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川,高 青,張 平△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梁平醫院消化內科,重慶 405200;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重慶 400016)
肝臟和腸道是共同的胚胎學起源,其在結構和功能上有著較多病理生理學聯系,腸道菌群失調,產生大量腸源性毒素[如內毒素脂多糖(LPS)],導致腸黏膜屏障功能受損,腸道致病菌和LPS大量移位,經過門靜脈系統進入肝臟,激活肝臟Kupffer細胞(KCs),促進其分泌腫瘤壞死因子(TNF)-α來發揮防御作用。肝臟調節KCs代謝和清除LPS,通過膽汁分泌影響腸道功能,肝臟和腸道的相互作用稱為“腸-肝軸”。目前,“腸-肝軸”學說已被廣泛應用到肝臟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和治療中。改善腸道菌群對肝臟疾病的治療有利,這體現在使用腸道微生態制劑能夠改善肝臟疾病的病理進程。將益生菌運用于肝臟疾病治療,主要通過改善腸道菌群、提高腸黏膜屏障功能及腸道免疫修復,來改善肝臟病變。恩替卡韋(ETV)在核苷類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中具有高耐藥基因屏障、低耐藥率[1]。作為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一線用藥[2],ETV的使用人群眾多,但罕見有關ETV等核苷類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會對腸道菌群產生影響的研究。本研究通過比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TV抗病毒治療前后腸道菌群的變化,探索ETV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腸道菌群可能產生的影響,進一步了解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與腸道菌群變化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9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梁平醫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9例,平均年齡(48±11)歲;女28例,平均年齡(50±10)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的乙型肝炎診斷標準[3],患者治療前1個月未服用抗菌藥物、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質子泵抑制劑、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促胃腸道動力藥物等可能影響腸道菌群的藥物,無合并細菌感染、糖尿病、其他類型肝病、腫瘤、肥胖等疾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都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治療方案 ETV(江西青峰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41)口服治療,1次/天、每次0.5 mg,連續治療12周。治療開始前及結束時采集患者血清及糞便樣本。
1.2.2血清ALT、AST、HBV-DNA載量檢測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C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T、AST水平,采用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血清HBV-DNA載量。
1.2.3腸道優勢菌群檢測 采集患者新鮮糞便標本1 g,用無菌生理鹽水連續10倍稀釋法制成稀釋液,分別接種在選擇性培養基上進行培養。采用美國生物梅里埃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對ETV治療前后腸道菌群進行檢測。取每克濕重糞便中菌落形成單位的對數值(IgCFU/g)作為檢測結果。將標本分別接種在選擇性培養基上培養,運用平板活菌計數法計算菌落數,如果出現球菌數量大于或等于40%的情況,可算作腸道菌群失調。
1.2.4觀察指標 ETV治療前后ALT、AST、HBV-DNA載量及腸道菌群變化情況。

2.1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AST及HBV-DNA含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血清ALT、AST、HBV-DNA含量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ALT、AST及HBV-DNA含量比較
2.2患者治療前后患者腸道菌群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雙歧桿菌、乳桿菌增加,梭菌、腸球菌、腸桿菌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ETV治療前后患者腸道菌群比較
人體消化道中存在病毒、細菌、衣原體、真菌等微生物群體,其中以細菌為主。腸道內細菌約有400~500個菌種,近200萬個基因,是機體中細胞數量最多的獨特組織器官,整體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狀態,具有“指紋樣”的獨特性[4-5]。任何精神上或外界環境的變化,均可引起腸道微環境的紊亂[6]。李蘭娟[7]報道,腸道菌群和肝臟疾病之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機體通常會經過自身代償,排泄過多的異常菌群,恢復穩定的菌群狀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臟功能出現異常,使腸道動力障礙,膽汁分泌受損,腸道去垢作用削弱,致病菌黏附和生長的機會增加,胃腸道淤血,腸黏膜通透性增加,腸道菌群紊亂,可導致高內毒血癥[8-9]。腸道屏障功能發生障礙,細菌及內毒素可從腸道進入腸系膜淋巴結、腹腔外臟器(肝、脾、腎等)和血液,造成內源性感染。而且,腸道菌群失調也會對患者肝臟功能造成損傷,導致惡性循環,嚴重影響肝硬化患者的預后[10]。本研究通過檢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TV治療前后糞便標本發現,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患者血清ALT、AST、HBV-DNA含量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患者存在血清ALT、AST、HBV-DNA載量升高,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微生態平衡紊亂等現象。ETV治療后,患者血清ALT、AST明顯下降,肝臟功能恢復正常,HBV-DNA載量顯著降低,病毒復制得到抑制,腸道微生態得到改善。本研究表明,患者血清ALT、AST、HBV-DNA載量與腸道菌群具有相關性,具體表現為患者肝臟功能受損時血清ALT、AST升高,HBV-DNA復制活躍,病毒載量高。腸道菌群以梭菌、腸桿菌、腸球菌為主,存在腸道菌群失調;ETV治療后,患者肝臟功能得到改善,腸道菌群以雙歧桿菌、乳桿菌為主,腸道菌群失調情況有所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小葉壞死、肝細胞再生和儲脂細胞分化與內毒素有直接聯系。有研究將HBV感染的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患者與健康對照者比較,發現前兩者腸道有益菌數量下降,腸道致病菌增加,腸道定植抗力下降,其中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腸道定植抗力下降最明顯,提示腸道定植抗力與肝炎的嚴重程度有關。改善慢性肝炎有助于提高腸道定植力,增加腸道有益菌數量,減少致病菌,從而改善腸道微生態。ETV可能從以下方面提高腸道定植力:(1)ETV通過抑制體內HBV病毒含量,降低HBV對機體免疫的刺激,減少抑制性共刺激分子B7-H1的表達,減弱負性免疫調節,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最終達到免疫控制[11]。(2)ETV治療后CD4+T細胞水平增加,CD8+T細胞水平降低,CD4+/CD8+比值較治療前顯著提高,提示ETV可提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細胞免疫功能[12]。(3)ETV治療后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5+CD19+B細胞百分比顯著下降[12],提示ETV不僅能夠糾正CD5+CD19+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失衡,還能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復制。(4)ETV治療后C3、C4水平顯著升高[12]。研究發現,HBV-DNA表達量、肝功能相關指標和補體水平存在并行關系,HBV-DNA表達量越低,補體水平越高,肝功能越好[13-14]。
本研究僅研究了ETV治療12周以后腸道菌群的改善情況,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期抗病毒治療療程比較,治療時間較短,無法全面、準確地揭示ETV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尚有待研究更長時間ETV治療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ETV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可降低HBV-DNA含量,改善肝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和腸道定植力,增加腸道益生菌數量,減少致病菌數量,從而改善腸道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