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老齡化問題不僅是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還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社區養老是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今后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重要任務。社會工作參與社區養老建設可以發揮其專業優勢,滿足居民對社區養老的服務需求。筆者基于參與河南省洛陽市K社區養老服務的實踐,闡述當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的服務現狀,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服務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服務構想和舉措。
關鍵詞:社會工作;社區養老;精神文化需求
一、相關概述
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涌現出大量社會問題,老年人作為社會中相對弱勢的群體,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較弱,對社會的依賴性較大,因而需要全社會更多的關心和照顧[1]。中國自20世紀末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高齡化是我國現代化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建立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對于有效應對老齡化,滿足人民群眾的養老服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2]。社區居家養老在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承擔著今后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重要任務,今后絕大多數的老年人要依托社區這一平臺來滿足自身的養老服務需求。社會工作在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過提供直接服務,滿足老年人心理慰藉、情緒支持、人際關系疏導、精神文化、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間接服務,鏈接社區周邊資源,構建鄰里互助體系,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內容。
隨著養老問題的凸顯以及社會工作參與養老實踐范圍的擴大,國內對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研究逐漸加以重視,但是研究往往闡述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的優勢、作用;注重從大范圍的社區現狀和問題出發提出解決對策[3],對于社會工作如何提供專業服務滿足社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實證研究比較少。本文從實證角度出發,結合筆者從事社會工作服務的親身經歷,以洛陽市K社區養老服務為例,結合訪談實例和調查數據,著重研究社會工作如何滿足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闡述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發現社區養老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社區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二、社會工作介入K社區養老服務背景
(一)K社區基本情況
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K社區是拆遷安置村回遷形成的社區,目前有3000多人,由于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早出晚歸,社區里日常活動人群以老年人居多。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其中,約400平方米作為社區辦公室,其余約2600平方米都用來為居民提供服務,黨群服務中心基于弱行政化服務的原則,立足居民,依靠黨建引領,滿足社區居民日常的辦事及服務需求。黨群服務中心依托社會工作機構進行黨群空間運營,社會工作者發揮專業優勢,以黨群服務中心為載體,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開展服務,重點滿足社區老年人在精神娛樂和健康生活方面的需求,讓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生活。
(二)K社區老年人需求分析
通過入戶探訪和問卷調查了解K社區老年人在社區養老中的服務需求,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共調查社區老年人138人,占社區老年人總數的30%。其中,男性60人,占比為43.48%;女性78人,占比為56.52%。通過社區走訪、調查分析等方式評估該社區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務需求。
1.鄉土情結濃厚,對土地有感情依賴
