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敦寧,葛 波,陳莉莎,殷承啟,王玉紅,郭曉峰
(1.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江蘇 南京 211800; 2.華設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37)
取土場為城市快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土石方,但是土石方的大量開采也導致了取土場存在嚴重的生態安全問題,尤以水土流失最為突出。常見的取土方式主要有崗地取土、切坡取土和溝邊取土[1],這三種取土方式直接造成了土壤地表裸露,并形成高陡邊坡,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在降雨沖刷下,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但是在現今取土場治理當中,存在著場地治理設計深度不足、治理措施雜亂隨意、場地恢復缺乏科學標準等問題[2],而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取土場的綜合治理成為重中之重[3],如何科學、合理、生態地治理好廢棄取土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巢湖開發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東南方向,巢湖北岸,是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而區域內取土場的存在,直接威脅著開發區生態可持續發展[4],因此本研究以巢湖開發區內的3處取土場為例,結合生態恢復理念,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方案,為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參考。
巢湖經濟開發區于1995年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是2004年經國務院核準保留的規模較大的省級開發區,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開發區。目前全區管轄面積58 km2,其中工業總體規劃面積20 km2、溫泉養生度假區10 km2、高鐵站區5 km2等,近期規劃擴至100 km2。巢湖經濟開發區地處江淮丘陵以南,江淮分水嶺橫貫東西,形成較低緩的魚背狀地帶。區內丘陵起伏,海拔5.8~595 m。開發區屬中緯度地區,冬冷夏熱,春秋溫和。土壤以黃棕壤、水稻土為主,約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為石灰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境內土壤一般中性偏酸,較適宜各種植物生長。植被類型以落葉闊葉樹種為主,并含有少量北亞熱帶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根據研究區內水土流失情況,選取了公路取土場、切坡取土場和崗地取土場作為典型取土場進行分析,從現狀分析和措施布設兩個角度結合生態理念進行綜合分析。
在崗地取土場設置調查點位,該調查點因原工程施工對原地貌結構大肆破壞,留下挖損地約1.38萬m2,地勢起伏較大,裂隙發達,地表裸露程度約為98%,場地內存有大量已發生崩落的松散碎石,以坡腳處最為嚴重,部分巖石下部懸空,成為坡面浮石,發生崩塌的可能性較大(圖1)。

圖1 崗地取土場現狀
為充分了解該調查點水土流失情況,分別在坡上、坡中和坡腳三個位置取土樣并測量其干質量、濕質量、容重及含水量,測量結果見表1。

表1 土樣調查結果
分析可知,坡腳挖損地由于積水蓄水,含水率相對較高。該調查點平均容重為1.496 g/cm3,表明土壤中礦物質含量較多,結構偏差。根據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程度,將該調查點劃分為邊坡防治區和挖損地防治區兩個區域,分別對其進行分析、防護及治理。
(1)邊坡防治區。經過現場調查與測量,該防治區占地5 650 m2,邊坡長約220 m,總體坡度較大,坡頂的坡度達75°~85°,坡底由于上方巖土崩落,形成相對較緩坡面,坡度為45°~60°。調查點邊坡兩端高差小,為5~6 m,中間高差大,為11~13 m。邊坡防治區的表層土壤和植被遭大面積破壞,土壤與巖石幾乎全部裸露,裂隙發達,部分巖石下部懸空,存在崩塌和滑坡危險。坡腳處存在大量已發生崩落的土壤和松散碎石,易水蝕風化,穩定性較差(圖2)。

圖2 邊坡防治區現狀
該防治區土層較厚,同時所在地區降雨條件較好,確定其植被自然恢復年限為1~3 a,但由于坡面坡度>35°,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重度。結合調查點的土層厚度與可能的年侵蝕厚度,算得其抗蝕年限為50~80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中度。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兩種劃分標準中的較高值,該調查點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取重度。
(2)挖損地防治區。挖損地防治區占地8 150 m2,受施工開挖和擾動影響,土壤結構被嚴重破壞,無植被覆蓋。場地內起伏較大,并形成多個坑洼地,降雨后積水(圖3)。該防治區土層相對邊坡防治區較薄,且含有大量石塊,但其土層也可滿足草灌植物生長,同時區內降雨條件較好,確定其植被自然恢復年限為1~3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輕度。結合調查點的土層厚度與可能的年侵蝕厚度,算得其抗蝕年限為20~50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中度。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兩種劃分標準中的較

圖3 挖損地防治區現狀
高值,該調查點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取中度。
該調查點是工程取土后形成的廢棄取土場,地面完全破壞,地表裸露程度約87%,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土樣測定發現該區域平均容重為1.307 g/cm3,表明土壤中礦物質含量較少,含有較多有機質,土壤結構良好。調查點邊坡長約350 m,總體坡度較大,平均坡度約為37.8°,整體高差不大,為2~3 m。
邊坡區域土層較厚,同時所在地區降雨條件較好,確定其植被自然恢復年限為1~3 a,但由于坡面坡度>35°,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重度;結合調查點的土層厚度與可能的年侵蝕厚度,算得其抗蝕年限為50~80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中度。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兩種劃分標準中的較高值,該調查點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取重度。
坡腳位置由于大量取土,表層土壤與地表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僅含有部分草本、灌木和小喬木,土壤裸露程度約83%。場地內部分區域含有大量碎石,存在多個坑洼地,降雨后積水(圖4)。多處地形起伏較大,坡度為25°~35°,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中度。結合調查點的土層厚度與可能的年侵蝕厚度,算得其抗蝕年限為20~50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中度。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兩種劃分標準中的較高值,該調查點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取中度。

