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白銀市水土保持總站,甘肅 白銀 730900)
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是根據自然和社會條件、水土流失類型、水土流失強度和危害,以及水土流失區域相似性和區域間差異性進行的水土保持區域劃分,是水土保持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重要途徑[1]。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包括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吨腥A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十二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據水土流失調查結果劃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對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應當劃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睂χ攸c預防區需要采取預防保護措施,維持區域生態屏障作用,有效遏制人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對重點治理區應因地制宜開展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2]。
本研究在國家、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劃分的基礎上,結合白銀市實際情況,以鄉鎮為基本劃分單元,利用GIS技術,劃分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期望能為白銀市水土保持規劃編制和水土流失分區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白銀市地處東經103°33′~105°34′、北緯35°33′~37°38′,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黃河呈S形在腰中貫穿全境,將境內地形分為西北與東南兩部分?,F轄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共5個區(縣),全市共有69個鄉鎮、9個街道,土地總面積20 098.54 km2。白銀市地處騰格里沙漠和祁連山余脈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深居內陸,遠離海洋,位于歐亞大陸暖溫帶向中溫帶過渡地帶;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8.7 ℃,年均降水量240 mm,年均蒸發量1 900 mm,年日照時數2 600 h,年無霜期152 d;土壤類型復雜多樣,分為13個土類、25個亞類、47個土屬、52個土種,以灰鈣土、黑壚土為主;植被類型分為荒漠、荒漠化草原、干旱草原及草甸草原;分屬黃河流域和內陸河流域,以黃河流域為主。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數據(2012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為14 520 km2,土壤侵蝕模數為3 174.09 t/(km2·a),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侵蝕。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及面積統計見表1。

表1 白銀市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及面積統計 km2
本研究資料涉及水土流失、氣象、地勢地貌、鄉鎮行政區界、土地利用、生態公益林、生態保護紅線及社會經濟數據等。其中:水土流失數據來自于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氣象數據主要來源于白銀市各縣區氣象站點1985—2016年相關數據;地勢地貌數據是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從甘肅省30 m分辨率的數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的;鄉鎮行政區界數據來源于各縣(區)1∶5萬地形圖;土地利用數據來自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生態公益林數據來源于《白銀市公益林區劃落界成果報告》;白銀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參考《白銀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及各縣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范圍數據;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自于各縣區公布的2017年社會經濟統計年鑒數據。
2.2.1 重點防治區特性分析
依據水土保持法定義,重點預防區是指水土流失潛在危險較大的區域,而重點治理區是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因此,結合白銀市自然生態、人口分布、經濟發展及水土流失現狀、分布等情況,市級重點預防區需具備的特點有:經過多年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封禁治理等,現狀植被覆蓋較好的治理成果區;水土流失相對輕微,現狀植被覆蓋較好,是國家、省或區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功能區;存在水土流失風險,人為擾動和破壞后造成水土流失危害較大,一旦破壞難以恢復和治理的區域[3-4]。白銀市重點治理區應具備的特點有:水土流失現狀嚴重,對江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影響較大的區域;水土流失嚴重威脅土地資源,造成土地生產力下降,直接影響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急需開展搶救性、保護性治理的區域;在當前技術和經濟條件下,適宜以小流域(或區域)為單元布設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水土流失區域[3-4]。
2.2.2 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劃定方法
劃分指標以定性指標為主,定性指標完全滿足,定量指標基本滿足。定性指標滿足水土流失程度較輕,但涉及國家/省/市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濕地或退耕還林、重點公益林、植樹造林成林地的確定為重點預防區。根據白銀市重點預防區特征分析結果,選取林草地占地率、侵蝕類型、侵蝕強度、森林覆蓋率和集中連片面積為確定重點預防區的定量指標。其中:林草地占地率指統計范圍內林草覆蓋度達到設定標準的林地和草地面積占區域總土地面積的百分比;白銀市的侵蝕類型主要有水力侵蝕、風水復合侵蝕和風力侵蝕等;侵蝕強度是反映水土流失輕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可作為劃分重點防治區的重要指標;集中連片面積是指省級自然保護區外圍的退耕還林還草地、公益林地與保護區連片,面積大于10 km2;退耕還林區和生態公益林區可不連片,但累計面積應大于10 km2。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劃分定量指標見表2。

表2 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劃分定量指標
2.2.3 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劃定方法
劃分指標以定性指標為主,定性指標完全滿足,定量指標基本滿足。定性指標為滿足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強度較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較低,治理需求迫切,預期治理成效明顯的區域確定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根據白銀市重點治理區特征分析結果,選取侵蝕類型、侵蝕強度和集中連片面積為確定重點治理區的定量指標。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劃分定量指標見表3。