K社區為村改居社區,這是整個社區的大背景,也是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宏觀環境。社區中的老年人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與土地感情較為親近,進入社區生活后,村民土地大多被征用。但社區中的老年人仍舊愿意親自耕種土地,因此,下地干活也成為許多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訪談時,老年人在交流中也會流露出對失去土地的惋惜。
2.老年人心理慰藉需求未得到滿足
K社區部分老人因年齡、身體狀況等原因很少外出活動,長期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產生壓抑和孤寂的情緒。這部分老人有參與社區活動的意愿,但因上述原因無法參加活動,外加子女工作忙,無暇顧及老人的心理需求,長此以往,老人會產生孤獨、被拋棄的感受。
3.老年人文娛活動匱乏
走訪過程中發現,老年人閑暇時間多,但文娛活動較少,多依靠閑坐、串門、打牌、看電視消磨時間。入戶訪談老人中,52人喜歡棋牌類活動,占比為37%,愛好健身、手工、戲曲等活動的人數較少,所占比例分別為12%、10%、12%。由于被調查者中絕大部分老人都是農民,他們搬遷之前的日常活動以下地做農活為主,沒有其他特殊興趣愛好。由此可以發現,社區中老年人大多只滿足于衣食住行和健康等基本需求以及以棋牌活動、聊天解悶為主的文娛需求,對于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強烈。
4.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
調查發現,K社區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大多數,占比為94%,高中及以上學歷僅有8人,占比為6%。雖然絕大部分老年人都接受過學校教育,但是他們的識字范圍僅能夠滿足日常生活需要,閱讀報刊、文章仍有很大困難。對于文盲、不識字的老人來說,他們不想參加識字班,原因有二:第一,沒有時間,平時做飯、接送孩子,無法抽出時間學習;第二,學習意識和興趣不強烈,認為自己已經年老,再識字也沒有多大用途。
5.老年人健康保障不足,生活質量低
調查發現,K社區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居多。所受訪老人中,身體健康、無疾病的共46人,占比33%;患慢性疾病的有80人,占比58%。由于患病時間長,吃藥看病不僅占據生活開支中的大半,增加生活負擔,還會消磨老人的健康心態,降低其生活自信心。
三、社會工作介入K社區養老服務現狀
(一)居家探訪服務
居家探訪服務主要針對社區高齡老人以及外出不便、日常活動主要以居家為主的老年人。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探訪交流、心理咨詢、節假日或紀念日關懷等。通過前期需求調查,初步和居民建立關系,了解居民日常生活狀態,評估出適合定期進行上門探訪的老人。探訪活動首先是和老人聊天,通過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介入,例如,在一次探訪中社會工作者進門后發現服務對象正在掰玉米,就借這個話題聊天,逐步加深對服務對象的了解;然后聊天中詢問服務對象目前的生活狀態,評估服務對象的情緒、精神狀態等,發現問題后及時跟進。探訪即將結束時進行總結,給予服務對象支持,并邀請其參與黨群服務中心相關活動。社區中有些老人的個人經歷豐富,如走訪中發現有一位老人是抗美援朝軍人,社會工作者幫助老人撰寫回憶錄、搜集歷史老照片[4],記錄老人的人生經歷。
(二)手工坊小組活動
社會工作者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開展手工小組活動,每周的手工活動確定一個主題,按照主題類型進行手工制作。手工小組活動充分發揮小組工作的專業優勢,在小組中,老年人既提升了動手動腦能力,鍛煉了手指靈活程度,又促進了和他人的交流,培養了鄰里感情,而且,在完成每一件手工作品的同時,那種獲得感和滿足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娛樂需求。這也是黨群服務中心滿足群眾日常活動需求的一個標識。活動過程中還發現,社區老年人有各種不同的需求,因此,及時加以關注,發現新的需求時,適當予以引導。
(三)依托現有資源滿足老年人精神娛樂需求
K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擁有棋牌室、書畫室、園藝療法工作坊、社團活動室、老年劇場等活動空間,社會工作者通過社區走訪、宣傳的方式邀請社區老年人前往各活動室進行活動,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棋、牌比賽,提升服務對象參與意愿,結交有相同興趣愛好的朋友,相互交流,擴大社會交往。為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社會工作者積極聯系社區及周邊老年合唱團、舞蹈隊等藝術團體,依托現有資源,免費為其提供排練場地,并邀請專業人士對社團進行指導。社會工作者還策劃社區文藝匯演,合唱團、舞蹈隊會以志愿服務隊的名義參加演出活動,實現資源流通。社會工作者作為負責人籌劃并舉辦的文藝匯演活動,進一步滿足了老年人的精神娛樂需求,增強了社區活力,同時給予社區自組織充分的展示機會,提升了自組織成員的自信心和獲得感。
(四)鏈接外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社會工作者積極鏈接外部資源,通過和當地健康管理協會對接,邀請協會成員定期在服務中心為老年人講解醫療、養生相關知識,幫助老年人掌握疾病治療、預防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宣傳倡導等形式普及“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膳食指南”等健康理念和知識,滿足老年人健康方面的需求。經過和當地插畫協會的溝通,協會成員在園藝療法工作坊舉辦插花活動,帶領社區老年人完成插花作品,從而起到幫助服務對象紓解壓力、洗滌心靈的作用。
四、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服務內容形式化,服務覆蓋范圍小