圖4 公路取土場現狀
切坡取土場位于湯山以南,龍泉路以北,占地面積1.89萬m2,主要由采石后留下的一面峭壁與采空區的場地組成,露天挖采產生大面積的挖損地,導致大面積的巖石裸露,自然山體的輪廓遭到嚴重破壞,山體上無攔擋措施,易風化崩落。峭壁長約350 m,占地面積7 760 m2,峭壁坡度70°~90°,植被覆蓋度僅約3%。峭壁上無任何攔擋、排水措施,坡地已有大量崩落巖石,坡面存在大量懸空浮石,易受風化、重力或雨水沖刷等作用,形成坍塌、滑坡等現象(圖5)。

圖5 切坡取土場現狀
根據現場調查,結合調查點的土層厚度與可能的年侵蝕厚度,算得其抗蝕年限小于35 a,水力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極度。該地區降雨條件較好,但調查點幾乎無土層覆蓋,植被難以恢復,峭壁坡度>35°,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侵蝕危險程度等級取極度。由于兩者侵蝕危險程度等級相同,故該調查點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取極度。
(1)科學修復、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積極采用治理新工藝,重建區域穩定的生態系統和生態修復能力[5]。
(2)綜合治理、功能優先。堅持綜合治理,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按照近自然施工方法,采用多重治理手段,充分發揮植被自然恢復能力。
(3)生態為主、兼顧景觀。在保持水土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好自然景觀的過度,簡單復綠,合理留景,適度造景[6],達到與周圍環境協調、自然,做到環境與資源、經濟與生態的互促共進[7]。
對取土場進行生態修復時,首先對取土造成的陡峭邊坡進行削坡處理,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其次配套以完善的護坡工程,并進行土地整治和排水工程,唯有多措施綜合實施[7],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1)崗地取土場。該區域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為重度,首先對其邊坡進行削坡,修建截排水工程,進而恢復綠化。①削坡減載。對邊坡進行削坡,使其趨于平緩,減少重力侵蝕,促進植物的生根發育,從而降低水土流失。②排水工程。為防止坡頂匯水對坡面沖刷,在坡頂部布設截排水溝,排水溝走向依地勢自然開挖,排水方向由西南至東北。③生態復綠。對已放緩的邊坡進行綠化,以固持土壤,植被以草本和灌木為主,推薦使用高羊茅、狗牙根、多年生黑麥草、馬棘、冬青等,也可采用植生毯、生態袋等防護措施。
(2)公路取土場。公路取土場最嚴重的問題在于地表裸露、土層松軟,發生降雨時極易發生水土流失,因此該區域的治理重點在于如何快速恢復地表覆蓋,增強地表抗沖抗蝕性。①綠化。對邊坡稍作平整后進行綠化,以草灌為主,推薦使用高羊茅、狗牙根、多年生黑麥草、馬棘、冬青等品種。在進行生態復綠時,主要采用植生毯、生態袋等防護措施,確保綠化效果。②場地平整??油莶黄降牡乇硪彩窃搮^域形成嚴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進行場地平整,可有效減少水土流失。
(3)切坡取土場。該區域的水土流失危險程度為極度,峭壁坡面巖石易崩落,考慮進行人工清理坡面碎石、浮石和松動層,修筑排水工程,同時進行噴播,恢復綠化。①分級削坡。通過分級削坡,構建三維植被防護體系,縮短邊坡長度,改變植被立地條件[8],同時在削坡的坡腳布置生態袋防護,內置植物種。坡面上橫向布設生態棒和綠化藤架。②坡面清理。對坡面進行全面清理修整,保證坡面及施工安全。③生態復綠。對削坡、清理后的峭壁進行恢復綠化,以有效遏制巖石風化,保持水土,降低災害風險。綠化采用噴播方式,利用特制噴射機將草種、保水劑等有機基材噴射到坡面上,有機基材在壓力的作用下與坡面緊密結合,形成一層可供植物生長發育的基質層,有利于植物生長,同時可種植攀緣植物,以恢復綠化。④坡頂排水。為防止坡頂匯水對坡面的沖刷,在坡頂部布設截排水溝,排水溝依地勢自然開挖,水流沿山體排向兩側。
選取三種典型的取土場類型,通過對取土場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評估了取土場水土流失危險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態修復理念,在傳統的分級削坡、邊坡防護的修復方案基礎上,增加了景觀綠化、排水工程、土地整治等修復措施,積極引進了生態棒、生態袋等治理方法,形成了生態、綠色與高效的治理體系,可為其他相似取土場的防治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