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用品質與責任澆筑精品,用經典和地標塑造品牌,他憑借勇于創新的鐵骨匠心,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把工程藍圖詮釋成建筑詩篇。他就是白少華,山西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總工程師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太原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學位校外兼職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技專家、綠色建造工作委員會專家、中國建筑業協會工程建設質量管理分會質量管理專家委委員、山西省建筑業協會“汾水杯獎”工程技術專家、質量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理事、山西省建筑產業現代化聯合會理事。
1996年,白少華從呂梁學院(呂梁高等專科學校)畢業,成為一名普通施工員。他扎根于基層,成長在一線,堅守著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的理念,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項目,把每一件事都當作是一次學習知識、積累經驗、成長自我、樹立品牌的機會。
白少華參與施工的第一個古建工程就是復建已經消失了700年的鸛雀樓,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施工技術建好這座充滿唐代風韻的歷史名樓,對他來說既是歷史的機遇,更是現實的考驗。
1999年農歷正月初五,當人們還在歡度春節、走親訪友的時候,白少華就來到工地。在剛剛接到圖紙時,他居然看著這個復雜的工藝發懵了:工程量計算難,套定額單價難,有的名稱定額上根本沒有……困難一個接著一個,但很快被一個接一個解決。2002年6月,鸛雀樓復建工程竣工。
再現的鸛雀樓下造高臺為基,腰纏平座鉤欄,探檐平緩深遠,樓頂高聳入云。其外觀為三層四檐的仿唐高臺樓閣工程,主樓六層,樓體總高73.9米,古建筑密集8222平方米。其主體構架為框架剪力墻結構與預制現澆斗、拱、枋、月梁等清水混凝土構件層層疊加組裝而成。內外飾以唐式“煙琢墨碾玉裝彩畫”,古色古香。整座工程顯示出特定的建筑氣韻和時代風格。
復建的鸛雀樓令專家驚嘆不已。他們說,該工程無論從體積、規模,還是從結構的復雜程度來看,都屬全國之最;施工質量堪稱一流,而且有很多獨到的技術創新;總體結構、形式都超過了其他三大名樓;完全達到設計效果和設計目的,很多重要結點的施工解決了我們在圖上沒有解決的問題。
白少華深知,在荒涼廣袤的黃河灘上,要造起一座雄偉壯觀的名樓,就得遠離繁華、拋家棄小,就得比別人多點吃苦精神。勤勞的他做到了,同時也讓科技的光芒不時閃現在鸛雀樓的勾心斗角里,閃現在朔風橫吹的黃河灘上,也讓科技創新的光芒不時閃現在荒涼廣袤的黃河灘上……
要讓2萬多件仿古構件實現清水混凝土一次成活,就得保證模板設計的精確、完美和科學。白少華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依據構件尺寸及關系圖,設計出模板試制方案后,加工模板,試制構件,從平整度、剛度、光潔度等指標驗證其使用效果。斗、拱形式多,他們研制出工具式鋼制拱頭卷剎,保證所有層面一次成型,不得再進行抹灰程序,達到了很高的精度。其他像隱刻部分為刨光木板雕刻反模、月梁在多向相交相切變截面處采用反向雕刻模板等,都表現出獨具匠心的創新。白少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白天他守在施工現場緊盯每一處細節,晚上他還要研究圖紙、認真記錄經驗心得。最終,該工程先后獲得了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成為仿古建筑工程的一座豐碑,而他個人也在工作中收獲了大量的古建施工經驗技術。
從鸛雀樓復建工程到大云寺博物館舍利塔工程,再到大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二期項目,白少華負責的項目榮獲了眾多省級、國家級大獎,他也從施工員一步一步成長為項目工程師,主任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
白少華一直保持著深入一線,艱苦奮斗的工作激情。2017年8月,被任命為山西建工集團的總工程師,但仍然奔波在項目工地,參與重點項目的技術指導和品牌創優工作。在河曲隩濱閣申報國家優質工程獎期間,他白天深入工程實地選拍內、外景資料,協調各項工作,晚上回到辦公室,繼續整理完善評獎的申報資料。兩個月里,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飯,經常和項目人員共同忙碌到凌晨兩三點。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該工程如愿被評為國家優質工程獎,實現了山西建工集團此獎項“零”的突破。
科技創新是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所在。工作中,他一直保持對先進技術發展關注的前瞻性和敏銳性,以及對業務專研和管理工作的務實性。牢固樹立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為目標。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轉型升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全面推行PPP模式。
同時,他還注重技術創新方面的理論總結和研究,參與建設了多項省、市重點工程,研究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創新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此外,還擔任過代建管理+工程總承包模式的項目負責人,積累了豐富的專業技能和工程管理經驗。“工作就是解決問題,管理就是協調矛盾,執行就是完成任務,團隊就是相互補位”。
在他的帶領下,企業上下營造出崇尚科技創新、弘揚匠心精神、錘煉實干作風的良好氛圍,堅持對接國家科技戰略、對接市場發展需求,堅持科技創新,聚焦重大工程,聚焦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建造,聚焦國內建筑技術前沿,以科技創新帶動品質創優。他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扎實進取,完成了眾多“高、大、深、難”的重點工程,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創新了眾多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展現出“專心專注,精心精品”強大實力和果敢自信。
他主持或參與施工的工程曾榮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全國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國家級QC成果獎等榮譽。他先后主持參與編制國家級工法3項、省級工法5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榮獲中國民族科技進步獎1項、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甘肅省建設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等榮譽。他本人榮獲全國建筑業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山西省杰出青年管理創新能手、甘肅省建設科技示范工程項目突出貢獻的工程技術人員、山西省土木建筑學會優秀學會工作者等多項榮譽。每一項榮譽背后都凝聚著他勤思好學、刻苦鉆研的汗水與心血,以及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的信念和擔當。
平凡工程人,偉大人生路。他深知腳下站的是崗位,肩上扛的是責任,面對建筑行業正處于深刻的變革時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機遇,他始終懷著對建筑事業的熱愛與追求,不忘建工人的初心與使命,改革創新,奮發有為,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為發展建筑科技,推動產業升級,構建建筑產業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