡(41.29±3.27)歲;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33 例,慢性白血病患者12 例。 常規組患者中男性18 例, 女性27例;年齡 18~61 歲,平均年齡(42.03±3.18)歲;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27 例,慢性白血病患者18 例。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血常規、血液生化、骨髓活檢與分子生物學檢查確診為白血病患者;②年齡18~75 周歲;③能夠配合研究的患者。
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認知障礙的患者;②因個人原因無法參與研究全程的患者;③患有溝通障礙的患者。
對常規組與試驗組患者均使用常規護理干預,護理內容為日常護理、 用藥叮囑、 病情觀察與體征觀察等。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增加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①建立4 人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為主治醫生、責任護士、兩名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需根據患者自身病情與心理狀態制定專屬護理方案, 并定期進行延續護理知識的培訓與深造。
②每月開展一次疾病知識宣講活動, 邀請患者與家屬參加,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在患者出院后每7 天進行1 次電話隨訪,詢問患者心理狀態與病情,同時鼓勵患者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若患者病情與心理狀態不穩定,則適當增加隨訪頻率或上門隨訪。
③建立網絡溝通平臺,如微信群,不定期發送疾病護理知識、飲食指導與康復指導,分享優質案例等,并針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詳解解答,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①對比兩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度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患者疾病的定義、臨床癥狀、治療方式、預后等進行詢問,滿分為100 分,患者得分越高代表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越好。
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 完全配合治療為積極依從,經常配合治療為一般依從,不配合治療為不依從。 治療依從性=(積極依從例數+一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00%。
③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方式,滿分 100 分,80 分以上視為十分滿意,60~80 分為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④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每項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應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88.26±7.19)分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66,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疾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分]
images/BZ_164_1285_1445_2301_1498.png試驗組(n=45)常規組(n=45)t 值P 值45.25±3.29 45.13±3.31 0.172 0.863 88.26±7.19 75.13±8.04 8.166 0.000
試驗組患者治療依從性95.56%高于常規組8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比較[n(%)]
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78%高于常規組8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2,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n(%)]
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 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表 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比較[(),分]
組別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總體健康 精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試驗組(n=45)常規組(n=45)t 值P 值75.23±2.24 62.19±1.18 34.550<0.001 72.14±3.24 65.21±2.52 11.325<0.001 63.88±3.19 57.96±2.14 10.338<0.001 79.54±2.14 62.33±3.15 30.315<0.001 88.25±2.13 76.22±4.51 16.179<0.001 75.26±2.19 68.25±2.32 14.739<0.001 76.29±2.28 72.13±1.29 10.652<0.001 82.15±2.26 75.23±3.17 11.923<0.001
在我國,白血病的發病率較高,我國每年診斷為白血病的患者幾乎超過7 萬人, 而由于惡性腫瘤所導致死亡的比例中,白血病居于第6 名的位置,其中35 周歲以下及兒童的死亡率最高[5]。 通常情況下,我國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于慢性白血病患者, 而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多,且以成人為主,兒童常見白血病則多數由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為主,近年來,急性白血病與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6]。
由于白血病的治愈率較低, 大多數患者容易出現消極心理與抵抗行為, 需要醫護人員進行適當的護理干預, 延續性護理能夠通過多種行動對患者進行照看與照顧, 通常情況下延續護理中的延續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而延續類型分為信息延續、管理延續、關系延續3 種, 延續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及患者家屬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不但能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7]。 在該次研究中,該院結合相關科室的實際人員情況, 對延續護理方式進行如下調整:①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4 人組成,為患者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同時定期進行培訓與深造;②通過每月開展一次疾病知識宣講活動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 同時配合心理護理緩解患者不良情緒;③通過微信平臺對患者的用藥、飲食、生活習慣等進行叮囑與建議,實現良好的護理目標[8]。
該研究結果發現, 試驗組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88.26±7.19)分高于常規組(P<0.05),試驗組患者治療依從性95.56%高于常規組82.22%(P<0.05),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7.78%高于常規組86.67%(P<0.05),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顏瑞英等[9]學者研究發現,觀察組依從性95.00%高于對照組依從性(P<0.05),觀察組滿意度80.00%高于對照組57.50%(P<0.05),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 延續性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白血病患者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與治療依從性,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