社會工作在滿足社區老年人精神娛樂需求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個案、小組等形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強了老年人生活幸福感。但是,機構目前提供的服務形式較為單一,內容有限。筆者通過實踐發現,K社區養老服務存在活動類型創新性不夠,活動種類較少,活動內容流于表面的現象,出現了服務提供和服務需求不對稱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淺顯,并不能在深層次上滿足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區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的主動性不強。此外,服務并沒有覆蓋到社區全部老年人,社會工作主要是在黨群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在入戶探訪過程中發現,部分老年人雖然知道社區有一些活動,但是由于身體原因無法前往參加。有些老年人性格較為孤僻,不想和其他人交流,因而很少前往服務中心參與活動。
(二)“互助性”養老模式尚未構建
對于老年人群體而言,互助性的缺乏會使其產生社會疏離感,感覺被社會拋棄,影響其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社會工作者不僅應該提供直接服務,還需要通過倡導、組織等形式幫助社區老年人構建社會支持網絡[5],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助服務,例如,提升鄰里照顧意識,增強鄰里之間的節日慰問、日常交流等聯系。但目前,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對于退休職工、老黨員、軍休人員等的關注度較低,且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有待增強[6]。筆者在實踐中通過入戶探訪發現社區有抗美援朝軍人,通過面談發現老人十分健談,也愿意向他人敘說過往的經歷。然而,針對這類群體,社會工作者并沒有提出針對性服務方案,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社區居民對社會工作認知度較低
社工在開展服務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該社區居民會認為社工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即便是向其解釋社會工作,也存在聽不懂、不想聽的現象,說明社區居民對社會工作普遍缺乏了解。實踐中發現,在入戶訪談時,以社區工作人員的身份開展工作效果會更好,因此,社工也會以黨群服務中心的名義介紹自己。長此以往,進一步加劇了居民對社會工作認知度低的問題,形成了負面效應,使社會工作者陷入多重身份的倫理困境中。
(四)機構晉升機制不完善,員工服務積極性缺乏
筆者所實踐的社會工作機構隸屬于一家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該養老服務公司提供機構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服務、承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和黨群運營項目。然而,公司內部社工和養老屬于兩個運營體系,資金運轉分成兩個部分,機構職能和辦公地點也是相互獨立的,機構組織框架只有普通員工、管理者兩個層級,晉升機制不完善,員工看不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因而工作積極性不高,服務流于形式,缺乏主動性。
(五)機構人才流失現象嚴重,服務質量難以保證
當地社會工作機構于2019年入駐K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機構內員工年齡普遍較小,多為本科畢業后剛入職或者以實習生身份參與社會工作實踐,實踐經驗缺乏。此外,員工在機構停留時間較短,機構人員流失率高,通過與機構負責人訪談了解到,該機構成立時,一共有7位社會工作本科畢業生,這些員工因各種原因陸續離開,截至2020年12月,僅剩兩位早期員工仍舊在機構任職。員工離職原因包括不認同社會工作實踐,打算從事其他行業;準備公務員考試或者研究生考試等。雖然員工離開的同時也不斷有新人入職,機構服務一直在開展,但是由于新員工需要適應機構以及缺乏實踐經驗等原因,機構所提供的服務并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服務質量也得不到保障。
五、社會工作介入社區養老服務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老齡化問題是整個社會要面對的問題,也是社會工作者投身實踐,回應社會需要,力求解決的現實性社會問題。社會工作者要立足于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養老服務目標,發揮專業優勢,為養老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筆者通過參與實踐,深入了解了洛陽市K社區養老服務現狀以及社會工作者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實踐過程,也發現了社會工作機構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的不足,針對這些不足,提出進一步的優化建議。
(一)組建跨學科團隊,提供綜合性服務
