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冰,祁 歡,王梁敏,田亞娟,劉 苗,石曉君,胡海榮△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呼吸熱病科,北京 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
潰瘍性結腸炎(UC)是炎癥性腸病(IBD)中發生在結直腸最為常見且原因不明的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好發于中青年,其腹瀉、黏液膿血便及腹痛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病程呈難治愈、易復發、癌變風險高等特點[1-2]。有臨床研究認為,給予患者有針對性地門診護理干預有利于增進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知,緩解臨床癥狀,降低臨床復發率,提升患者康復信心和治療依從性,加快病情的康復[3]。本研究選取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接診的活動期UC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就連續性門診健康教育對患者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為今后制定適用于UC患者的門診健康指導策略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門診活動期UC患者7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16~68歲,平均(43.46±11.67)歲。共發放問卷72例,回收71例,內容前后矛盾的問卷1分,回收率為98.6%;有效問卷70例,有效率為97.2%。研究經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倫理研究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1)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北京)》中有關活動期UC的診斷標準[4];(2)年齡為18~65歲;(3)具有基本讀寫能力,能夠獨立溝通;(4)患者自愿參加本試驗。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腦、腎疾病,腸痿、穿孔、胃腸出血等;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對照的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對患者進行門診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用藥指導等。問卷分為3個部分,患者結合最近2周的情況進行自評。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飲食、生活起居、情志、服藥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建立微信群,發放與疾病相關的宣傳冊。此外,醫護人員還將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要求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需要進行定期復查[5],具體如下。
1.2.1飲食指導 讓患者了解堅持合理飲食對治療的重要性。(1)指導患者規律飲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低纖維素、少油膩、富含營養及有足夠熱量為宜,避免攝入高纖維、高糖、辛辣、過冷過熱、產氣的食物。忌食紅肉、牛奶及奶制品[6]。(2)急性發作期的患者腹瀉、腹痛癥狀加重,應禁食,并采用胃腸外營養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3)教會患者運用排除飲食法來進行飲食管理,避免攝入可誘發或加重消化道癥狀的食物。(4)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感染誘發或加重本病。(5)避開過敏食物,避免食用蝦、蟹、海鮮等易引起腸道過敏的食物。
1.2.2生活起居 (1)指導患者重視生活起居,作息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戒煙酒,避免受涼。(2)患者急性期存在頻繁腹瀉、便血者應臥床休息,以減少腸蠕動和腸痙攣,減輕腹瀉、腹痛癥狀;待病情穩定后要適當活動,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進行自主調節,避免重體力勞動,以免加重或誘發并發癥。(3)根據病情嚴格掌握活動量,以不感到勞累和誘發腹痛為原則。餐后避免劇烈運動,起床和如廁時動作宜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壓而暈倒損傷[7]。
1.2.3情志護理 UC的發病及復發與患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8]。(1)指導患者以聽音樂、體育鍛煉等方式調節其負性情緒,或以發泄、移情等情緒調節方法達成自我調整。(2)采用移情法和放松法等進行情志調適。(3)提高社會支持,鼓勵家屬、親友、同事對患者給予情感支持,消除其消極和焦慮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9]。
1.2.4用藥指導 (1)指導患者餐后服藥,大量飲水以減少藥物對肝腎的損傷;不要隨便停用藥物,以減少疾病復發。(2)柳氮磺吡啶宜飯后服,服用柳氮磺吡啶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胃腸道反應、白細胞減少等,要定期復查血常規,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10]。(3)遵醫囑予美沙拉嗪和(或)糖皮質激素,以減輕炎癥,使腹痛緩解。
1.2.5中醫護理技術指導 根據患者的癥狀及體征,遵醫囑予以特色中醫護理技術輔助治療,向患者講解各項中醫護理技術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根據不同證型進行辨證施技,如艾灸、耳穴壓丸、穴位貼敷、五音療法等,鼓勵患者接受非藥物治療[11-12]。
1.2.6臨床觀察指標 采用IBD生活質量問卷(IBDQ)和IBD自我效能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IBDQ共4個維度32條目,包括腸道癥狀(10個條目)、情感功能(12個條目)、全身癥狀(5個條目)、社會功能(5個條目),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分值大于或等于170分時,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良好[13]。IBD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效能越高,說明患者對自身疾病治療的信心就越強[14]。

2.1干預前后患者IBD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患者干預時、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的自我效能評分分別為(192.57±49.83)分、(236.09±34.87)分、(268.57±20.67)分,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干預前后患者IBDQ質量評分對比 患者干預時、干預后3個月、干預后6個月的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及IBDQ總分不斷提高,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IBDQ質量評分比較分)
目前,UC作為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非特異性炎癥,其臨床常出現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癥狀,雖很少危及生命,腸梗阻、腸癌等并發癥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的軀體及精神帶來痛苦,還會帶來諸多的社會、情感及經濟問題[15]。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藥物保守療法進行緩解及維持治療,但患者普遍用藥依從性差,缺乏對疾病相關養護知識的了解,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一定困難[16]。因此,對患者實施科學完善的門診健康教育,針對飲食、生活起居、情志護理、用藥指導等方面進行健康宣教,對促進病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開展健康教育,傳播疾病相關的醫學科普知識,指導患者正確認知疾病相關的發病因素,幫助患者克服疾病恐懼心理,增強疾病治療信心,有利于患者遵從醫囑,配合疾病治療[1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3、6個月,患者IBD自我效能評分,IBDQ量表總分、腸道癥狀、全身癥狀、情感職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干預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UC患者IBD自我效能感越高,對自身疾病治療的信心越強,其在院外進行自身護理的實踐中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掌握有關UC的疾病知識,提高自我護理能力,促進疾病的康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多元化的門診健康教育使UC患者IBDQ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說明門診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優效性。在門診開展的UC患者健康宣教,可以有效地改善醫患關系,增進醫患溝通,緩解UC患者的緊張情緒,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對門診患者進行如飲食指導、情志護理、用藥指導、中醫護理技術指導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可使患者對疾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此過程中,通過評估UC患者的心理與疾病認知水平,制定適合患者本身的科學護理方案,能明顯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與決心,繼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疾病復發率。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當重視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并根據不同UC可能出現的不同臨床表現及在生活中的潛在因素,進行個性化門診健康宣教,并采用辨證化的護理思路,實施有效的護理指導,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態。本研究初步調查了門診健康教育對UC患者自我效能及IBDQ生活質量的影響,但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如樣本量較小、干預觀察時間尚短等。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需要繼續通過大樣本、更長時間的干預隨訪調查,更深入地了解門診健康教育對UC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UC的門診健康宣教提供更加合理科學完善的方法、內容,為臨床治療UC提供更加高效的護理模式。