表3 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劃分定量指標
2.2.4 判定標準
根據白銀市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特點,進行定性和定量統計分析。以集中連片面積為控制指標,初步確定市級重點防治區劃分范圍[5];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平臺及衛星影像等,采取空間疊置分析、相關區劃(分區)整合分析等技術手段,依據重點防治區劃分指標的空間分布格局,進一步明確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范圍[6]。
防治區命名由“地理位置(區位、特征地理或水系名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治理)區”構成,編碼預防區用“F”表示,治理區用“Z”表示,序號用Ⅰ、Ⅱ、Ⅲ……按從西北到東南的順序進行排序。
依據白銀市自然概況和重點防治區劃分原則,全市共劃分10個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涉及5個縣(區)共55個鄉(鎮),重點預防面積2 840.24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4.13%,劃分結果見表4。
(1)昌林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Ⅰ)。范圍包括昌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殘存的天然林及周邊封育保護地帶,以風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通過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保護生態環境,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表4 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范圍
(2)壽鹿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Ⅱ)。范圍包括壽鹿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封育保護地帶,以風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通過人工撫育營造生態林,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恢復多樣的森林景觀,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3)哈思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Ⅲ)。范圍包括哈思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封育保護地帶及周邊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侵蝕,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通過人工撫育營造生態林,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恢復多樣的森林景觀,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4)南掌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Ⅳ)。范圍包括南掌山、黃家屲山及周邊林草植被覆蓋度較高的林草地及周邊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侵蝕,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通過人工撫育營造生態林,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5)白銀區城郊人工生態林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Ⅴ)。范圍包括西大溝、金大溝、東大溝及樓房溝林場范圍內的人工生態林地及周邊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撫育營造生態林為主,封育保護天然植被,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保護現有治理成果,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6)中北部荒漠灌叢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Ⅵ)。范圍包括國家特別規定的干旱半干旱區覆蓋度≥30%具有特殊生態地位的灌木林地,從南向北由水力侵蝕為主向風力侵蝕為主過渡,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促進自然修復為主,退耕還林還草,保護現有治理成果,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7)崛吳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Ⅶ)。范圍包括崛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封育保護地帶及周邊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侵蝕,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為主,撫育營造生態林,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8)鐵木山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Ⅷ)。范圍包括鐵木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封育保護水源涵養林及其生態系統為主,撫育營造生態林,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9)會寧縣退耕還林還草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Ⅸ)。范圍包括會寧縣各鄉鎮集中的退耕還林還草地,以水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撫育營造生態林為主,封育保護天然植被,退耕還林還草促進自然修復,保護現有治理成果,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10)華家嶺市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FⅩ)。范圍包括沿310國道栽植的人工防護林帶及退耕林地,以水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下侵蝕,水土流失治理以撫育營造生態林為主,保護現有治理成果,退耕還林還草,封育保護天然植被,促進自然修復,同時強化對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
劃分的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有3個,涉及5個縣(區)的69個鄉(鎮),重點治理面積14 957.61 km2,占全市總面積的74.42%,劃分結果見表5。
(1)北部風沙區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Ⅰ)。

表5 白銀市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范圍統計
范圍包括景泰縣北部、靖遠縣北部和平川區除市級重點預防區、縣(區)級城市、景泰川灌區和平川區中部、靖遠縣東北部及黃河干流川區以外的廣大區域,以風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上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為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推廣應用沙地造林和農田防護林帶,建立防風固沙體系,采取封育措施促進天然植被更新,保護現有治理成果。
(2)中部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Ⅱ)。范圍包括白銀市中部的景泰縣南部、白銀區全區、靖遠縣黃河以北區域、平川區黃嶠鎮等,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風力侵蝕,主要為輕度及以上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北部加強防風林帶建設,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
(3)南部祖厲河渭河流域市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ZⅢ)。范圍包括靖遠縣黃河南岸至會寧縣南部的祖厲河全流域和會寧縣南部屬渭河流域的部分地區,以水力侵蝕為主,主要為輕度及以上侵蝕,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為核心的攔沙減沙體系,加強雨水集蓄利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保護和建設林草植被。
黃河流經白銀市258 km,占黃河甘肅段長度的28%。白銀市屬于全國“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的北方防沙帶和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區,生態地位極其重要。推動黃河白銀段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對于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障黃河中下游生態安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行業準則,并結合白銀市實際情況,在分析影響白銀市水土流失的自然、社會等因素的基礎上,以鄉鎮為單位,科學合理地選取了定性和定量指標,制定了白銀市重點防治區劃分指標體系,對白銀市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進行劃分,為白銀市以及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