老年人群體存在多樣化需求,社會工作者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立足其需求,整合社區內外部資源,提供全方位服務。例如:進駐K社區的社會工作機構,可以組建跨學科的專業服務團隊,多專業協同,發揮不同專業的優勢,做到全方位提供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跨學科團隊中,社會工作機構要發揮核心和樞紐作用,社會工作者既要提供直接服務,又要提供間接服務,發揮團隊組織者、協調者的作用,提高團隊的服務質量和聯動能力。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機構要實行督導負責制,加強對社工日常服務的督導,確保老人的需求和工作人員的服務供給良好對接,降低工作隨意性。同時,社會工作機構還要加強團隊的專業培訓和能力建設,回應行業發展中人才培養、繼續教育培訓等需求,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撐[7]。
(二)社區資本視角介入,構建社區老年人互助網絡
開展老年人互助活動,首先要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幫助老年人維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功能,預防老年階段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從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為K社區的老年人提供各種支持性服務,幫助老年人克服因身心衰老出現的生活障礙,讓老年人獲得充足的社會支持,積極適應老年生活。其次,同年齡段老年人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間容易溝通。K社區老年人都是從村里搬遷而來的,相互之間已經認識好幾十年,彼此熟識,因此,可以調動社區內外資源回應社區老年人需求,如組建社區為老志愿服務隊,構建社區支持網絡,促進社區同齡老人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支持,鼓勵低齡老年人給予高齡老人幫助和支持,充分引導老年人相互之間主動照護,形成社區居民之間穩固的互助網絡。
(三)積極鏈接資源,實現資源整合
社會工作者單靠自身力量提供直接服務無法滿足服務對象更多的需求,鏈接社區及周邊資源可以起到資源整合的作用,同時也是通過間接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首先,社會工作者所在機構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積極承接政府購買的養老服務,發揮自身在養老服務中的優勢,依靠養老領域相關政策,從而為K社區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其次,社會工作者要從宏觀視角分析社區擁有的資源,通過鏈接社團、協會資源,與協會、志愿組織等公益團體建立伙伴關系,共同籌備助老服務項目,為K社區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服務。再次,社會工作者要汲取同行業優秀經驗,通過到其他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參觀,了解其運營情況,借鑒其經驗,進而提升自身服務能力。
(四)秉持專業價值理念,提升專業認知度
首先,社會工作者應無條件接納、尊重服務對象,堅持個別化原則。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既要認清社區的共性問題,又要發現社區的特殊問題,及時反思,總結服務經驗,制定個別化、針對性服務方案。例如:筆者服務的K社區為村改居社區,這樣的社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居民與土地感情較為親近,社會工作者與他們建立關系或設計活動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其次,針對老年人對社會工作認知度低的問題,社會工作者開展服務時應及時向他們宣傳服務內容、活動形式以及活動參與方式,幫助其加深對服務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與他們建立專業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提供優質服務將老年人對社會工作的認知轉變為認同,讓社會工作者真正成為社區居民的“知心人”。再次,社會工作者要及時主動深入社區,了解社區不同家庭老年人的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多樣化的服務方案,形成供需相匹配的多元化服務格局。
參考文獻
[1]朱浩.賦權和自我獨立:中國老年社會工作的目標、策略及其政策反思[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75-84.
[2]肖云,陳濤.老齡背景下民營養老機構護理人員隊伍的優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9-33.
[3]李小梅.國內外居家養老服務研究綜述[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4):72-75.
[4]趙旭東.關于敘事治療在高齡獨居老人中精神慰藉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0:24-26.
[5]戚曉明,郭志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基于南京市玄武區的調查[J].江蘇社會科學,2017(5):25-31.
[6]張姝.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問題研究:基于甘肅省蘭州市的服務實踐[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8(7):59-63.
[7]陳虹霖,王璐,宋柏萱.欣慰與無奈的交織:社區老年照護者的照護體驗及社會工作介入[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